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制图 | ||
| 定价 | 38.00 |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12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刘俐华 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36 | |
| 字数 | 354000 | |
| ISBN编码 | 9787121327841 | |
第0章 绪论
0.1 课程的性质
0.2 课程的任务
0.3 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1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1 国家标准《机械制图》和《技术制图》的基本规定
1.1.1 图纸幅面和格式、标题栏
1.1.2 比例
1.1.3 字体
1.1.4 图线
1.1.5 尺寸注法
1.2 绘图工具仪器的使用和几何作图的方法
1.2.1 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1.2.2 几何作图的方法
1.3 绘图的方法与步骤
1.3.1 仪器绘图
1.3.2 徒手绘图
1.3.3 计算机绘图
1.4 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和作图步骤
1.4.1 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1.4.2 平面图形的作图步骤
第2章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2.1 投影法
2.1.1 投影的产生及投影法概念
2.1.2 投影法分类
2.2 多面正投影及点的投影
2.2.1 点及几何形体的一个投影
2.2.2 点的两面投影
2.2.3 点的三面投影
2.3 直线的投影
2.3.2 直线相对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2.3.3 两直线的才目对位置
2.3.4 垂直两直线的投影
2.4 平面的投影
2.4.1 平面的表示法
2.4.2 平面相对投影面的位置
2.4.3 平面上的点和直线的投影
2.4.4 圆的投影
2.4.5 平面的迹线投影图
第3章 立体的投影
3.1 平面立体及其表面上点、线的投影
3.1.1 平面立体投影
3.1.2 平面立体表面上点和线的投影
3.2 曲面立体及其表面上点、线的投影
3.2.1 曲面立体投影
3.2.2 曲面立体表面上点和线的投影
3.3 平面与立体相交
3.3.1 平面与平面立体相交
3.3.2 平面与曲面立体才目交
3.4 立体与立体表面相交
3.4.1 平面立体和平面立体相交
3.4.2 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相交
3.4.3 两曲面立体相交
第4章 组合体
4.1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4.1.1 三视图的形成
4.1.2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4.2 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和步骤
4.2.1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
4.2.2 组合体中相邻形体表面的连接关系
4.2.3 组合体的分析方法
4.2.4 画组合体三视图的步骤
4.3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4.3.1 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
4.3.2 尺寸基准
4.3.3 尺寸的种类
4.3.5 尺寸标注的注意手项
4.4 读组合体视图
4.4.1 读图的基本知识
4.4.2 看图方法和步骤
4.4.3 读图举例
第5章 轴测图
5.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5.1.1 轴测图的形成
5.1.2 轴测图基本概念及投影特性
5.1.3 轴测图的分类
5.2 正等轴测图
5.2.1 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5.2.2 正等测画法
5.3 斜二测
5.3.1 轴间角、轴向伸缩系数
5.3.2 斜二测的画法
第6章 机件的表达方法
6.1 视图
6.1.1 基本视图
6.1.2 向视图
6.1.3 斜视图
6.1.4 局部视图
6.2.1 剖视图的概念和基本画法
6.2.2 剖视图的种类
6.2.3 剖切面和剖切方法
6.3 断面图
6.3.1 断面图的基本概念
6.3.2 断面图的种类
6.4 局部放大图、简化画法和其它规定画法
6.4.1 局部放大图
6.4.2 简化画法和其它规定画法
6.5 表达方法综合应用举例
6.6第三角画法
6.6.1第三角画法的形成
6.6.2第*角与第三角画法上的对比
6.6.3第*角与第三角画法的识别符号
第7章 标准件和常用件
7.1 螺纹和螺纹紧固件
7.1.1 螺纹的基本知识
7.1.2 螺纹的规定画法
7.1.3 常用螺纹的种类和标注
7.1.4 螺纹紧固件
7.2 齿轮
7.2.1 圆柱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和代号
7.2.2 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尺寸的计算
7.2.3 圆柱齿轮的规定画法
7.3 键、销、滚动轴承和弹簧
7.3.1 键及键连接
7.3.2 销及销连接
7.3.3 滚动轴承
7.3.4 弹簧
第8章 零件图
8.1 零件图的内容
8.2 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和尺寸标注
8.2.1 主视图的选择
8.2.2 典型零件的视图选择
8.3 零件的尺寸标注
8.3.1 尺寸基准
8.3.2 合理标注尺寸的原则
8.4 零件的表面粗糙度
8.4.1 表面粗糙度基本概念和术语
8.4.2 表面粗糙度的图形符号
8.4.3 表面粗糙度要求在图样中的标注
8.5 极限与配合以及几何公差简介
8.5.1 极限与配合
8.5.2 几何公差简介
8.6 读零件图
8.6.1 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
8.6.2 读零件图举例
第9章 装配图
9.1 装配图的作用及内容
9.2 装配图的视图表达
9.4 装配图中的零、部件序号及明细表
9.5 装配结构的合理性简介
9.6 画装配图的步骤
9.7 看装配图和拆画零件图
9.7.1 看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9.7.2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附录A 螺纹
附录B 常用的标准件
附录C 常用机械加工一般规范和零件结构要素
附录D 极限与配合
附录E 常用材料及常用热处理、表面处理名词解释
参考文献
工程制图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工程制图习题集》根据21世纪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以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为目标,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依据近年来新颁布的工程制图国家标准,结合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吸取同类教材的精华编写而成。参加编写的教师都是长期在第*线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本书除绪论和附录外,共有9 章,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轴测图;机件的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
