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张耒集(上下册)(全两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定价:72.00元
作者:张耒 撰,李逸安 等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0-07-01
ISBN:97871010045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张耒是北宋晚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张耒青年时代游学陈州,以文章受知于学官苏辙,因而得从苏轼门下,苏轼称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在苏轼的挹提携下,张耒与黄庭坚、晁補之,泰颧一时并有文名,世称“苏门四学士”,本书是所传张耒各种本子的合集,极具研究收藏价值。
内容提要
张耒(1054-1114),北宋诗人。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生长于楚州淮阴(今属江苏省清江)。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自幼聪慧,13岁即能文,从学于苏轼,颇受苏轼的爱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进士,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著作郎、史馆检诗等职。哲宗·结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徽宗·元祐初占试馆阁,授秘书省正字,官至起居舍人。绍圣中被指为元祐党人,谪监黄州酒税,徙复州,数遭贬谪。徽宗继位,始立黄州通判,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知颍、汝二州。在颍州得到苏轼死讯,举哀行服。自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相继去世,张耒独存,士人均向他问学。张耒文风,源于三苏,主张文理并重,平易舒坦。对南宋诗人学习唐调,开了风气。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之酣意。其佳句“漱井消午醉,扫花坐晚凉”,“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翠浪有声黄帽动,春风无力彩旗垂”等,很受人们称赏。创作以诗歌成就高,集中有乐府诗、古律诗30余卷,近1700首,除个人抒情遣怀之作外,多以田野风光、稼穑艰难和民生疾苦居多,颇有白居易、张籍、王建之风,不尚雕琢。如《田家》、《海州道中》等。他的写景抒怀诗,真醇自然,清新圆润,而人寻味。如咏乡土风物和农夫忧乐,反映出卖苦力者艰辛的《劳歌》,描绘农人劳动“半归仓廪半输王”痛苦的《输麦行》,写迫于饥寒农民操戈为盗的《和晁应之悯农》等,在题材和思想的开拓上颇具新意。张耒诗风以平易、流丽、晓畅见长,很少硬语僻典,晁补之曾在《题文潜诗册后》赞称说:“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开百花。”。苏轼则在《答张文潜书》中称其文甚似苏辙:“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不过,张耒写诗,长于锻造佳句,短于谋篇布局,有时琢炼不够,部分作品不免流于草率粗疏。张耒写词甚少,《能改斋漫录》卷十七录其《少年游》、《秋蕊香》词,谓:“元祐诸公皆有乐府,唯张仅见此二词。”可知其词当时却不多见。今人辑得《柯山词》仅6首,其中《秋蕊香》、《子》写得深婉多情,风调略与秦观祠相近。张耒有《柯山集》50卷,《拾遗》12卷,《续拾遗》1卷,存武英殿聚珍藏版福建本、广雅书局本。《张右史文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宛丘集》76卷,有《四库全书》本。见于《宛丘集》而不见于《柯山集》的诗文,已辑入《拾遗》中。
这次整理的《张耒集》,是所传张耒各种本子的合集。此外,我们又从《竹坡诗话》、《诗林广记》、《全芳憊祖》等书中辑出诗十六首(句)、赞文一首,编为《佚文辑存》附后。有关张耒的传记资料及版本序跋等,亦一并附后憊考。底本原有的序跋、年谱等,也并入书末附录中。张耒另有《张太史明道杂志》一卷,属笔记体专著,这次整理未予收入。为了查检方便,书后附有篇目索引。
目录
卷一 赋十四首
卷二 赋十八首
卷三 古乐府歌词四十首
卷四 古乐府歌词三十四首
卷五 古乐府歌词十一首
卷六 五言古诗六十五首
卷七 五言古诗七十九首
卷八 五言古诗七十五首
卷九 五言古诗四十九首
卷十 五言古诗一百一十首
卷十一 五言古诗一百一十一首
卷十二 七言古诗四十七首
卷十三 七言古诗五十六首
卷十四 本言古诗三十五首
卷十五 七言古诗三十三首
卷十六 七言古诗五十三首
卷十七 王言律诗八十一首
卷十八 五言律诗 五方长律诗七十一首
卷十九 五言律诗九十五首
卷二十 五言律诗一百零二首
……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 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人。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
文摘
序言
