《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较为系统地对区块链的历史和现状、起源与发展以及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并从多个方面和行业对区块链的定义、创新,以及区块链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探讨未来区块链如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对我们如何看待区块链技术的崛起和其在人类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理论价值。
《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在讲述理论的同时,结合进阶区块链、如何应用区块链、*如何监管区块链以及金融机构和智库如何看待区块链等穿插案例分析,拉近了读者对区块链的距离,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从历史与背景、发展现状、基础原理与技术、应用生态、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论述了区块链是怎样立起来的,为什么人人都在谈论区块链,区块链的秘密在哪里、进阶区块链(第二代区块链技术)是什么,区块链怎么玩,怎样从信息互联网走向价值互联网,如何用法规约束和监管区块链,区块链走向何处、争议与挑战,并通过经济、金融、货币、法律、科技哲学等角度来加以分析区块链在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
长铗,巴比特创始人,科幻作家。
韩锋,清华大学博士,iCenter导师。
杨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
序一
序二
序三
*章区块链创世纪
一、先驱篇
二、货币篇
三、信用篇
四、区块链篇
第二章区块链基础
一、区块链的基本概念
二、区块链的工作原理
三、区块链共识机制
四、区块链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区块链进阶
一、简单支付验证(SPV)
二、侧链
三、闪电网络
第四章智能合约
一、智能合约的起源
二、智能合约的定义
三、智能合约与传统合约的区别
四、智能合约与区块链
五、智能合约应用案例
六、智能合约面临的问题
七、智能合约的未来展望
第五章区块链怎么玩
一、数字货币
二、支付汇兑
三、登记结算
四、数据存证
五、知识产权保护
六、溯源、防伪与供应链
七、身份认证与公民服务
八、物联网
九、保险
十、医疗
十一、*和预测市场
第六章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
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二、中心化与去中心化
三、区块链与共享金融
四、区块链与货币创新
五、区块链与金融创新
第七章区块链政策与法规
一、各国*的监管态度
二、区块链资产的合法性问题
三、区块链与法律的重构
四、区块链的法律前景
第八章区块链经济学的范式革命
一、自由与演化:发自社区,来自市场
二、组织与激励:各花入各眼
三、纳什均衡:公有链的永动机之谜
四、比特币的内在价值:当它成为一种刚性需求
五、博弈与合作:区块链——信任的机器
后记
附录
附录1国内区块链项目一览表
附录2国外区块链项目一览表
附录3区块链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区块链:建设互联网的价值高速公路
姚余栋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区块链因比特币而生。一般民众都将比特币简单地视为一种货币,但从根本上来说,区块链更是价值传输协议。相较于通常意义上的数字货币,区块链与互联网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络互联协议)协议更为相似。只不过,TCP/IP协议为信息互联网而设计,区块链则为价值互联网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在互联网上进行价值交换,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保价值交换的*性;二是如何确立价值交换双方的信任关系;三是如何确保双方的承诺能够完成依靠网络的自治机制(智能合约)而自动执行,而无需可信第三方的介入。2009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比特币的诞生,给上述三个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
区块链是一种新型的去中心化协议,链上数据不可随意更改或伪造,因而提供了无需信任积累的信用建立范式。区块链可理解为一个账本(ledger),人们只需加入一个公开透明的数据库,通过点对点的记账、数据传输、认证或智能合约来达成信用共识,而不再借助任何中间方。这个公开透明的数据库包括了过去所有的交易记录、历史数据及其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安全地分布式存储在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中,即为一个区块,从创始区块连接到当前区块,就形成了区块链。由于每个区块都包含了上一个区块的索引,即区块的哈希(hash),使得每一个区块按照时间顺序产生,若要逆转某个区块上的交易,需要重新计算该区块之后的所有区块,这在计算难度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区块链逐步成为一种可靠的审计工具,也让系统内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建立得以实现。
区块链本身具有分布式(Distributed)、去中介(Disintermediation)、去信任(Trustless)、不可篡改(Immutable)、可编程(Programmable)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区块链能弥补传统金融机构的不足,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灵活更新市场规则,防止信息篡改和伪造,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宕机风险。因而区块链可应用的场景非常广泛,众多金融机构正在研究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区块链可直接用于银行相关业务。例如,对账户的反洗钱检查、交易后的银行结算等涉及人工审核的业务。区块链的分布式网络结构使账户资产、信用等信息可在各银行间共通,这大大简化了重复性手续,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目前,全球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寻求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数字货币平台。R3CEV区块链项目在*上获得多家银行支持,目前有42家银行加入该项目的研究,实现实时结算和清算功能。
各国央行还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尝试发行eSDR,来构建一套新型的超主权货币跨国支付清算体系,从而适当缓解主权货币主导下的传统货币体系缺陷,也有助于应对全球“流动性困局”。英国央行计划发布由中央机构控制的类比特币数字货币RSCoin。这是一款完全基于央行的需求来设计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该技术将依赖于一系列*机构,如商业银行,防止货币重复消费。我国央行也在研讨发行数字货币方案。
由于任何人都能创造自己的区块链系统:启动条件十分简易,且不难实现。当前正迎来区块链的寒武纪大爆发,大量区块链开源或封闭试验得以实施。现有区块链林林总总,有公有链、联盟链与私有链之分。知名项目除了R3CEV,还有Linux基金会推进的超级账本(Hyperledger),以智能合约平台而著称的以太坊,以及基于比特币区块链系统的闪电网络与侧链技术……正如区块链数据的合法性是以算法来竞争*长链,这些区块链协议与技术也呈现出非常激烈的竞争局面,它们*终哪一种会胜出,联盟链与公有链哪一个笑到*后,并成为互联网通用价值传输协议,目前还是个谜。
或许,互联网的早期发展能带给我们以启示。互联网鼻祖是美国国防部的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在20世纪70年代,ARPAnet已经形成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它们之间不能通讯。直到1974年,研究人员设计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的TCP/IP——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才将这些孤岛连通起来,构成现在的因特网(Internet)。因而,联盟链与公有链之间,比特币与以太坊之间,以及其他区块链网络之间,也许并不是一个你死我活、赢家通吃的局面,而是会通过构建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价值传输协议,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区块链:互联链(Interchain)。同样,互联链也会像互联网的物理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层级设计一样,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应用场景的不同、共享账簿的开放权限的不同,而演化为不同层级的协议。
