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拓善本掌故(1)/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掌故丛书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1)/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掌故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红彦 编
图书标签:
  • 金石碑拓
  • 善本
  • 古籍
  • 国家图书馆
  • 掌故
  • 碑帖
  • 拓本
  • 传统文化
  • 收藏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远东
ISBN:9787547612071
商品编码:2685576491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金石碑拓善本掌故(1)/**图书馆古籍善本掌故丛书
  • 作者:编者:陈红彦
  • 定价:88
  • 出版社:上海远东
  • ISBN号:978754761207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1-01
  • 印刷时间:2017-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16
  • 字数:300千字

内容提要

陈红彦主编的《金石碑拓善本掌故(1)》以通 俗浅近和流畅文字,解读**图书馆珍藏古籍善本文 献,以及流传过程与其中的精彩文化故事,直接拍摄 原书书影,图片清晰,图文并茂。可作为古籍版本收 藏鉴定的参考,共**外古代文化爱好者阅读,弘扬 国学。
     本书的读者定位为专业爱好者。
    

目录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镂于金石,书于竹帛——中国书籍史的先河
甲骨善拓掌故
“四方风”——险些被埋没的甲骨珍品
半龟版四方风
*大牛肩胛骨
一版甲骨缀合定世系
甲骨文中的商代医学
罗振玉与**图书馆馆藏甲骨
曾藏**图书馆的伺遂旧藏甲骨
国图所藏小校经阁主人旧藏甲骨
铜器善拓掌故
大克鼎全形拓
罗振玉题端之毛公鼎全形拓
精美*伦的“保鼎”全形拓
犬伯茸青铜器拓本
阮文达公积古图
周希丁和青铜器全形拓
陶器善拓掌故
陈笸斋藏瓦当文字
瓦当集拓
砖文集拓
石刻善拓掌故
石鼓文
峄山、泰山与琅琊台刻石
梁启超旧藏汉君车画像
《祀三公山碑》
《裴岑碑》
《礼器碑》
《刘平国碑》
《史晨碑》
《曹全碑》
《张迁碑》
《樊敏碑》
《谷朗碑》
《天发神谶碑》
《爨龙颜碑》
《瘗鹤铭》
《萧詹碑》
《张猛龙碑》
《麴斌造寺碑》
《龙藏寺碑》
《九成宫醴泉铭》
《姜行本纪功碑》
《伊阙佛龛碑》
《三藏圣教序记》
《李思训碑》
《麓山寺碑》
《阙特勤碑》
《九姓回鹘可汗碑》
《颜勤礼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图书馆所藏经幢拓本
《神策军碑》
天一阁旧藏明拓《天一池碑》


