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王南毕业于梁思成先生一手创办的清华大学建筑系,目前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曾为读库出版的撰写过前言。
他于2013年起在《读库》连载“建筑史诗”系列,计划撰写四卷二十四篇(七篇已在《读库》发表),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此系列目前已出版单行本《万神殿堂》和《营造天书》。同时,他也是姚仁喜建筑作品系列(已出版《农禅寺:水月》和《乌镇剧院:并蒂》)作者之一。
此次我们将以上这三本已出版的建筑系列图书组成套装,方便喜欢的读者一并购入。如果您对其中某一本感兴趣,也可以单击每本书的书名分别下单,每种书的专属页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用一本书的体量,把“中国zui美剧院”写透
本书介绍的是坐落在江南古镇的国际水准大型现代剧院——乌镇剧院。
这座剧院因乌镇戏剧节而生,借用并蒂莲的意象,历时三年,2013年5月落成,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乌镇戏剧节,以及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被人们誉为“中国zui美剧院”。
乌镇剧院是作者王南和袁牧实地考察的第一个姚仁喜作品,由建筑师本人亲自担任向导。本书从建筑专业的角度介绍建筑师在空间的经营、造型的推敲和工艺的追求,并辅以作者与其本人的采访,揭开这朵盛开在水乡深处的并蒂莲是如何由一个想法到设计建造的过程,以及如何做到与江南水乡古镇完美融合。建筑师的工艺追求亦体现在对乌镇剧院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建筑zui终的呈现还仰仗施工单位与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书中多幅建筑图纸和照片进一步展现了剧院外部的老船木冰裂纹花格窗,斜砌京砖墙所体现出的材料之美、工艺之美和工程之美。
乌镇剧院西侧外观图。
每章章末均有王南、袁牧与建筑师姚仁喜的对谈,深入挖掘建筑中的设计构思,记录工程中的智力活动。
解读农禅寺六字任务书“水中月,空中花”
《农禅寺:水月》是姚仁喜“堂奥”建筑系列丛书第一本(第二本是《》),介绍的是台北法鼓山农禅寺,亦名“水月道场”。农禅寺由世界知名华裔建筑师姚仁喜依圣严法师所嘱于2006年-2012年设计建造,他用简约且精炼的手法回应了圣严法师的“水中月,空中花”六字任务书,完成了“水月道场”。农禅寺自建成后屡获大奖,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2014年夏天,青年学者王南和袁牧亲赴台湾做了一次“姚仁喜建筑之旅”,在建筑师的陪伴下参观了他各个时期的建筑,并对诸多台湾知名建筑师和学者进行专访。
本书除了以大量图纸和精美照片对农禅寺本身的设计意境、建筑材料和形态进行展示外,还探讨了建筑师本人对现代佛寺建筑的探索历程,对清水混凝土建筑的多年实践,以及用光呈现佛之语进而镂刻经文的灵感出处。从建筑专业的角度介绍建筑作品在前,辅以作者与建筑师本人的采访,既从建筑专业的角度介绍建筑作品本身,又全面揭示农禅寺从构思直至建成的一系列“因缘和合”。
扉页,图为农禅寺暮色图。
内文,配图为镂刻《金刚经》文字的混凝土板成品。
他用一生的时间,把一本中文书翻译成中文
本书以梁思成及其中国营造学社同仁“破译”《营造法式》为线索,对宋、辽、金木构建筑遗存进行剖析与评述。
《营造法式》由北宋哲宗、徽宗两朝将作监的官员李诫编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zui重要的建筑设计与施工专著,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总结了北宋徽宗时期的营造知识与经验,同时也对此前历代的营造原则有所继承和概括,影响过一代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初见此书时惊呼“天书”,后立志精研。1930年起,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精研《营造法式》,并与北宋及辽代建筑相互印证,终使《营造法式》重放光彩。
作者王南在《营造天书》中,用一般读者可以读懂的语言,穿插营造学社的研究历程及《〈营造法式〉注释》理念,整理《营造法式》的精髓,剖析法式,解读宋、辽、金木构建筑遗存,并对现存zui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应县木塔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书中还展示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及图纸,使读者了解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如何从模数制及斗栱中演化生成,带我们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门与艺术造诣之卓绝。
这套书简直是给了我一次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农禅寺》那部分,刚翻开就被那份宁静与禅意所吸引,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片水边,感受着光影在建筑上跳跃,呼吸着湿润的空气。书中对农禅寺的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从严谨的结构分析到它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都让我赞叹不已。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座寺庙,更像是在解读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读到后面,我甚至开始思考,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找到这样一处可以沉淀心灵的所在。那份对空间的敬畏,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对光线的运用,都展现了建筑师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匠心。读完《农禅寺》的部分,我感觉自己的内心都被洗涤了一番,对建筑的理解也上升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仅仅是冰冷的砖石水泥,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载体。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建筑史诗系列》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与现代设计的巧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三个极具代表性的项目,展现了建筑的多样魅力。从《农禅寺》的宁静致远,到《乌镇剧院》的现代生机,再到《营造天书》的古老智慧,每一个部分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好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文化、历史、哲学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回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我们身边的建筑,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情感的。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建筑的热爱又加深了,也对未来的建筑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这套书的整体设计和编排也让我印象深刻。每一本的装帧都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仪式感。内页的纸张触感舒适,印刷清晰,图片色彩还原度很高,使得那些精美的建筑细节得以完美呈现。读库出品,果然名不虚传!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对知识的严谨态度,以及对建筑的热情。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一个项目的背后,去挖掘其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对古代智慧的传承,还是对现代设计的创新,都能感受到作者团队付出的巨大心血。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品。它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也激发了我对建筑艺术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评分《乌镇剧院》这部分,则是完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充满了现代的活力与创新的气息。它让我看到了传统水乡在现代设计中焕发出的新生命,那种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对话,实在是太精彩了!书中对剧院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材料选择,都有非常详尽的阐述,让我惊叹于设计师如何在保护古镇风貌的同时,又能打造出如此具有时代感的建筑。尤其是它与乌镇水乡肌理的融合,那种“在水一方”的诗意,在功能性的建筑中得以完美体现,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读到关于声学设计、观众体验的部分,更是能感受到建筑师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一座剧院,更是关于如何在历史的语境下,用现代的语言讲述新的故事,让古老的地方焕发新的光彩。它让我看到了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容器,更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评分《营造天书》这部分,真的让我体验到了“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它就像一本中国古建筑的百科全书,又像一本藏着无数秘籍的手稿。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感到好奇,但总觉得无从下手,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榫卯结构、斗拱的奥秘,以及古代工匠们是如何用最简单的材料,搭建出如此宏伟壮观的建筑。我被那些精密的计算、巧妙的设计所折服,也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勤劳而深深感动。书中丰富的插图和图解,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术语变得生动易懂,仿佛我真的能看到古代的工匠们在现场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建造。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绝对是任何对中国古建筑感兴趣的人的必备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