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製圖 | ||
| 定價 | 38.00 | |
| 齣版社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7年12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劉俐華 著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236 | |
| 字數 | 354000 | |
| ISBN編碼 | 9787121327841 | |
第0章 緒論
0.1 課程的性質
0.2 課程的任務
0.3 課程的學習方法
第1章 製圖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1.1 國傢標準《機械製圖》和《技術製圖》的基本規定
1.1.1 圖紙幅麵和格式、標題欄
1.1.2 比例
1.1.3 字體
1.1.4 圖綫
1.1.5 尺寸注法
1.2 繪圖工具儀器的使用和幾何作圖的方法
1.2.1 繪圖工具和儀器的使用方法
1.2.2 幾何作圖的方法
1.3 繪圖的方法與步驟
1.3.1 儀器繪圖
1.3.2 徒手繪圖
1.3.3 計算機繪圖
1.4 平麵圖形的尺寸標注和作圖步驟
1.4.1 平麵圖形的尺寸標注
1.4.2 平麵圖形的作圖步驟
第2章 點、直綫、平麵的投影
2.1 投影法
2.1.1 投影的産生及投影法概念
2.1.2 投影法分類
2.2 多麵正投影及點的投影
2.2.1 點及幾何形體的一個投影
2.2.2 點的兩麵投影
2.2.3 點的三麵投影
2.3 直綫的投影
2.3.2 直綫相對於投影麵的相對位置
2.3.3 兩直綫的纔目對位置
2.3.4 垂直兩直綫的投影
2.4 平麵的投影
2.4.1 平麵的錶示法
2.4.2 平麵相對投影麵的位置
2.4.3 平麵上的點和直綫的投影
2.4.4 圓的投影
2.4.5 平麵的跡綫投影圖
第3章 立體的投影
3.1 平麵立體及其錶麵上點、綫的投影
3.1.1 平麵立體投影
3.1.2 平麵立體錶麵上點和綫的投影
3.2 麯麵立體及其錶麵上點、綫的投影
3.2.1 麯麵立體投影
3.2.2 麯麵立體錶麵上點和綫的投影
3.3 平麵與立體相交
3.3.1 平麵與平麵立體相交
3.3.2 平麵與麯麵立體纔目交
3.4 立體與立體錶麵相交
3.4.1 平麵立體和平麵立體相交
3.4.2 平麵立體和麯麵立體相交
3.4.3 兩麯麵立體相交
第4章 組閤體
4.1 三視圖的形成及投影規律
4.1.1 三視圖的形成
4.1.2 三視圖的投影規律
4.2 畫組閤體視圖的方法和步驟
4.2.1 組閤體的組閤形式
4.2.2 組閤體中相鄰形體錶麵的連接關係
4.2.3 組閤體的分析方法
4.2.4 畫組閤體三視圖的步驟
4.3 組閤體的尺寸標注
4.3.1 尺寸標注的基本要求
4.3.2 尺寸基準
4.3.3 尺寸的種類
4.3.5 尺寸標注的注意手項
4.4 讀組閤體視圖
4.4.1 讀圖的基本知識
4.4.2 看圖方法和步驟
4.4.3 讀圖舉例
第5章 軸測圖
5.1 軸測圖的基本知識
5.1.1 軸測圖的形成
5.1.2 軸測圖基本概念及投影特性
5.1.3 軸測圖的分類
5.2 正等軸測圖
5.2.1 軸間角和軸嚮伸縮係數
5.2.2 正等測畫法
5.3 斜二測
5.3.1 軸間角、軸嚮伸縮係數
5.3.2 斜二測的畫法
第6章 機件的錶達方法
6.1 視圖
6.1.1 基本視圖
6.1.2 嚮視圖
6.1.3 斜視圖
6.1.4 局部視圖
6.2.1 剖視圖的概念和基本畫法
6.2.2 剖視圖的種類
6.2.3 剖切麵和剖切方法
6.3 斷麵圖
6.3.1 斷麵圖的基本概念
6.3.2 斷麵圖的種類
6.4 局部放大圖、簡化畫法和其它規定畫法
6.4.1 局部放大圖
6.4.2 簡化畫法和其它規定畫法
6.5 錶達方法綜閤應用舉例
6.6第三角畫法
6.6.1第三角畫法的形成
6.6.2第*角與第三角畫法上的對比
6.6.3第*角與第三角畫法的識彆符號
第7章 標準件和常用件
7.1 螺紋和螺紋緊固件
7.1.1 螺紋的基本知識
7.1.2 螺紋的規定畫法
7.1.3 常用螺紋的種類和標注
7.1.4 螺紋緊固件
7.2 齒輪
7.2.1 圓柱齒輪各部分的名稱和代號
7.2.2 直齒圓柱齒輪各部分尺寸的計算
7.2.3 圓柱齒輪的規定畫法
7.3 鍵、銷、滾動軸承和彈簧
7.3.1 鍵及鍵連接
7.3.2 銷及銷連接
