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室叢钞(全四册) (清)俞樾 撰,贞凡,顾馨,徐敏霞 点校 中华书局

茶香室叢钞(全四册) (清)俞樾 撰,贞凡,顾馨,徐敏霞 点校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俞樾 撰,贞凡,顾馨,徐敏霞 点校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献
  • 俞樾
  • 茶香室丛钞
  • 顾馨
  • 徐敏霞
  • 贞凡
  • 中华书局
  • 古籍
  • 批注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安庆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9316
商品编码:265615877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茶香室叢钞(全四册)

定价:186.00元

作者:(清)俞樾 撰,贞凡,顾馨,徐敏霞 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5-02-01

ISBN:97871010093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74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茶香室丛钞23卷,续钞25卷,三钞29卷,四钞29卷,共106卷。著有俞樾,是晚清的经学家,清史稿卷482有传,其事迹又见缪荃孙所作翰林院编修俞先生行状(续碑传集卷75),以及春在堂全书卷首所刻的国史儒林传。

目录


茶香室丛钞
卷一
箕子易
明代诸家拟易之书
宋福建本周易
震卦有声无形
占卦新法
赵子昂尚书集注序
卉服
菁茅
秬鬯
汤征葛异说
血流漂杵
聊雎
有齐季女
聊乐我员
从子于鹄
坎坎鼓我
出自幽谷
亶不出聪宋神宗说
维带维蛇
有北
跃跃毚兔
嵩高维岳
左传是太史氏之流
筮短龟长
昭王南征
蠭旗
为人后者不人
先进于礼乐苏子瞻说
孰谓微生高直孙奕说
有马者借人乘之刘元城说
负版
长沮桀溺语
在陈绝粮
刺孟诸书
始作俑者
吾我二字
先圣先师
经书删节本
舍注疏立异论
农孝经酒孝经
卷二
盘古卽元始天尊
许耳
章鹢
伯夷叔齐
伯夷之弟
比干心十二穴
以箕子为风伯
慈童
管仲父名
行圣本名兵
孔子至吴越
素相
蘧伯玉轶事
曾子子贡轶事
宰我朝歌隋车
曾子沈水
……
茶香室续钞
茶香室三钞
茶香室四钞

作者介绍


俞樾字蔭甫,号曲園,浙江德清人。他生於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四岁后随家遷居杭州。道光三十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因在覆试时应答时题澹煙疏雨落花天,俞氏作有“花落春仍在”之佳句,为时人所称赏,后遂自命其鞒作合集为春在堂全书。
  俞樾曾于咸丰五年(一八五五)由翰林院编修简放为河南学政;七年,被劾为所擬诗题割裂,因而罷职,此后遂侨居苏州,专以著述为业,时年三十七岁。他曾先后主讲于苏州书院、上海求志书院,主持杭州点经精舍长远三十余年。俞氏在杭州时曾总辨浙江书局,建议江、浙、扬、鄂四书局分刻二十四史,又于浙局精刻子书二十二种,当时称为善本。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十二月二十三日卒于苏州,亨年八十六岁。

