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托马斯·阿奎那的师弟,却对其思想体系进行了惊世骇俗的改革。他是西方神学三位一体体系最伟大的叛逆者和创新者,却被封为异端,历经数百年的孤独和沉寂。德国学者文森以通达晓畅的语言,带你走进中世纪神秘主义大师埃克哈特的世界。
这是西方神秘主义向东方禅修理想的盛情邀约,入世精神对出世思想的激烈反驳。在埃克哈特的世界里,伟大不再是内向的拥有,而是拥抱外在的世界,向这个世界给出自己。
这是文森教授花了二十多年心血完成的一部系统研究埃克哈特的学术专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英语学界中资料最丰富、论述最缜密的著作。全书分为三章:第一章“上帝的无执”,第二章“由爱而一”,第三章“神圣转化”。全书紧扣埃克哈特思想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概念“无执”,按照自上而下即从神性到人性的结构,细腻分析了埃克哈特对上帝本质、关系、三位一体、神格、道成肉身、世界之永恒性、造物主与被造物的关系、神性与人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作者提出了富有洞见的思考,并将埃克哈特这些不落俗套,甚至惊世骇俗的观念纳入基督教神学史的脉络中,从而把中世纪经院神学与先前的教父神学在思想上的衔接与发展清晰准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按照埃克哈特的理解,本源自身不是别的,正是无执——一个创造性的原理,它不会聚焦于自己,而是把自己全部给出,它是所有事物的发动者。……本源之理不以自己为中心,它想成为多,成为这个世界。——文森
在禅的意境里,平常不是平庸,平常之中有深秘。这一点,我们在埃克哈特的神学思想中找到了类似的提示。埃克哈特建议他的听众不要逃离外面的世界,而应该获得一种清晰的对内在生命的认知。——龚隽,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在这个阶段(第六阶段)他不仅悟了上帝,放下一切,拥抱“无”,而且他也放下了最后的了悟的依靠,了悟这“无”的“无”。面对上帝的赤裸本质,他再次面对第一阶段,暴露于“所有众生”,第六阶段成为第一阶段。这是高贵者的出走及回归,回到他离家出走的地方。
评分##令人钦佩
评分##mark1.错误是源于理解力的不足,异端关乎意愿和意志,两者不是一码事2.真爱在彼此之间相互涵摄和生成,爱是上帝最首要的工作3.关于无执(上帝的神性本质)重要的不是对永恒特征的界定而是对生命的动态过程的感受,这是一个双向运动:人类离开事物,上帝走入空下的地盘4.对神性本质和三位一体概念的辨析、“童贞”概念的解释以及玛莎和玛丽的辩证讨论很精彩5.祷告并不导向有目的的祈求和对神的索要,事实上它是一种对自我的弃绝、绝对的顺从,一种纯粹的走出,是面对“无”,祷告意味着否定和清空自我,从而为神的意志留下空间
评分##写的真无趣
评分##令人钦佩
评分##很多地方有机会的话或许可重读。关于无执与东方宗教禅的关系很有意思
评分##使用“潜能”,在位格的分析中找出了一个异于上帝的神性本质。这一点已经足够异教了,但哲学分析从未止步在一个具象的神,而是永远指向原初的“一”。“无执”只讲出了Detachment中的一个涵义:神性本质什么也不留,不滞于任何一物。但这个表达很难说是“肯定”的,至少放进谢林的1804导论里,它仍是否定表述。这个否定也体现在从本源的一到万物的多,Eckhart没有给出一个存在论生成体系,而仅仅是由多回到无根据、无区分的原初永恒。“无执”为何走出自身而欲求他物,“由爱而一”的爱根据在哪里,在这个体系中是未明的。
评分##使用“潜能”,在位格的分析中找出了一个异于上帝的神性本质。这一点已经足够异教了,但哲学分析从未止步在一个具象的神,而是永远指向原初的“一”。“无执”只讲出了Detachment中的一个涵义:神性本质什么也不留,不滞于任何一物。但这个表达很难说是“肯定”的,至少放进谢林的1804导论里,它仍是否定表述。这个否定也体现在从本源的一到万物的多,Eckhart没有给出一个存在论生成体系,而仅仅是由多回到无根据、无区分的原初永恒。“无执”为何走出自身而欲求他物,“由爱而一”的爱根据在哪里,在这个体系中是未明的。
评分##两年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