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 艾振刚、宋春蕾、贾凤芹、陈海芹 山东人民出版社

趣味心理 艾振刚、宋春蕾、贾凤芹、陈海芹 山东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趣味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情感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自我认知
  • 生活心理学
  • 山东人民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煜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82808
商品编码:26875137066
丛书名: 趣味心理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趣味心理

:25元

作者:艾振刚、宋春蕾、贾凤芹、陈海芹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209082808

字数:210000

页码:2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1.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受中学生喜爱的系列图书,此版是十年后修订本。

2.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委、著名历史学家 葛剑雄作序推荐。

3.选择心理学学科有趣的、容易引发中学生兴趣的,也是有吸引力的故事和知识。

目录


《趣味系列》修订本序  葛剑雄


趣论心理


人的心理是什么? 2

从“兽孩”的故事看人类心理的来源 5

望梅止渴是怎么回事? 8

感觉对我们有多重要? 10

奇妙的人体感受性 12

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14

从暖色调和冷色调看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6

有趣的视觉现象 ——视觉后像、颜色对比和色觉缺失18

烹调上为什么要讲究“色、香、味俱全”? 20

假如人没有了痛觉 21

天使?魔鬼? 23

有趣的错觉现象 25

梦的奥秘 27

你了解催眠吗? 31

必须要睡觉吗? 35

怎样才能远离失眠? 38

人为什么会视而不见? 41

可以一心二用吗? 43

心理学家眼里的学习是什么? 45

动物能否学习人类的语言 48

舌尖现象 51

学习中的干扰现象 53

目击证人的证词可信吗? 55

你知道测谎仪的理吗? 57

肥胖是怎样产生的 60

人为什么会服从 63

印象整饰 65

孩子为什么不愿上学? 67

动机与成就 69

乩童真能通灵吗? 72

趣谈个性

野人的故事 76

性格的一般类型 80

A 型性格与压力 83

人的三次诞生 —性征与性度85

男子汉与娘娘腔 88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明了什么心理学现象? 91

创造者的人格特点 94

“杀鸡给猴看”有用吗? 96

心理防卫形式 98

你健康吗? 101

从“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起 104

少女性心理 106

少男性心理 110

认识你自己 114

认识代沟 116

教养方式与人格 119

为什么会这样 122

你想了解心理测验吗? 125

你有过高峰体验吗? 130

自我实现者的特点 132

人格测验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135

你有考试焦虑吗? 140

应对考试焦虑的关键 142


趣话人际


我们为什么需要别人? 146

为什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149

谈话的艺术 152

如何留下好印象 154

赞美的艺术 156

孤独为哪般 158

爱情的来向和去向 161

恋人与朋友 163

爱情的类型 166

网上诉衷肠 168

性格类型与家庭危机 170

什么是真爱 173

“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与“三个和尚没水吃” 175

牛犊恋 178

你的心理不平衡吗? 181

角色扮演法的妙用 184

流言爱“粘”谁? 187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谈拥挤感 190

流行的心理因素 193

情商自测 196


趣说效应


距离产生美 —空间效应 200

投射效应 204

从众效应 207

得寸进尺 —门槛效应 210

晕轮效应 214

首因效应 217

罗森塔尔效应 220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223

近因效应 226

旁观者效应 229

安慰剂效应 232

过度理由效应 235

人群中的效应 238

定势效应 241

定型化效应 —刻板印象 244

迁移效应 247

齐加尼克效应 251

多看效应 254

约翰·亨利效应 255

反馈效应 258

竞争优势效应 260

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262

抱怨效应 265

马太效应 267

南风效应 270

狄德罗效应 273

进尺得寸 —留面子效应 275

空白效应 278

自己人效应 281

霍桑效应 284

培哥效应 286

后 记 287

内容提要


“兴趣是的老师。”运用到心理学习中来,兴趣便是帮助读者朋友们探究心理世界的“指南针”。《趣味心理》便是这样一本满足中小学读者朋友们探寻心理的、“有趣”的书。

  在《趣味心理》一书中,“趣论心理”部分介绍了心理现象的基本情况,比如“为什么会望梅止渴”“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解了普通心理状况之后,“趣谈个性”版块则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了性格、心理防卫、认识自我、人格测验等与中学生朋友日常交往息息相关的心理现象。“趣话人际”部分就又进一步用实例向我们展现了心理学知识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作用。后“趣说效应”则介绍了理论、应用心理学中为著名的效应,比如罗森塔尔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霍桑效应等,能让读者朋友们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趣味心理》不趣,更能为即将迈入青春期的小读者们提供很多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建议。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们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潜移默化地培养读者朋友们的心理素养,提高文科成绩。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艾振刚、宋春蕾、贾凤芹、陈海芹,苏州科技学院心理系教师。