刘俐华,副教授,青岛市工程设计与图学学会会员,曾任副理事,青岛市计算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机械零件三维实体建模。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相关科研教学成果在《青岛大学学报》《当代教育科学》《Analytical Methods》等期刊上陆续发表,近十年来发表论文22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作为**主编和第*主编出版教材2部,参编两部。
这本书真的太让人失望了!我本来满怀期待地想从中学到扎实的工程制图知识,结果发现内容简直是“空中楼阁”。书里充斥着大量理论性的概念,比如各种“抽象的”空间几何关系,以及一些“模棱两可”的定义。但当你试图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绘图练习中时,就会发现完全无从下手。书里提供的例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就是根本没有给出详细的步骤解析,导致我每次都卡在中间,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更糟糕的是,它几乎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制图软件的操作指导,对于现在大多数需要使用CAD等软件进行工程制图的专业来说,这简直是致命的缺陷。我花了大量时间去钻研那些枯燥的术语,却发现它们在实际操作层面毫无帮助。如果这本书的目标是培养读者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它显然是失败的。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丢进了一个理论的迷宫,却找不到出口。我本来想提升自己的工程制图水平,现在看来,我需要找一本真正能指导实践的书籍,而不是这种“纸上谈兵”的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混乱,让我难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在不同章节之间跳跃性太大,很多本应前后关联的概念被割裂开来,导致我阅读时总感觉“断层”。例如,关于图层管理和标注样式的讲解,应该与具体的绘图操作紧密结合,但书中却将它们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缺乏系统性。每次我想回顾某个概念,都不得不翻阅好几页,费时费力。而且,书中对一些重要术语的定义模糊不清,甚至存在矛盾之处,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其不友好的。我试图通过反复阅读来理解,但越读越糊涂。更令人沮丧的是,书中大量的篇幅都被一些“通用性”极强、但具体到工程制图领域却显得“鸡肋”的内容所占据,而真正核心、需要深入讲解的部分却一带而过。这让我不禁怀疑,编写者是否真正理解工程制图的精髓,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我渴望的是一本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循序渐进引导我掌握技能的书籍,而不是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读物。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令人担忧,完全没有达到我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期待。它对工程制图的介绍,更像是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水平。书中关于投影、视图、尺寸标注等核心概念的阐述,过于浅显,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图示说明,导致很多关键点我始终难以理解透彻。比如,在讲解视图的转换时,书中只是简单地给出了几个基本规则,却没有提供足够的典型案例和变化形式,让我觉得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更让我费解的是,这本书似乎完全忽视了工程制图在现代工业中的发展和应用,例如三维建模、参数化设计等前沿技术,一点影子都没有。作为一本高等院校的基础课教材,它应该引领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只停留在陈旧的理论框架里。我感觉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非常不完整,甚至可以说是落伍的。我希望一本好的教材能够激发我的学习兴趣,教会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我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无力感。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在实际应用层面的指导性表示深深的怀疑。它更像是一本理论介绍的“说明书”,而非一本真正能帮助我“上手”的教程。书中对于如何规范地绘制工程图、如何准确地标注尺寸、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视图等关键操作技能,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指导。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方法去绘制一个简单的零件图,结果发现很多细节的处理都无法从书中找到答案。比如,关于复杂曲线的绘制技巧,书中只是简单提到了存在,但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绘制步骤或方法。同样,对于如何处理装配图中的配合关系,以及如何理解和绘制各种特殊的视图(如局部视图、剖视图),书中的讲解也显得过于笼统和抽象。这让我在面对实际的工程图纸时,感到束手无策。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够告诉我“怎么做”的书,而这本书似乎只关心“是什么”。这种脱节的学习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提升我的实际操作能力,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完全没有抓住工程制图的“灵魂”。工程制图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机械的符号和规则,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严谨的、空间想象力强的思维方式。然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的缺失尤为明显。它更多地关注于“点”、“线”、“面”的几何关系,而忽略了这些几何关系如何服务于表达设计意图,如何反映零件的功能和制造要求。书中对图样的理解、对信息传递的 Emphasis(强调)不足,导致我阅读过程中,常常无法体会到一张工程图背后的逻辑。例如,在讲解公差与配合的部分,书中只是罗列了各种公差类型和标注方法,却很少提及公差选择的依据,以及公差对零件功能和装配精度的影响。这使得我对公差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做到“用好”它。我希望一本好的工程制图教材,能够教会我如何“思考”如何“表达”,而不仅仅是“画图”。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