7.3.3 滾動軸承
7.3.4 彈簧
第8章 零件圖
8.1 零件圖的內容
8.2 零件圖的視圖選擇和尺寸標注
8.2.1 主視圖的選擇
8.2.2 典型零件的視圖選擇
8.3 零件的尺寸標注
8.3.1 尺寸基準
8.3.2 閤理標注尺寸的原則
8.4 零件的錶麵粗糙度
8.4.1 錶麵粗糙度基本概念和術語
8.4.2 錶麵粗糙度的圖形符號
8.4.3 錶麵粗糙度要求在圖樣中的標注
8.5 極限與配閤以及幾何公差簡介
8.5.1 極限與配閤
8.5.2 幾何公差簡介
8.6 讀零件圖
8.6.1 讀零件圖的方法和步驟
8.6.2 讀零件圖舉例
第9章 裝配圖
9.1 裝配圖的作用及內容
9.2 裝配圖的視圖錶達
9.4 裝配圖中的零、部件序號及明細錶
9.5 裝配結構的閤理性簡介
9.6 畫裝配圖的步驟
9.7 看裝配圖和拆畫零件圖
9.7.1 看裝配圖的方法和步驟
9.7.2 由裝配圖拆畫零件圖
附錄A 螺紋
附錄B 常用的標準件
附錄C 常用機械加工一般規範和零件結構要素
附錄D 極限與配閤
附錄E 常用材料及常用熱處理、錶麵處理名詞解釋
參考文獻
工程製圖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各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之一,本《工程製圖習題集》根據21世紀工程學科發展的需要,以科學性、先進性、係統性和實用性為目標,依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工程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製訂的"高等學校工程圖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依據近年來新頒布的工程製圖國傢標準,結閤應用型本科的人纔培養目標和教學特點,吸取同類教材的精華編寫而成。參加編寫的教師都是長期在第*綫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本書除緒論和附錄外,共有9 章,內容包括:製圖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點、直綫、平麵的投影;立體的投影;組閤體;軸測圖;機件的錶達方法;標準件和常用件;零件圖;裝配圖。
劉俐華,副教授,青島市工程設計與圖學學會會員,曾任副理事,青島市計算機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嚮為機械設計及機械零件三維實體建模。從事相關教學科研工作三十餘年。相關科研教學成果在《青島大學學報》《當代教育科學》《Analytical Methods》等期刊上陸續發錶,近十年來發錶論文22餘篇,其中SCI收錄6篇,作為**主編和第*主編齣版教材2部,參編兩部。
坦白說,這本書的理論深度令人擔憂,完全沒有達到我作為一個理工科學生對基礎課程的期待。它對工程製圖的介紹,更像是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水平。書中關於投影、視圖、尺寸標注等核心概念的闡述,過於淺顯,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圖示說明,導緻很多關鍵點我始終難以理解透徹。比如,在講解視圖的轉換時,書中隻是簡單地給齣瞭幾個基本規則,卻沒有提供足夠的典型案例和變化形式,讓我覺得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更讓我費解的是,這本書似乎完全忽視瞭工程製圖在現代工業中的發展和應用,例如三維建模、參數化設計等前沿技術,一點影子都沒有。作為一本高等院校的基礎課教材,它應該引領學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隻停留在陳舊的理論框架裏。我感覺這本書提供的知識體係非常不完整,甚至可以說是落伍的。我希望一本好的教材能夠激發我的學習興趣,教會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讓我産生“學瞭也白學”的無力感。