唉,说起这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我可是个资深“书虫”了,这些年陆陆续续收了不少。不过今天咱不聊张耒,说说其他几本,那才是真叫人拍案叫绝。最近刚啃完的《诗经译注》,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前总觉得《诗经》是教科书里那些枯燥的“关关雎鸠”,读起来味同嚼蜡。但有了这本注释详尽的版本,那些古老的歌谣立刻鲜活了起来,仿佛能听到周代先民在田间地头的呼喊和低语。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农耕、祭祀、婚嫁的诗篇,译注者的解读深入浅出,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挖掘出了背后的社会风俗和情感脉络。比如“蒹葭”一篇,不再是空洞的意象,而是具象化了那种在迷茫中追寻美好事物的真挚情感,让人读罢久久不能平静,体会到古人情感的细腻与真挚,这份穿越时空的共鸣,是任何现代文学都难以企及的。
评分谈谈我对《唐宋八大家散文选》的感受吧,这简直是散文写作的教科书,是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我尤其钟爱苏洵的政论文章,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和气势的磅礴,即便搁在今天,也足以让那些“键盘侠”汗颜。他的论述层层递进,如同精密的机器,不留一丝破绽。而欧阳修的散文则更显温润儒雅,读起来如春风拂面,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与旷达。这种风格上的巨大差异,恰恰体现了“八大家”各自独特的思想底色和修辞技巧。我甚至会逐句揣摩那些长句的结构,体会古人如何通过排比、对偶,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这本书,我至少翻阅了五遍,每一次都有新的体悟,特别是关于做人处世的道理,总能在不经意间点醒我。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全汉赋赏析》,说实话,汉赋的铺陈和堆砌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但优秀的赏析本就是最好的“导航仪”。这本选本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挑选的都是那些结构相对清晰、主题明确的作品,比如赞美都城、歌颂功业的篇章。通过赏析者的讲解,我开始理解汉代士大夫的思维方式:那种对“大”和“全”的追求,对气势的极度推崇。一开始看,觉得辞藻堆砌得有点过火,但随着阅读深入,我体会到这其实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汉帝国强盛,需要用同样强盛的文字来匹配。赏析中对赋的声律、结构布局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种看似繁复的形式下蕴含的巨大秩序感和美学追求,远非表面上看起来的“炫技”那么简单,它代表了一种对宇宙秩序的模拟和赞美。
评分话说回来,这套丛书里的《楚辞选注译》,真是另一番天地,充满了瑰丽诡谲的想象力。读《离骚》,感觉自己像是坐上了一艘华丽的龙舟,跟随屈原神游九天,穿梭于山川湖海之间,耳边是九歌的吟唱,眼前是斑斓的灵物。注释的细致之处让人赞叹,很多生僻的香草美人典故,在这本书里都有详尽的解释,否则光靠自己的想象力去硬啃,恐怕会迷失在神话的迷宫里。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像是一部古代巫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侧影。它教会了我,浪漫主义的极致可以达到何种高度,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在污浊现实中的孤独抗争,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又心生怜悯。这份饱含着浓郁地域色彩和个人悲剧色彩的文本,是其他先秦文学无法比拟的。
评分最近翻阅《史记选译》,那感觉,就像是跟随司马迁本人行走在战国到汉初的广袤土地上。你知道,史书往往给人一种冰冷、刻板的印象,但《史记》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人味”。这套选译本做得极好,它保留了原文的磅礴气势,又用现代的语言做了精准的注释,让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不再是云里雾里的一团迷雾。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项羽的描绘,那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壮,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让人在感叹其英雄气概的同时,又为他最终的覆灭扼腕叹息。相比之下,刘邦的市侩圆滑,也对比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物复杂性的刻画,完全超越了单纯的史实记录,更像是一部部精彩绝伦的人性能量场,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反思“成败论英雄”的真正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