《探索心灵的奥秘: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启迪》 你是否曾好奇,为什么有人会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而心情跌落谷底?为什么我们会在某些特定场合感到莫名的紧张?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天然的好感,却对另一些人敬而远之?心理学,这门探索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就如同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扇通往奇妙心灵世界的窗口,旨在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揭示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优化人际关系,提升生活幸福感。我们相信,心理学并非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是人人都能轻松触及的智慧宝藏。 第一篇:洞察自我——认识你自己,从心开始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大的未知往往是我们自己。我们如何形成自己的性格?情绪为何会起伏不定?我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又为何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扰?这一篇,我们将带领你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 性格的密码:你的“我是谁”从何而来? 我们将从人格理论的视角,解构构成我们独特个性的基本要素。无论是外向还是内敛,是理性还是感性,这些特质并非天生一成不变,而是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你将了解不同性格类型的影响,学会接纳自己的特质,并认识到性格并非人生的定论,而是可以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会探讨“大五人格模型”,深入分析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以及神经质性这五大特质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同时,也会触及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让你对内向/外向、感觉/直觉、思考/情感、判断/知觉的组合有更深的理解,并思考这些组合对你在工作、社交和情感生活中的影响。 情绪的潮汐:驾驭内心的风暴。 情绪是人生的色彩,也是一把双刃剑。理解情绪的来源,学会识别和管理它们,是通往内心平静的关键。本书将分析常见情绪(如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的心理机制,并提供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你将学会如何识别负面情绪的触发因素,如何通过认知重构、放松训练、正念练习等方法来平复内心的波澜,如何在积极情绪的引导下,让生活充满阳光。我们会深入探讨情绪智商(EQ)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提升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关系管理来增强情绪的韧性。你还将学习到情绪的生理基础,了解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及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行为改变来改善情绪体验。 思维的陷阱与智慧: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和回应世界。然而,思维并非总是那么理性,各种认知偏差常常蒙蔽我们的双眼。本书将揭示常见的思维误区,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可用性启发式等,并教你如何识别并纠正这些“思维陷阱”。你将学会用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我们将探讨“非理性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并介绍“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理念,帮助你挑战和改变那些阻碍你成长的消极思维模式。你还将学习到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来分析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和片面观点所误导。 动机的驱动力:为什么我们去做某件事? 驱动我们行动的背后,是各种各样的动机。理解这些动机,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设定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实现它们。本书将分析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差异,以及如何培养持续的内在驱动力,让学习、工作和生活充满意义。我们将探讨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理解不同层级的需求如何驱动着我们的行为。你还将学习到如何利用“目标设定理论”来制定 SMART 原则的目标,并通过分解任务、奖励机制来保持动力。同时,也会触及“动机性归因”的心理学概念,分析我们如何解释成功和失败,以及这些解释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行为。 第二篇:人际的艺术——连接你我,和谐共处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一生都在与他人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这一篇,我们将聚焦于如何理解他人,改善沟通,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 非言语的语言:肢体动作的秘密。 除了语言,我们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非言语信号,同样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学会解读这些“潜台词”,能让你在沟通中如鱼得水,洞察对方的真实想法。本书将带领你走进非言语沟通的世界,让你成为一名更敏锐的“读心者”。我们将深入分析面部表情的普遍性和文化差异,肢体语言的含义,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解读要点。你将学习到如何通过观察对方的微表情、姿态、眼神来判断其情绪状态和真实意图,并理解如何在自己的非言语表达中传递更积极、更真诚的信息。 沟通的魔力:让理解畅通无阻。 沟通是人际关系的命脉。一次成功的沟通,能化解矛盾,增进理解;一次失败的沟通,则可能导致误会,甚至破裂。本书将分享高效沟通的秘诀,包括积极倾听、同理心表达、建设性反馈等技巧,帮助你建立更顺畅、更有效的沟通模式。我们将探讨“沟通的障碍”,如偏见、刻板印象、信息过滤等,并提供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你将学习到如何运用“同理心”来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通过“积极倾听”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以及如何给出“建设性反馈”来帮助对方成长,而非制造对抗。 吸引力的法则:为什么我们喜欢某些人? 从初见时的“眼缘”,到长久相处的默契,吸引力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心理现象。本书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吸引力的各种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接近性、外貌等,帮助你理解人与人之间为何会产生连接。我们将探讨“晕轮效应”和“首因效应”等在初次印象形成中的作用。你还将学习到“互惠原则”如何在关系中发挥作用,以及“熟悉度效应”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人际吸引力。我们会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吸引力标准的变化,并探讨如何在建立人际关系时,发挥积极的吸引力。 冲突的智慧:如何化解分歧,走向共赢。 冲突在人际关系中难以避免,但如何处理冲突,却能决定关系的走向。本书将提供一套化解冲突的实用策略,帮助你在面对分歧时,保持冷静,寻找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双赢。我们将分析冲突产生的根源,如资源竞争、价值观差异、沟通不畅等。你将学习到“冲突管理”的不同策略,如回避、迁就、竞争、妥协和合作,并理解在不同情境下,哪种策略更为有效。你还将学习到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理解和尊重对方的需求,从而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第三篇:生活的智慧——应用心理学,活出精彩 心理学的力量,不仅仅在于理解,更在于应用。将心理学的知识融入生活,能帮助我们更积极、更有效地应对挑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一篇,我们将把心理学的智慧,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的秘密:点燃求知欲,提升学习效率。 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持续学习都是成长的关键。本书将揭示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如动机、记忆、注意力等,并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你提高学习效率,享受学习的乐趣。我们将探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如何通过设置奖励、培养兴趣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你还将学习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并掌握“间隔重复”和“主动回忆”等记忆策略。我们会分析“注意力”的特点,并提供改善注意力的技巧,让你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 工作与职业:职场中的心理导航。 职场是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重要平台,但也充满了各种挑战。本书将为你提供职场心理学的洞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同事、上司和下属,提升工作表现,应对职场压力。我们将探讨“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心态来提升工作幸福感。你将学习到“压力管理”的技巧,如时间管理、放松训练、认知重构等,以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我们还会分析“团队动力学”,帮助你理解团队合作的心理机制,并提升自己在团队中的贡献。 幸福的密码:探寻人生的意义与满足。 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本书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为你揭示幸福的真谛。你将学习到如何培养感恩之心,如何设定有意义的目标,如何活在当下,以及如何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将深入探讨“幸福感”的构成要素,如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等。你还将学习到“心流”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沉浸式体验来提升生活的充实感。我们会分析“感恩练习”和“正念冥想”在提升幸福感方面的作用,并鼓励你探索个人价值和人生目标。 成长的力量:超越局限,活出更好的自己。 人生是一场持续的成长之旅。本书将激励你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拥抱变化,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个人潜能。你将认识到,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契机,而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策略,能帮助你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我们将探讨“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来逐步增强自信心。你还将学习到“应对机制”的分类,并理解如何发展更健康的应对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困难。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你成为一个更了解自己、更懂得生活、更能创造幸福的人。 《探索心灵的奥秘》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与内心的对话,一次与自我的和解,一次与世界的连接。无论你正面临何种困惑,或是渴望更精彩的人生,相信这本书都能为你带来启发、力量与指引。让我们一起,在这趟奇妙的心灵旅程中,发现生活的更多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病态”的,更是关于“正常”的,是关于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喜怒哀乐,是关于我们如何与这个世界互动。这本书能够以“趣味”为切入点,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心理学宝藏。我好奇作者们是否能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电影情节、新闻事件,甚至我们身边的朋友的故事,来生动地阐释那些看似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我特别期待能够读到关于“认知偏差”的内容,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自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有时候又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产生误判?了解这些,是不是就能帮助我们做出更理性的决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另外,我对“社会心理学”的部分也充满期待,比如群体行为的形成,从众心理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的关系。如果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一些“读心术”的技巧,哪怕只是皮毛,也足以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产生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色彩鲜明,很有活力,让人一看就觉得“有趣”这个词名副其实。我一直对心理学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但又担心那些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书籍会让我望而却步。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趣味心理》时,立刻就被它“趣味”二字勾住了。我尤其喜欢那种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我期待它能像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人类内心深处的奥秘,了解人们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情感又是如何起伏变化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生活质量。例如,关于情绪管理、沟通技巧、人际吸引力这些方面,如果能有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案例分析,那就再好不过了。另外,我也很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将这些心理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会不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或者让你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既满足我的求知欲,又不至于让我感到枯燥乏味,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有价值的心理学启示。