文摘


序言



《茶香室丛钞》:清代学术思想的斑驳印记 《茶香室丛钞》,这部由俞樾撰写,贞凡、顾馨、徐敏霞点校,中华书局出版的四卷本著作,宛如一座散落着学术珠玉的宝库,映照着清代乾嘉盛世以来至同治、光绪年间士人治学的广博图景。它并非一本系统阐述某一种学问的专著,也非一部连贯性的史书,而是俞樾一生治学过程中,那些零散的、或深邃、或精巧、或别出心裁的见解、考证、札记、书话、以及对时事、人事、风俗的观察与评论的汇集。其内容之驳杂,恰恰展现了俞樾这位晚清著名学者“旁搜博采,无所不窥”的治学风貌,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士人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 一、 考据的严谨与趣味:字词之间,史海钩沉 《茶香室丛钞》在考据方面的功夫,堪称一绝。俞樾凭借深厚的古典功底,对于字词的训诂,典籍的辨析,往往能拨开层层迷雾,见出真相。例如,他可能会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字眼入手,追溯其在不同古籍中的用法演变,从而纠正后人望文生义的谬误。这种对文字的精雕细琢,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夯实对古籍理解的根基,进而推演至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准确把握。 书中涉及的考据内容,既有对经史典籍的辨析,也有对稗官野史、笔记小说的梳理。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文献中的矛盾之处,并通过多方比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考据精神,既是对前人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一种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的体现。例如,在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生平考证中,他可能会对比多部史书的记载,发现其中细微的差异,并基于对史料的理解,提出更为合理的解释。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茶香室丛钞》成为后人研究相关历史问题时不可忽视的参考。 更难能可贵的是,俞樾的考据并非枯燥乏味的学术游戏,而是常常伴随着一种探究的乐趣。他能在字词的细微之处发现历史的趣味,在典籍的缝隙中挖掘故事的精彩。这种将学术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相结合的写法,使得《茶香室丛钞》即使在今天读来,依然引人入胜。 二、 史料的细读与重塑:事件背后,人性浮沉 除了字词层面的考据,俞樾在梳理和解读史料方面也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茶香室丛钞》中,许多条目都围绕着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展开。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解读,试图揭示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 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大人物”的历史,也会触及到一些在史书中鲜为人知的小人物,或者那些被主流史学所忽略的侧面。通过对零散史料的搜集与整合,他能够将一些模糊的历史碎片重新连接起来,勾勒出更为生动、立体的历史画卷。例如,他可能会通过一些地方志、文人笔记中的零星记载,来拼凑某个时期社会的风貌,或者某个地方的民俗习惯。 在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上,俞樾常常能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去理解人物的作为。他能够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这种对历史的“温情”与“理性”的结合,使得《茶香室丛钞》中的历史叙述,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人性的温度。 三、 学术思想的流转:对经学、史学、文学诸领域的涉猎 《茶香室丛钞》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对经学、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涉猎,充分体现了俞樾作为一位全能型学者的学术视野。 在经学方面,他可能会对某一经文的注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对某一传说的真伪进行考辨。这种对经典文本的反复钻研,体现了他对儒家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展现了他不拘泥于成说的独立思考精神。 在史学方面,除了前述的史料解读,他还可能对史书的编纂体例、史学理论进行评论,或者对一些史学家的治史方法进行评价。这表明他不仅关注史实本身,也关注治史之道。 在文学方面,俞樾的评论涉及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等多个门类。他对诗词的鉴赏,往往能够抓住其精髓,指出其优点与不足。他对小说戏曲的关注,则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这些“俗文学”的逐渐重视。他可能会对某一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肯定,或者对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进行评论。 此外,《茶香室丛钞》中还可能包含一些关于金石、书画、考工等方面的札记,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其学术内容,展现了俞樾知识体系的广泛性。 四、 时代印记的烙印:对时事、人事、风俗的敏锐观察 作为一部成书于晚清中叶的著作,《茶香室丛钞》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除了纯粹的学术探讨,俞樾也常常将他的目光投向现实社会。 他可能会对当时的时事政治发表一些含蓄的评论,对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件进行观察与思考。这些评论虽然可能不直接,但往往能够折射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忧虑。 他对人事,尤其是文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官员的任免、升迁等,也会有所提及。这些零散的记述,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官场生态、文坛风气提供了珍贵的细节。 他对民俗风情的描绘,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窗口。他可能记录下一些地方的节庆活动、民间习俗、饮食习惯等等,这些都使得《茶香室丛钞》在学术价值之外,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史价值。 五、 点校本的价值:传承与再生的桥梁 由贞凡、顾馨、徐敏霞点校的中华书局版本,无疑为《茶香室丛钞》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点校工作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勘正、校订的学术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使原著更加准确、易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后来的研究者和读者。 一个高质量的点校本,意味着对原文进行严谨的比对、考订,解决原文中的疑难字词、脱文、衍文等问题,并为读者提供必要的注释和说明。这种精细化的整理工作,使得《茶香室丛钞》能够以更清晰的面貌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让俞樾的思想和治学方法得以更有效地传递。 结语 《茶香室丛钞》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学术底蕴与时代温度的著作。它以其驳杂的内容、严谨的考据、精到的解读,展现了晚清一位杰出学者的治学精神与广博学识。阅读《茶香室丛钞》,不仅是与俞樾这位智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走进那个时代,感受其学术的活力、思想的碰撞,以及社会变迁的脉搏。它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学术宝藏,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学术史和晚清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材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不像某些晚清作品那样急于求成或流于浮华,它更多地保留了那种温润、克制的中正之美。文字读起来非常“熨帖”,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茶,初入口可能平淡无奇,但细细咂摸,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醇厚和回甘。它没有那种为了炫技而堆砌辞藻的痕迹,而是用最得体的表达方式,准确无误地传达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我尤其欣赏其中那些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对月光的细致刻画,或是对竹林风声的捕捉,都极富画面感,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清幽的墨香和书卷气。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清代笔记小说的研究,尤其是那些涉及民间风俗和士人交游的记录。这套书虽然名字带着“茶香室”,但我发现它所涵盖的范围远超想象,简直像一个微缩的清代文人生活切片。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对于特定地区士绅阶层的活动描述,那些关于地方慈善事业的记载,以及对某些著名园林布局的细微描摹,都非常生动具体。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如同身临其境,能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细腻情感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氛围。比如,其中一段关于某位官员在乡间偶遇一位隐士的对话,寥寥数语,却将两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不禁感慨古人的情趣之高雅和人际交往的含蓄之美。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对这套书的期待值是“能够读懂”,毕竟是清人的文言作品,加上又是丛钞的形式,难度自然不低。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比我想象中要“亲切”得多。它没有将自己束之高阁,而是非常人性化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日常的点滴思考和琐碎趣事。它记录了大量的掌故轶事,这些内容对于想勾勒出“士大夫日常生存状态”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通过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记录,我构建出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清代社会群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落地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验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中华书局出品的古籍整理本,用纸考究,字体清晰适中,即便是像我这样不算太年轻的读者,长时间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份量就透着一股子学问的味道。我特别欣赏那种将传统美学和现代印刷技术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书页之间留白得当,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也变得疏朗有致,阅读体验极佳。而且,对于这种学术性较强的丛钞,细节决定成败,他们连卷首的凡例和卷末的校勘记都做得井井有条,可以看出校点者在工作中的一丝不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重的文化朝圣,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特有的那种对阅读的尊重。光是看着这套书摆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考据学抱有敬意的学习者,我必须得说说这个版本的校点质量。俞樾先生的底本,想来原文就带有一定的版本异同和考证难度,而贞凡、顾馨、徐敏霞三位先生的校点工作,简直是为我们后学做了一件大好事。他们处理疑难字句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以及在校勘记中引经据典的扎实功力,令人叹服。我特意比对了几个自己熟悉的段落,发现他们不仅订正了明显的讹误,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语义含糊、可能因抄录而失真的地方,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或旁注,这对于理解文本原意至关重要。这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让我在引用和研究时,心中踏实许多,不必时时担心底本的可靠性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