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辑录附版本考(全二册) 陈先行、郭立暄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辑录附版本考(全二册) 陈先行、郭立暄 上海辞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先行,郭立暄 著
图书标签:
  • 善本
  • 题跋
  • 版本
  • 上海图书馆
  • 陈先行
  • 郭立暄
  • 古籍
  • 目录学
  • 文献学
  • 上海辞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砚聚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0408
商品编码:2811805922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辑录附版本考(全二册)

:360.00元

作者:陈先行、郭立暄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32650408

字数:1000000

页码:52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将2013年出版的《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蹟》进行全面识读点校,排印成上下两册。并于文稿末附上作者十余年来在版本目录上的研究成果,辑成《版本考》,纠正了《中国善本总目》及《真蹟》本身的一些讹误,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上海图书馆藏是国内第二大馆,有古籍善本178000册,其中经题跋者多达1700余种,内容涉及藏书之源流,刻印之精粗,流传之多寡,价值之贵贱,乃至与书籍相关的友朋交往,经济生活。这些未经发表者为多;即使已见于刻印者,也常有因刊刻时出现讹夺或业经作者增删而与原书所题存有差异,2013年辞书社将该馆善本题跋以四色彩印影印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丰富的原始文献。为进一步为读者提供方便,同时提高古籍普及性,作者陈先行、郭立暄将原有《真蹟》全部进行识读点校,并将多年来的研究考据成果《版本考》附于书末,供广大读者参考。

目录


前言
凡例
經部
總類
易類
書類
詩類
禮類
樂類
春秋類
孝經類
四書類
群經總義類
小學類
史部
紀傳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雜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史抄類
史評類
地理類
職官類
政書類
目録類
金石類
子部
總類
儒家類
兵家類
法家類
農家類
醫家類
天文算法類
術數類
藝術類
譜録類
雜家類
小説家類
類書類
釋家類
道家類
新學類
集部
楚辭類
漢魏六朝别集類
唐五代别集類
宋别集類
金别集類
元别集類
明别集類
清别集類
總集類
詩文評類
詞類
曲類
叢部
版本考
书名索引
题跋著者索引
室名别号索引

作者介绍


陈先行,祖籍江苏溧水。自1973年起师从顾廷龙、潘景郑两先生习版本目录学、金石学。长期从事图书馆古籍、碑帖考订与编目工作,先后参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中国丛书综录》修订,并主持编纂上海图书馆普通古籍目录。著有《中国古籍稿抄校本图录》,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现任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高级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郭立暄,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

