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趣味心理
:25元
作者:艾振剛、宋春蕾、賈鳳芹、陳海芹
齣版社:山東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5-1
ISBN:9787209082808
字數:210000
頁碼:24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1.由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受中學生喜愛的係列圖書,此版是十年後修訂本。
2.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委、著名曆史學傢 葛劍雄作序推薦。
3.選擇心理學學科有趣的、容易引發中學生興趣的,也是有吸引力的故事和知識。
目錄
《趣味係列》修訂本序 葛劍雄
趣論心理
人的心理是什麼? 2
從“獸孩”的故事看人類心理的來源 5
望梅止渴是怎麼迴事? 8
感覺對我們有多重要? 10
奇妙的人體感受性 12
為什麼“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14
從暖色調和冷色調看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 16
有趣的視覺現象 ——視覺後像、顔色對比和色覺缺失18
烹調上為什麼要講究“色、香、味俱全”? 20
假如人沒有瞭痛覺 21
天使?魔鬼? 23
有趣的錯覺現象 25
夢的奧秘 27
你瞭解催眠嗎? 31
必須要睡覺嗎? 35
怎樣纔能遠離失眠? 38
人為什麼會視而不見? 41
可以一心二用嗎? 43
心理學傢眼裏的學習是什麼? 45
動物能否學習人類的語言 48
舌尖現象 51
學習中的乾擾現象 53
目擊證人的證詞可信嗎? 55
你知道測謊儀的理嗎? 57
肥胖是怎樣産生的 60
人為什麼會服從 63
印象整飾 65
孩子為什麼不願上學? 67
動機與成就 69
乩童真能通靈嗎? 72
趣談個性
野人的故事 76
性格的一般類型 80
A 型性格與壓力 83
人的三次誕生 —性徵與性度85
男子漢與娘娘腔 88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說明瞭什麼心理學現象? 91
創造者的人格特點 94
“殺雞給猴看”有用嗎? 96
心理防衛形式 98
你健康嗎? 101
從“男女搭配,乾活不纍”說起 104
少女性心理 106
少男性心理 110
認識你自己 114
認識代溝 116
教養方式與人格 119
為什麼會這樣 122
你想瞭解心理測驗嗎? 125
你有過高峰體驗嗎? 130
自我實現者的特點 132
人格測驗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135
你有考試焦慮嗎? 140
應對考試焦慮的關鍵 142
趣話人際
我們為什麼需要彆人? 146
為什麼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149
談話的藝術 152
如何留下好印象 154
贊美的藝術 156
孤獨為哪般 158
愛情的來嚮和去嚮 161
戀人與朋友 163
愛情的類型 166
網上訴衷腸 168
性格類型與傢庭危機 170
什麼是真愛 173
“三個臭皮匠抵一個諸葛亮”與“三個和尚沒水吃” 175
牛犢戀 178
你的心理不平衡嗎? 181
角色扮演法的妙用 184
流言愛“粘”誰? 187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 —談擁擠感 190
流行的心理因素 193
情商自測 196
趣說效應
距離産生美 —空間效應 200
投射效應 204
從眾效應 207
得寸進尺 —門檻效應 210
暈輪效應 214
首因效應 217
羅森塔爾效應 220
羅密歐與硃麗葉效應 223
近因效應 226
旁觀者效應 229
安慰劑效應 232
過度理由效應 235
人群中的效應 238
定勢效應 241
定型化效應 —刻闆印象 244
遷移效應 247
齊加尼剋效應 251
多看效應 254
約翰·亨利效應 255
反饋效應 258
競爭優勢效應 260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 262
抱怨效應 265
馬太效應 267
南風效應 270
狄德羅效應 273
進尺得寸 —留麵子效應 275
空白效應 278
自己人效應 281
霍桑效應 284
培哥效應 286
後 記 287
內容提要
“興趣是的老師。”運用到心理學習中來,興趣便是幫助讀者朋友們探究心理世界的“指南針”。《趣味心理》便是這樣一本滿足中小學讀者朋友們探尋心理的、“有趣”的書。
在《趣味心理》一書中,“趣論心理”部分介紹瞭心理現象的基本情況,比如“為什麼會望梅止渴”“為什麼‘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瞭解瞭普通心理狀況之後,“趣談個性”版塊則嚮讀者朋友們介紹瞭性格、心理防衛、認識自我、人格測驗等與中學生朋友日常交往息息相關的心理現象。“趣話人際”部分就又進一步用實例嚮我們展現瞭心理學知識在人際交往方麵的作用。後“趣說效應”則介紹瞭理論、應用心理學中為著名的效應,比如羅森塔爾效應、羅密歐與硃麗葉效應、霍桑效應等,能讓讀者朋友們對心理學有更深入的瞭解。
《趣味心理》不趣,更能為即將邁入青春期的小讀者們提供很多人際交往、自我發展等方麵的建議。希望能給讀者朋友們提供一個積極嚮上的、樂觀開朗的健康心理,潛移默化地培養讀者朋友們的心理素養,提高文科成績。
文摘
作者介紹
艾振剛、宋春蕾、賈鳳芹、陳海芹,蘇州科技學院心理係教師。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色彩鮮明,很有活力,讓人一看就覺得“有趣”這個詞名副其實。我一直對心理學這個領域充滿瞭好奇,但又擔心那些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的書籍會讓我望而卻步。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趣味心理》時,立刻就被它“趣味”二字勾住瞭。我尤其喜歡那種能夠將復雜的理論用簡單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齣來的作品。我期待它能像打開一扇窗戶,讓我窺見人類內心深處的奧秘,瞭解人們為什麼會做齣某些行為,情感又是如何起伏變化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從而改善人際關係,提升生活質量。例如,關於情緒管理、溝通技巧、人際吸引力這些方麵,如果能有深入淺齣的講解和案例分析,那就再好不過瞭。另外,我也很好奇作者們是如何將這些心理學知識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觀察中,會不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或者讓你重新審視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現象。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夠既滿足我的求知欲,又不至於讓我感到枯燥乏味,能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獲得有價值的心理學啓示。
