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总目 索引 提要)(套装全二册)
:360.00元
作者:陈红彦,谢冬荣,萨仁高娃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013624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上册
总目……1
索引…… 125
书名笔画索引……127
著者笔画索引……195
提要(一)……231
下册
提要(二)……543
提要篇名笔画索引……1107
作者介绍
陈红彦,研究馆员。现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长期从事古籍编目和整理工作。撰写《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元本》等,编辑出版《芸香阁丛书——冀淑英文集》等,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主要论文有《敦煌遗书近现代鉴藏印章辑述》《名家写版考述》《冀淑英与版本目录学》等。
谢冬荣,研究馆员。现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结合馆藏,进行清代及民国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发表《傅增湘与〈永乐大典〉》《西谛藏书题跋拾遗》等多篇论文。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种“总目索引”类的工具书是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们是学术的“辅助工具”,而非阅读的“乐趣来源”。但《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排版设计非常讲究,大量的留白和合理的字体选择,使得即便面对密密麻麻的条目,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意翻阅了其中关于“岭南派”诗人的那一部分条目,发现它不仅列出了已刊诗文集,还特别标注了一些“散见于地方报刊或地方志别录”的诗作信息。这种细致入微的搜集工作,简直是“绣花功夫”,它把那些散落在天涯海角的文学珍珠,有效地串联了起来。这套书的价值,已经从“文献检索工具”升级为了“文学地理绘制图谱”。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清代文学的地域分布和知识分子的流动性,那些看似孤立的文集,其实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文化网络。
评分这套《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总目 索引 提要)》光是封面和装帧的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文化重量。我最近刚好沉迷于清代中后期的文坛风气,尤其对那些地方志里偶尔一瞥的诗人群体感到好奇,他们往往在正史中被忽略,但留下的篇章却极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我原以为这套书会是那种枯燥的文献汇编,但光是翻阅那提要部分,就发现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细节。比如,它不仅仅是罗列篇目,还会对某些名家佚失作品的流传情况做简要考证,这对于我们做二次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淘金的指南。更别提那详细的索引了,找一篇特定作者或特定题材的作品,效率简直是几何级的提升。我花了一整个下午,只是对照着自己已有的几本清代文集,看看这个总目里有没有遗漏的“漏网之鱼”,结果发现,我的“私人书单”跟这份官方整理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收录范畴,它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可追溯的文献脉络。
评分我是一个极度注重“使用体验”的读者,对于工具书,如果上手复杂,再权威也是白搭。这套丛刊的“索引”部分做得非常人性化。它不仅按照作者的姓氏笔画进行编排,更设立了“专题检索”入口,例如“咏物诗”、“题画诗”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评论集。我试着用一个比较偏门的检索点——“关于科举舞弊的讽刺诗”,原本以为这种细碎的分类可能不会被收录,但令人惊喜的是,总目中清晰地标注了某某文集中包含此类题材的篇目,并且给出了页码范围。这种分层的、多维度的检索设计,极大地拓宽了我们使用这套书的可能路径。它不再只是一个线性的工具,而是一个可以多角度切入的数据库。对于需要进行主题研究的学者而言,这套书的效率提升,是革命性的。
评分我一直觉得,研究清代文学,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古籍的搜集与辨伪。很多诗文集流传至今,版本众多,真伪难辨,更别提那些只存在于某家私人藏书楼里的孤本了。这套丛刊,由国家图书馆的专家学者们编纂,其权威性和严谨性自然无需多言。我拿到书后,立刻就去比对了前人研究中常常引用的几部重点文集,比如某位江南士人的晚年自嘲诗集,市面上的影印本常常误将“春”印成“秦”,这种低级错误屡见不鲜。而在这套书的“提要”部分,对这些关键信息点的校勘和说明,清晰到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的“收录”,而是“梳理”和“定本”的过程。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引用原始材料的研究者来说,意味着极大的时间节省和准确性的保障。我甚至开始设想,未来所有的清代文学研究的脚注,都将以此为标准参考源。这套书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为清代诗文研究设立了一个新的“基准线”。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带来的“知识惊喜”是无法用学术价值来完全衡量的。我个人对清代的“闺秀文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传统研究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位大家身上。我随意翻到了某卷的“提要”,发现它详细记载了一位籍贯不详的女性作者,其诗文集仅存残本,但“提要”中却引用了她一篇写给族中姐妹的尺牍原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细腻情感和对传统束缚的反抗,比那些名家大作更让我动容。这套丛刊像一把精密的探照灯,照亮了那些被主流史观遗忘的、声音微弱却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存在。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文献的整理,更是一种对历史细节和人性光辉的重新发现和尊重,让人忍不住想去挖掘更多关于这些“无名者”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