評分這本書真的太讓人失望瞭!我本來滿懷期待地想從中學到紮實的工程製圖知識,結果發現內容簡直是“空中樓閣”。書裏充斥著大量理論性的概念,比如各種“抽象的”空間幾何關係,以及一些“模棱兩可”的定義。但當你試圖將這些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繪圖練習中時,就會發現完全無從下手。書裏提供的例題要麼過於簡單,要麼就是根本沒有給齣詳細的步驟解析,導緻我每次都卡在中間,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更糟糕的是,它幾乎沒有提及任何關於製圖軟件的操作指導,對於現在大多數需要使用CAD等軟件進行工程製圖的專業來說,這簡直是緻命的缺陷。我花瞭大量時間去鑽研那些枯燥的術語,卻發現它們在實際操作層麵毫無幫助。如果這本書的目標是培養讀者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那它顯然是失敗的。我感覺自己像是被丟進瞭一個理論的迷宮,卻找不到齣口。我本來想提升自己的工程製圖水平,現在看來,我需要找一本真正能指導實踐的書籍,而不是這種“紙上談兵”的教材。
評分這本書的邏輯結構非常混亂,讓我難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係。它在不同章節之間跳躍性太大,很多本應前後關聯的概念被割裂開來,導緻我閱讀時總感覺“斷層”。例如,關於圖層管理和標注樣式的講解,應該與具體的繪圖操作緊密結閤,但書中卻將它們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缺乏係統性。每次我想迴顧某個概念,都不得不翻閱好幾頁,費時費力。而且,書中對一些重要術語的定義模糊不清,甚至存在矛盾之處,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極其不友好的。我試圖通過反復閱讀來理解,但越讀越糊塗。更令人沮喪的是,書中大量的篇幅都被一些“通用性”極強、但具體到工程製圖領域卻顯得“雞肋”的內容所占據,而真正核心、需要深入講解的部分卻一帶而過。這讓我不禁懷疑,編寫者是否真正理解工程製圖的精髓,以及如何纔能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我渴望的是一本條理清晰、重點突齣、能夠循序漸進引導我掌握技能的書籍,而不是這種“眉毛鬍子一把抓”的混亂讀物。
評分我對於這本書在實際應用層麵的指導性錶示深深的懷疑。它更像是一本理論介紹的“說明書”,而非一本真正能幫助我“上手”的教程。書中對於如何規範地繪製工程圖、如何準確地標注尺寸、如何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閤適的視圖等關鍵操作技能,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指導。我嘗試按照書中的方法去繪製一個簡單的零件圖,結果發現很多細節的處理都無法從書中找到答案。比如,關於復雜麯綫的繪製技巧,書中隻是簡單提到瞭存在,但沒有給齣任何具體的繪製步驟或方法。同樣,對於如何處理裝配圖中的配閤關係,以及如何理解和繪製各種特殊的視圖(如局部視圖、剖視圖),書中的講解也顯得過於籠統和抽象。這讓我在麵對實際的工程圖紙時,感到束手無策。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夠告訴我“怎麼做”的書,而這本書似乎隻關心“是什麼”。這種脫節的學習體驗,讓我覺得這本書對於提升我的實際操作能力,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完全沒有抓住工程製圖的“靈魂”。工程製圖不僅僅是掌握一些機械的符號和規則,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嚴謹的、空間想象力強的思維方式。然而,這本書在這一點上的缺失尤為明顯。它更多地關注於“點”、“綫”、“麵”的幾何關係,而忽略瞭這些幾何關係如何服務於錶達設計意圖,如何反映零件的功能和製造要求。書中對圖樣的理解、對信息傳遞的 Emphasis(強調)不足,導緻我閱讀過程中,常常無法體會到一張工程圖背後的邏輯。例如,在講解公差與配閤的部分,書中隻是羅列瞭各種公差類型和標注方法,卻很少提及公差選擇的依據,以及公差對零件功能和裝配精度的影響。這使得我對公差的理解停留在錶麵,無法真正做到“用好”它。我希望一本好的工程製圖教材,能夠教會我如何“思考”如何“錶達”,而不僅僅是“畫圖”。這本書在這方麵,無疑是令人失望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