評分讀完一本好書,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想要和彆人分享那種豁然開朗的喜悅。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在解讀人性方麵,有沒有觸及到一些我從未想過或者被忽略的角落。比如,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看似矛盾的行為,或者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糾葛,究竟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理機製?這本書是否提供瞭一些新穎的視角,能夠幫助我撥開迷霧,看清事物的本質?我尤其關注那些能夠解釋我們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的章節,例如拖延癥的根源,為什麼我們明知道某些習慣不好,卻難以改變?又或者,在社交場閤中,我們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影響他人,或者被他人影響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索那些潛藏在我們意識和潛意識中的力量,讓我們對自己的行為模式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從而獲得改變的動力。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真正能夠落地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讓我們在閱讀之後,能夠立即在生活中進行嘗試,並感受到積極的變化。
評分這本《趣味心理》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熱鬧的集市裏,我看到瞭各種各樣有趣的小玩意兒,每一個都充滿瞭新奇和吸引力。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那些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為什麼”的答案。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對某個人一見鍾情?為什麼我們會在某些特定場閤感到緊張不安?又或者,在麵對選擇時,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進行權衡和決策的?我尤其對那些關於“動機”和“需求”的章節感到好奇,究竟是什麼在驅動著我們不斷前進,追求目標?是內在的成就感,還是外在的認可?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挖掘齣自己內心深處的動力源泉,那將是極大的收獲。此外,我也很期待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關於“非語言溝通”的內容,比如肢體語言、麵部錶情傳遞的信息,這些往往比語言本身更能揭示一個人的真實想法。如果能學到一些解讀這些“沉默的語言”的技巧,那無疑會讓我在與人交流時更加遊刃有餘。
評分我總覺得,人與人之間的很多誤解,很多摩擦,都源於我們對彼此內心世界的瞭解不夠。這本書的“趣味”二字,讓我看到瞭它試圖拉近心理學與普通讀者距離的努力。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夠解釋我們為什麼會有某些“怪癖”的心理學依據,或者說,那些看似不閤常理的行為,是否背後都有其深刻的心理邏輯。例如,我經常會對某些小事感到焦慮,不知道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焦慮根源的解釋,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疏導?另外,我也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幸福感”的來源,我們應該如何培養積極的心態,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實踐,從而提升整體的幸福指數。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心靈地圖”,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並找到通往內心平靜和幸福的路徑,那它的價值就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對人生意義的啓迪。
評分我一直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是關於“病態”的,更是關於“正常”的,是關於我們每天都在經曆的喜怒哀樂,是關於我們如何與這個世界互動。這本書能夠以“趣味”為切入點,讓我覺得它很有可能挖掘齣那些隱藏在平凡生活中的心理學寶藏。我好奇作者們是否能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電影情節、新聞事件,甚至我們身邊的朋友的故事,來生動地闡釋那些看似抽象的心理學概念。我特彆期待能夠讀到關於“認知偏差”的內容,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自動地對信息進行加工,有時候又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産生誤判?瞭解這些,是不是就能幫助我們做齣更理性的決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另外,我對“社會心理學”的部分也充滿期待,比如群體行為的形成,從眾心理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如何建立和維護健康的關係。如果這本書能夠教會我一些“讀心術”的技巧,哪怕隻是皮毛,也足以讓我對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産生全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