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彦主编的《名家手稿暨革命文献善本掌故》 以通俗浅近和流畅文字,解读**图书馆珍藏古籍善 本文献,以及流传过程与其中的精彩文化故事,直接 拍摄原书书影,图片清晰,图文并茂。可作为古籍版 本收藏鉴定的参考,共**外古代文化爱好者阅读, 弘扬国学。本书的读者定位为专业爱好者。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前言
名人手稿掌故
《绍英日记》中的清末民初史事
漫说《赵凤昌藏札》
收拾旧山河:筹建临时政府要件举例
洪述祖所拟停战议和诏书
黄兴致赵凤昌、唐绍仪等函
《赵凤昌藏札》中的辛亥史料:南北议和
梁启超《讨张勋通电》
詹天佑《川汉路信底函稿》
鉴湖女侠秋瑾史料
张难先与辛亥革命史料
章太炎的三批手稿
鲁迅手稿《古小说钩沉》
商务印书馆工会的《复工条件》和沈雁冰
王国维遗书
**图书馆藏左联烈士手稿
柳亚子与南社文献
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
十二位史学家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题词手稿
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手稿
傅雷先生捐赠的谭小麟音乐手稿
吴晗《朱元璋传》一九四八年手稿
阮章竞和他的《漳河水》
徐梵澄先生及其手稿
罗常培先生手稿
**图书馆藏巴金《随想录》手稿
来新夏先生手稿小记
杨先健工程手稿选粹
斯特朗手稿及赠书
**图书馆藏马克思、恩格斯手稿
革命文献掌故
珍贵的新四军作战命令
**图书馆藏革命历史文献中的伪装本
中国共产党的**份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
中国共产党的**份党刊——《共产党》月刊
《少年》和《赤光》
**图书馆藏《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
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青年》
太平天国战史
宣传鼓动革命的战斗号角:《猛回头》和《革命军》
《民报》和《天讨》
《每周评论》
**图书馆藏《马克思主义浅说》的不同版本
保皇会早期文献《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
康有为佚文《海外宜合公司以救君国演说》
与文献互证的苏区伤残证书
第十八集团军总政治部编印的《控诉敌寇暴行》
黄镇与他所作的《西行漫画》
革命音乐期刊《益友歌丛》
我个人特别欣赏这本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连续性”的关注。它并没有把革命文献孤立地看待,而是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追溯,展示了从更早的思潮萌芽到最终文献定稿的全过程。这种纵向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成熟、如何克服重重阻力,最终成为影响深远的宣言或纲领。它描绘的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通过对比不同草稿、不同时期的修改意见,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到理论的演变路径,理解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关口,特定的措辞会被最终确定下来。这种对“前因后果”的深入挖掘,让整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文献汇编,升华为一部关于思想孵化与历史必然性的深刻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历史文献价值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笔法相当成熟老练,读起来有一种沉稳的大气。它没有使用那种煽情的笔触去刻意渲染革命的悲壮,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史官式的叙述,将那些极具冲击力的历史事实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感受那份震撼。作者在梳理复杂的文献脉络时,展现了极高的逻辑组织能力,将不同来源、不同时期的手稿和文献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清晰而又错综有致的知识网络。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决策点前后的文书对比,处理得极其精妙,寥寥数语就能点明其中的权力博弈和思想转变的微妙之处。这种克制而有力的叙事风格,使得全书的论证力度非常扎实,让人信服,也更愿意沉下心去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巨大能量的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深意。
评分作为一名对书籍装帧和文献保护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必须赞叹这部作品在“善本”处理上的专业度。它不仅仅是介绍文献内容,更像是一本精美的专业鉴赏指南。作者对不同时期纸张、印刷工艺乃至装订方式的描述,细致入微,充满了专业术语的严谨性,但又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通过对这些物理形态的剖析,我们能够间接推断出文献在当时流通环境和保存条件的优劣。这种对“物”的重视,体现了一种极高的学术素养。它提醒我们,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本,是经过无数次物理磨损和时间洗礼才幸存下来的,因此,对待这些文献的态度,就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守护的责任。整本书的编排和图版的运用,也充分展现了国家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的深厚底蕴,读起来非常赏心悦目,是一种感官和智力的双重享受。
评分这部书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厚重感和历史的烟尘气,“名家手稿”、“革命文献”、“善本掌故”——每一个词都像是一块沉甸甸的基石,垒起了中华民族近代史的宏大叙事。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翻开它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庄严感。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历史编年,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在为你缓缓揭开那些尘封在故纸堆里的珍宝。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考证每一份手稿背后的细节,不仅仅是内容本身,更包括那时的墨迹深浅、纸张的泛黄程度,甚至于每一次批注时笔尖的力度,都能让人感受到历史人物在特定时刻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对“物”的尊重,使得阅读的过程成了一种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瞥见那些风云际会时的真实场景。它让我们明白,重要的文献不仅仅是思想的载体,它们本身就是活着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时间的重量。读完之后,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对先辈付出的理解,是普通史书难以给予的。
评分说实话,最初被吸引是冲着“掌故”二字去的,我对那些“幕后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细节总是特别有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简直是淘金者的天堂。它没有停留在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宏观叙述上,而是钻进了那些具体的、充满人情味的角落。比如,某个关键文献在辗转流传过程中,历经了怎样的险阻才得以保存,其中涉及到哪些鲜为人知的人物付出了代价。这些细节的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历史往往被简化为几个关键节点和伟大的名字,但这部作品却像是一部高清修复的老电影,把那些被忽略的背景人物和琐碎但关键的环节都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它让我意识到,伟大的变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次微小行动、一次次秘密传递、一封封字斟句酌的信件累积而成的。这种微观层面的深挖,让冰冷的文献资料瞬间变得立体、有温度,充满了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