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二十四诗品》讲记
定价:45.00元
作者:朱良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01126174
字数:200000
页码:31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本论证《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虞集的专著
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学界基本认为是假托司空图之名,实际并非其所作。至于作者究竟是谁,则有“怀悦说”“虞集说”等等。本书堪称一本用翔实史料来论证《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元代虞集的专著。
☆《二十四诗品》本身的魅力加上作者的讲解
《二十四诗品》是一篇中国诗学史上的奇文。其词美,其音和,其义深。虽然文字不多,但触及传统诗学、美学等很多关键性问题。每品四十八字,一般由几个意向群组成,浓缩了丰富的思想,很难理解。作者在分解各品时,从文辞使用、境界创造、思想构成诸方面进行解析,有助于读者对二十四诗品有更深的了解。
☆作者是北大教授朱良志
作者朱良志,北京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尤长于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关系的分析,并注意从艺术中剔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如《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南画十六观》等著作。
内容提要
《<二十四诗品>讲记》主要疏解《二十四诗品》的内容,联系《诗家一指》其他部分、联系虞集存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讲。讲它的文本源流、篇章校核,讲它原本的意思,以及在虞集整体思想背景下的应证;并且尝试放在传统艺术哲学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这部中国诗学史、艺术观念史、美学史上奇文的理论贡献,讲其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美学思考中的价值,等等。在每品的分解中,有一个“延伸讨论”环节,一般提出一到两个关涉中国美学和诗学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尝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品的内容。
“讲记”是朱良志老师计划推出的一个系列,其初衷是对经典文本的再发现。像《〈二十四品〉讲记》,虽然文字不长,但触及传统诗学、美学等很多关键性问题,朱老师通过自己在北京大学课堂上的讲课以及与同学们的讨论,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二十四诗品》的重视。
目录
甲 破题
乙 分品讲解
一 雄浑
二 冲淡
三 纤秾
四 沉著
五 高古
六 典雅
七 洗炼
八 劲健
九 绮丽
十 自然
十一 含蓄
十二 豪放
十三 精神
十四 缜密
十五 疏野
十六 旷达
十七 清奇
十八 委曲
十九 实境
二十 悲慨
二十一 形容
二十二 超诣
二十三 飘逸
二十四 旷达
丙 总说
一 作为《诗家一指》组成部分的二十四品
二 《诗家一指》的作者问题
三 二十四品品目研究
丁 附录:文本
一 《诗家一指》校订
二 虞侍书诗法(原文)
三 怀悦本《诗家一指》(原文)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尽管主题是相对抽象的“诗品”,但作者的讲解层层递进,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高深的理论著作,需要反复查阅各种注释才能理解,没想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进入古典审美的核心领域。他对每一个“品”的阐释,都不是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诗歌例证和历史背景分析,让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放下书本,细细回味作者是如何将“风骨”、“韵致”、“自然”这些难以言喻的特质,用如此精准又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来的。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让原本遥不可及的古典文学鉴赏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真是没得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每次翻开它,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触感都能让人立刻从繁忙的现实中抽离出来,进入一个更纯粹的阅读空间。封面设计得很有古典韵味,虽然我不太懂具体是哪种字体或者图腾,但那种沉静、内敛的气质,与书名所蕴含的文化厚重感是高度契合的。看得出来,无论是中华书局的出版把关,还是新华书店的发行渠道,都保证了它作为一本严肃学术或文化读物的基本品质。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章节的划分和排版,字号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展示。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传统文化的解读本是抱有一定程度的警惕的,生怕遇到那种过度阐释或者迎合现代口味的“快餐式”解读。然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它既保持了对原著的尊重,又注入了与时俱进的思考深度。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告诉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比如,在讨论某种诗歌风格的形成时,作者会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文人的生活状态去剖析,这种多维度的考察,极大地拓宽了我理解古典文学的视野。它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代文人构建精神世界的方式,对当下我们如何看待艺术创作和个人精神追求,也带来了不少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讲解节奏把握得极妙,读起来有一种如沐春风的舒适感,丝毫没有那种“填鸭式”的阅读压力。它允许你慢下来,允许你在某些精彩的论述前驻足,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我习惯在晚上临睡前读上几页,那种心境的沉淀效果非常好,能够有效地平复一天的浮躁。而且,作者的语言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美学的影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仿佛也在模仿他所论述的诗歌的节拍。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难得的,很多学术著作为了追求严谨性而牺牲了可读性,但这本却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人愿意一读再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对于构建一个系统的古典审美框架至关重要。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集合,而是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体系。作者很擅长做“关联性”的阐述,能将看似不相关的两个“品”或两种风格联系起来,揭示出它们背后共同的文化母题。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梳理脉络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帮助我理清了中国古典诗学发展的主线,避免了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孤立的细节中无法自拔。可以说,这本书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领域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