《古籍善本的鉴赏与流传》 引言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与智慧。然而,历经岁月洗礼,无数珍贵的古籍或已湮没,或仅存残篇,而得以流传至今的善本,更是价值连城,堪称国之瑰宝。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古籍善本的鉴赏之道,追溯其流传的历史轨迹,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蕴与学术价值,为广大古籍爱好者、研究者以及收藏家提供一份详实的参考。 第一章:何为古籍善本?——定义、标准与价值 本章将从根本上厘清“古籍善本”的概念。我们将探讨其界定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成书年代、版本类型(如宋刻本、元刻本、明清刻本)、刊刻质量(字体、纸张、墨色)、保存状况、以及其在学术研究、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性与稀缺性。 版本学的视角: 详细介绍不同版本的重要性,如早期抄本、初刻本、精校本、汇刻本、名家批校本等的区别及其学术价值。例如,宋版的精美与稀有,元版的粗犷与地域特色,明清刻本的日渐精细与大众化趋势。 纸张与墨色: 探讨不同时期纸张的材质、工艺及其对古籍保存的影响。分析墨色的深浅、均匀度、以及其在鉴别版本真伪和年代上的作用。 装帧与形制: 介绍古代书籍的各种装帧形式,如卷子本、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等,并分析不同装帧方式的演变及其文化含义。 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阐述善本作为研究古代社会、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例如,某个孤本的发现可能改写某段历史的认知,或者填补某个学术领域的空白。 市场价值与收藏意义: 简要提及古籍善本在收藏市场的地位,以及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价值。 第二章:鉴赏的钥匙——古籍善本的辨识与考证 鉴赏古籍善本并非易事,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本章将为读者揭示古籍善本辨识的各项关键要素,并介绍常用的考证方法。 版本源流的追溯: 学习如何通过书目、著录、序跋、校勘等文献信息,追溯一个版本的源流,了解其刊刻背景、传世情况。 字口、行款与版式: 详细讲解如何通过观察字体的雕刻特征(如宋刻的“宋体字”)、行款的分布、版心的信息(如刻工、书坊名、页码等)来判断版本的年代和地域。 纸张与墨色的辨析: 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纸张的质感、色泽、纤维、水印,以及墨色的枯润、浓淡、匀净度来鉴别版本的优劣与真伪。 校勘与批校: 分析校勘记、眉批、夹注、印章等痕迹在古籍善本中的意义,它们不仅是重要的学术信息,也承载着前人与古籍互动的历史。 伪造与仿刻的辨别: 介绍古籍造假和仿刻的常见手段,以及如何运用综合性的鉴别方法来识破伪作。 第三章:历史的长河——古籍善本的流传与故事 古籍善本的流传并非一帆风顺,它们经历过战火、战乱、禁毁,也曾被权贵珍藏、文人赏玩、学者研读。本章将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古籍善本跌宕起伏的流传历程,以及其中包含的感人肺腑的文化传承故事。 皇家图书馆与私人收藏: 追溯中国古代皇家图书馆(如宋代的崇文院、清代的文渊阁)的藏书体系,以及历代文人雅士、官宦巨贾的私人藏书传奇。 禁毁与劫掠: 讲述历代文字狱、战乱对古籍的破坏,以及古籍在动荡年代的艰难流传。 海外回流与抢救: 关注近现代以来,流失海外的中国古籍回流的艰辛与意义,以及国内外机构和个人在古籍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 名家题跋与鉴藏印记: 探讨名家题跋、鉴藏印记等信息如何为古籍善本增添文化价值,以及它们在考证古籍流传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经典善本的“人物志”: 选取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善本,讲述它们从雕版到流传,再到被后人发现、研究、珍藏的完整故事,赋予这些古籍生命。 第四章:守护的使命——古籍善本的保护与利用 珍贵的古籍善本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同时也需要被有效地利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本章将重点讨论古籍善本的保护措施和现代化的利用途径。 温湿度与光照的控制: 详细介绍古籍保存环境的最佳条件,以及如何通过现代化的恒温恒湿库房、防虫防霉措施来延长古籍的寿命。 物理修复与数字化: 探讨古籍的修补技术,如何以最小的干预恢复古籍的原貌。同时,重点介绍古籍数字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打破时空限制、促进学术研究方面的巨大作用。 图书馆、档案馆的责任: 阐述公共机构在古籍善本保护与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们在文献整理、展览、讲座等方面的贡献。 学术研究的深化: 鼓励研究者利用善本资料,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让古籍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承: 探讨如何通过展览、讲座、媒体传播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古籍知识,提升全社会对古籍善本保护的意识。 结语 古籍善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本书希望能通过对古籍善本的深入解读,引导读者走近它们,了解它们,欣赏它们,并最终加入到守护和传承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每一次对善本的凝视,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对善本的研究,都是一次对文明的致敬。愿古籍的芬芳,能够穿越时空,永世流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真是令人爱不释手,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翻阅起来。首先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装帧设计,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仿佛能透过书页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内页的纸张质感极佳,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献影印件,也处理得非常到位,细节纤毫毕现。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的挖掘,很多在传统史籍中一笔带过的事件,在这里被细致地还原了场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关于某位清代文人如何辗转托运一批珍贵拓片的经历,描写得如同身临其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种深入挖掘“掌故”的能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翻开一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秘密对话。可以说,光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版和考究的排版,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所收录和整理的那些关于善本的流转秘闻,对于研究近现代古籍的保护和学术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我花了不少时间对比其中提及的几则重要收藏家的交割记录,发现其中不少细节是前所未见的。编辑者在处理这些史料时,展现出了惊人的严谨性,所有的论断几乎都有明确的文献出处支持,即便是在讲述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时,也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学术规范。这种“雅俗共赏”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它既满足了专业研究者对细节的苛求,又保证了普通爱好者阅读时的流畅体验。特别是对那些早期拓本的影印质量,简直令人赞叹,很多拓片上的细微朱砂印记、批注痕迹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拓片流传史的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我向来偏爱那些能够激发我主动探索欲望的书籍,而这套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就像一个精心设置的知识迷宫,每解答完一个掌故,都会立刻引出新的疑问,促使我马上去查阅其他相关的史料。例如,书中提到某个版本在某次战乱中失踪的记载,引发了我对当时文物南迁路线的好奇心,从而展开了另一轮的阅读和研究。它的行文风格极具启发性,并不直接给出所有答案,而是巧妙地留下了一些“钩子”,鼓励读者进行二次、三次的知识延伸。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并且享受深度阅读过程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近期内遇到的最佳伴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探索古籍世界更深层次奥秘的大门。

评分

读完整套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物”与“人”的故事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我们常常关注碑刻本身的历史价值,却忽略了围绕着这些“金石”所发生的人间故事——那些为了保护它、转让它、甚至不惜耗费一生去考证它的人。这套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聚焦于“善本掌故”,也就是围绕着这些珍贵文物所产生的各种奇闻轶事和人情世故。书中描绘的那些藏书家、碑刻家的坚韧与痴迷,读来令人动容。有一段描写某位古籍修复师,如何顶着巨大压力,用近乎偏执的耐心修复一本受潮的古籍,那种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仿佛能穿透文字直抵人心。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知识获取,升华到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古籍整理的丛书抱有一丝保留,总觉得要么内容太过晦涩,要么就是对经典文献的简单堆砌。然而,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其叙事的灵活性和知识的跨度。作者似乎没有被传统的学术框架束缚,而是以一种非常流畅、近乎闲谈的方式,将看似零散的“掌故”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我尤其欣赏它在考证某一碑刻流传过程时,如何巧妙地引入了当时的社会风俗、甚至地理变迁作为佐证。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金石学并不精深的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中的妙处。它不像一部冰冷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带着你信步走在历史的巷陌之中,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历史信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