如果说TCP/IP协议让我们进入了信息自由传递的时代,区块链则将把我们带入价值高速公路时代。区块链协议的完善,将构成共享金融的基础设施。当今互联网正进入分布式时代,逐渐从传递信息的互联网演变为交换价值的互联链。出于价值交换的需要,人类进入数据可计算时代。数据结构也进化成为附带计算机程序的代码,数据可以自我计算,自我运行,从而成为智能数据,为整个人类社会进入智慧社会打开了大门。
……
这本书简直把我彻底惊艳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对“区块链”这个曾经听起来遥不可及的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更是在描绘一种未来生活的可能性。从比特币的诞生讲起,那些看似复杂的技术原理,被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一一剖析,即便是没有技术背景的我也能轻松理解。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区块链如何改变传统金融体系的论述,那些关于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公开的特性,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公平、高效的金融未来的影子。再到后来,作者笔锋一转,将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比如供应链管理、版权保护、身份认证等等,每一个例子都栩栩如生,让我不禁感叹技术的巨大潜力。书中的逻辑条理非常清晰,从宏观概念到微观应用,层层递进,让人读来酣畅淋漓,仿佛在跟随作者一起探索一个新大陆。而且,作者在讲解技术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对于区块链如何构建一个更值得信赖的“信用社会”的思考,更是发人深省,让我对未来的社会形态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哲学思考,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未来科技和社会发展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区块链的理解仅限于“比特币”这个词,觉得它高深莫测,离我的生活很远。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平实但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将区块链的核心理念一点点地展现在我面前。他没有使用太多专业的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如何用区块链来确保食品安全,如何防止学术造假,如何让艺术品交易更加透明等等,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区块链的实际应用价值。书中对于“共识机制”的讲解,真的是我见过最清晰的解释了!那些不同的共识算法,在作者的笔下,就像是不同的小团体在商量一件事情,各有各的方法,但最终都能达成一致,这种比喻太形象了!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技术介绍,而是花了很多篇幅来探讨区块链对社会治理、经济形态乃至个人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他展望了在信用社会中,个人数据如何得到更好的保护,交易如何更加便捷高效,社会资源如何更加公平地分配。读到这些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由技术赋能、人人都能受益的社会。这本书让我对区块链的看法从“高冷的技术”变成了“改变世界的工具”,它的视角非常独特,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旁观者的好奇心态,想着大概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然而,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所吸引。他没有一开始就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潭,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娓娓道来,将区块链的出现置于历史的长河中,阐述了其出现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书中对于“信任”这个概念的探讨尤为深刻,作者巧妙地将区块链的去信任化机制与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对信任的需求联系起来,让我恍然大悟。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需要信任,以及当信任缺失时会产生哪些问题,而区块链又如何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接着,书中开始深入到技术层面,但依旧保持了高度的可读性。那些复杂的加密算法、分布式账本等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甚至有点像是在听一个精彩的侦探故事,破解一个个技术谜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智能合约的部分,它让我看到了未来自动化执行各种协议的可能性,这将极大地提高效率,减少人为错误和欺诈。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区块链技术本身,更是关于它如何重塑我们社会的运行方式,如何构建一个更加透明、公平、可信的未来。它给我带来的思考,远不止于技术层面,而是触及了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技术说明书,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引出了区块链的核心价值。他没有急于介绍区块链的各项技术细节,而是先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层层剥茧,让我们理解信任在社会运转中的基石作用,以及当信任缺失时所带来的种种弊端。随后,作者才缓缓引入区块链的概念,将它定位为解决信任危机的“解药”。他对于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等特性的解读,既严谨又富有洞察力,每一个概念的阐释都伴随着精彩的案例分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信用社会”的构想,作者描绘的未来图景,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想象了一个每个人都能掌控自己数据、参与社会治理、享受更加公平的经济环境的社会。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一个由技术革新驱动的、更加美好的社会形态。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区块链,更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乐观的期待。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对这本书的名字《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有些犹豫,总觉得“数字货币”太偏向技术,而“信用社会”又有点过于宏大。但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完全被作者的才华所折服。他以一种极其流畅、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区块链这个复杂的主题,化繁为简。书中对数字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背后的技术原理的介绍,生动形象,即便是我这样的非技术人员,也能轻松理解。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停留在数字货币上,而是将其视为区块链应用的起点,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更广阔的“信用社会”的构想。他详细阐述了区块链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的特性,重塑我们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和信任机制。书中关于版权保护、食品安全溯源、公共记录透明化等案例,都极具说服力,让我看到了区块链在现实生活中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更是在描绘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一种更加公平、高效、值得信赖的未来。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与一位睿智的朋友在畅谈未来,既有深刻的知识分享,又有激发思考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