文摘


序言



《中国历代善本丛书》:一部传承有序的古籍珍藏体系 引言 纸张的千年低语,墨迹的百年沧桑,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璀璨的辉煌。古籍,正是这千年传承中最直接、最生动的载体。它们凝聚着先哲的智慧,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文化的基因。然而,时光荏苒,许多珍贵的古籍已然散佚,幸存者亦多历经风雨,损毁严重。如何系统地梳理、保护、研究这些国之瑰宝,使其重焕光彩,是历代学者孜孜以求的使命。《中国历代善本丛书》正是基于这一使命而孕育而生的宏大工程,它并非单一的书籍,而是一个庞大、系统、且不断发展的古籍整理与出版项目,旨在汇聚、精选、出版中华民族历代最为珍贵的善本古籍,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考证与研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项目缘起与目标 《中国历代善本丛书》的诞生,源于对中国古代文献价值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古籍保护与研究现状的忧虑。长期以来,虽然有无数学者致力于古籍研究,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珍贵的善本古籍散藏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其信息传播有限,研究亦呈零散状态。加之古籍的自然损耗与人为破坏,许多善本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鉴于此,《中国历代善本丛书》项目应运而生,其核心目标在于: 1. 系统性收集与汇聚: 广泛搜罗国内外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私人藏家手中保存的善本古籍,建立详尽的善本信息数据库。 2. 精选与权威性: 依据严格的学术标准,对收集到的善本进行筛选,只选取具有极高文献价值、版本价值、艺术价值或历史研究价值的善本进行收录。 3. 高质量影印与出版: 采用最先进的影印技术,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的原貌,包括纸张、字体、装帧、用色等细节,保证影印本的真实性与精美度。 4. 深入的学术考证: 对每一部收录的善本,组织顶尖的古籍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专家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权威的版本考证、源流考、内容评介等,为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学术支持。 5. 促进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 通过出版《中国历代善本丛书》,打破地域和机构的限制,使更多学者能够接触到稀世珍籍,激发新的研究视角,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并向公众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丛书的构成与特色 《中国历代善本丛书》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列表,而是一个动态的、具有生命力的出版体系。其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历代重要文献的善本影印: 涵盖经、史、子、集各类典籍,如著名的史书、哲学著作、文学作品、医学典籍、科技文献等,重点收录其流传有绪、价值极高的善本。例如,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早期本、清代名家批校本等,都将是优先选取的对象。 地域性文献的特色善本: 针对特定区域(如江南、福建、徽州等)的文献特色,搜集并出版该区域独有的善本,展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专题性文献的系列选辑: 针对某一特定研究领域(如宋代诗文、明代小说、清代学术思想等),集结相关的善本进行出版,形成专题研究的资料宝库。 重要学者家藏善本的整理: 整理并出版历史上著名学者、藏书家(如袁枚、曹寅、梁启超等)的私家藏善本,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其学术思想,也为版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附带的权威学术考证: 这是《中国历代善本丛书》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每部收录的善本,都将配以由该领域顶尖专家撰写的详尽版本考证。这些考证内容通常包括: 版本源流: 追溯该书的版本流变,说明其是何种刻本、抄本,经历过哪些重要的传抄、刊刻、修订,以及其在历史上的传播情况。 版本特征: 详细描述该善本的独特之处,如刻工、用纸、墨色、字体制式、版式布局、序跋、校语、批校、印记、装帧等,以供读者辨别真伪、区分优劣。 内容评介: 简要介绍该书的内容要旨、学术价值、文学地位,并结合其版本特点进行分析。 散佚与存世情况: 尽可能地考察该书在各地的存世情况,以及其他版本的信息,为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题跋考证: 如果善本上有历代名家题跋,则会对其进行详细的考证,梳理题跋作者、时代、内容,以及这些题跋对该善本研究的意义。 《中国历代善本丛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湛的出版工艺。影印本力求逼真,考证报告则字斟句酌,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古典文献的尊重与敬畏。 项目的重要意义 《中国历代善本丛书》的出版,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和传承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 保护濒危文化遗产: 许多善本古籍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差,面临着散佚、损毁的风险。《中国历代善本丛书》通过高质量的影印出版,为这些珍贵文献提供了“数字备份”,使其得以更长久地保存和流传。 2. 推动古籍版本学研究: 详细而权威的版本考证,为古籍版本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者们可以借此深入研究不同版本的差异、流变,揭示文献的传播历史和学术演变过程。 3. 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 善本古籍往往是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史、社会史、科技史等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中国历代善本丛书》的出版,为这些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 4. 丰富中国古代文献的传播渠道: 过去,许多善本只藏于少数图书馆或私人手中,普通研究者难以接触。通过《中国历代善本丛书》,这些珍贵的文献得以走向更广泛的学术界,惠及更多研究者,激发更多的研究成果。 5. 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优质的善本出版物,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6. 培养新一代古籍研究人才: 《中国历代善本丛书》为年轻一代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研究范本,有助于培养一批具有深厚功底的古籍研究人才。 展望 《中国历代善本丛书》是一个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它的出版,是学术界、出版界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未来的《中国历代善本丛书》项目必将更加精进,收录更多珍贵的善本,提供更深入的学术研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对中华文脉的尊重与珍视,是对历史的回响与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版本考证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尤其关注“附版本考”这部分的质量。版本学研究最怕的就是一家之言或者信息冗余。《辑录附版本考》这个组合,暗示了编者们试图将感性的题跋信息与理性的版本学分析相结合,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做法。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模糊不清的批语是如何被对勘、被印证,最终形成一个可靠的版本序列。好的版本考证,能够帮助读者分辨哪些是善本,哪些是伪作,哪些又是流传中的重要节点。如果能看到严谨的校勘对比,比如某个朝代的刻印特征与题跋中的描述相互印证,那将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兴奋的时刻。这种将考据落地、实证化的努力,使得全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摆脱了单纯资料汇编的局限。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主要被它“题跋辑录”这一核心概念所吸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世界里,那些藏书家的批注、题识,往往是洞察书籍流传轨迹和版本差异的关键线索。这本书汇聚的便是上海图书馆这些珍贵的“墨痕”,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藏书史和版本学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第一手资料。我设想,通过这些辑录,我们可以间接地窥见昔日文人墨客对经典的热爱与审视,体会他们隔着时空与古籍的对话。这些零散的文字,一旦被系统地汇集起来,其价值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它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构建起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框架。这种挖掘和整理工作,需要的耐心和细致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它考验的不仅是学识,更是对文献生命力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决定了它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读完的“闲书”。它更像是研究者案头必备的一部工具性参考书,需要不断地翻阅、比对和检索。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套如此重量级的辑录,其索引和检索系统的便利性就变得至关重要。我希望它在设计上能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在查找特定藏书家、特定年代或特定书名时的效率问题。如果能够建立起高效的交叉引用体系,那么它将大大缩短学者的前期资料搜集时间。这种对实用性的关注,体现了编撰者对学术研究流程的深刻理解。它不是放在书架上做装饰的,而是要被频繁地打开、被笔圈注、被引用于各种研究之中,这种“被使用”的状态,才是对如此浩大工程最好的致敬。

评分

总而言之,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中国古籍整理领域的一件盛事。它不仅仅是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冰山一角展示,更是一种系统化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它承载着对传统文化脉络的梳理和保护的重任。每一次阅读和查阅,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亲密接触,我们通过那些前人的笔触,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一部典籍在时间长河中的漂泊轨迹。对于那些致力于传统文献学研究的人来说,这套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研究基石,为后续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我能想象未来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都会引用到其中的珍贵发现,它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彰显,成为衡量相关领域研究深度的重要标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厚重感,这对于一本收录珍稀文献资料的汇编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装帧的工艺也体现了出版社对这套书的重视,即便是作为工具书,它也完全具备了收藏价值。我特别喜欢那种细致入微的排版风格,虽然内容是学术性的,但阅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各种题跋和版本考证的记录被梳理得井井有条,结构清晰,对于做古籍研究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份触手可及的宝藏。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在搜集和整理工作上付出的巨大心血,他们没有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罗列,而是力求呈现出一种体系化的研究成果。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水准,足以媲美那些顶级的文史丛书,让人在阅读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审美上的愉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