评分

我总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很多误解,很多摩擦,都源于我们对彼此内心世界的了解不够。这本书的“趣味”二字,让我看到了它试图拉近心理学与普通读者距离的努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解释我们为什么会有某些“怪癖”的心理学依据,或者说,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行为,是否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心理逻辑。例如,我经常会对某些小事感到焦虑,不知道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焦虑根源的解释,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疏导?另外,我也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幸福感”的来源,我们应该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实践,从而提升整体的幸福指数。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本“心灵地图”,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找到通往内心平静和幸福的路径,那它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人生意义的启迪。

评分

读完一本好书,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想要和别人分享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在解读人性方面,有没有触及到一些我从未想过或者被忽略的角落。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矛盾的行为,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究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一些新颖的视角,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看清事物的本质?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的章节,例如拖延症的根源,为什么我们明知道某些习惯不好,却难以改变?又或者,在社交场合中,我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他人,或者被他人影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那些潜藏在我们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力量,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从而获得改变的动力。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真正能够落地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让我们在阅读之后,能够立即在生活中进行尝试,并感受到积极的变化。

评分

这本《趣味心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热闹的集市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小玩意儿,每一个都充满了新奇和吸引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的答案。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对某个人一见钟情?为什么我们会在某些特定场合感到紧张不安?又或者,在面对选择时,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进行权衡和决策的?我尤其对那些关于“动机”和“需求”的章节感到好奇,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我们不断前进,追求目标?是内在的成就感,还是外在的认可?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挖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动力源泉,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此外,我也很期待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非语言沟通”的内容,比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传递的信息,这些往往比语言本身更能揭示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如果能学到一些解读这些“沉默的语言”的技巧,那无疑会让我在与人交流时更加游刃有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