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诗鉴赏辞典
定价:59.80元
作者:乐云,黄鸣 著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4033975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专业,来自高校专业教师,长期从事古典诗词研究。
体例科学。作品、作者简介、注释、鉴赏、插图。
融工具书和文学赏析读物为一体,实用性强。
目录
虞世南蝉王绩野望王梵志吾富有钱时寒山杳杳寒山道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山中滕王阁诗别薛华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在军登城楼杨炯从军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感遇三十八首(其二)燕昭王送魏大从军春夜别友人杜审言渡湘江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宋之问送别杜审言题大庾岭北驿渡汉江沈俭期杂诗三首(其三)独不见李適之罢相贺知章咏柳回乡偶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说蜀道后期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苏颋汾上惊秋张敬忠边词张九龄望月怀远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赋得自君之出矣……
内容提要
《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录唐代147位诗人的诗作合计504首。每位诗人均加附0字左右的小传,主要介绍生卒年、籍贯、生平事迹、主要作品等,注重吸收近年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唐诗鉴赏辞典》原则上采用一首诗一篇赏析文章,也有少数难以分割的组诗或唱和酬赠之作,则几首诗合在一起分析。每首诗的赏析文字在00字左右,篇幅较长的篇目如歌行体《长恨歌》、《琵琶行》等作品的赏析文字则控制在2000字以内,务求行文简练,达意为主。鉴赏内容大致括如下内容:作品背景,内容讲析,艺术特色,后世影响等。诗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名物、典故等,一般在赏析文章中略作解释。
中华诗文鉴赏辞典类图书是一套重在普及、雅俗共赏的图书。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古典诗词源远流长,荟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诗经》算起的三多年诗史中,名家辈出,璨若群星;佳作纷呈,争奇斗艳,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学习、赏析古典诗词是代代国人乐此不疲的幸事。我社组织的这套鉴赏类丛书,选目更精,辞赏文字更注重原作内容的串讲,少一些枯燥无味的考据,在解释清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再引导读者进行艺术欣赏。
文摘
《唐诗鉴赏辞典》:诗的第三、四句说虽然古调是诗人自己所喜爱的,而当时的人们大多都不弹奏古调了。“古调”象征诗人的高雅志趣,“虽”字作为一个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变化的感慨。时代变化,受人欢迎的乐曲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清越的“松风寒”的古调虽然优美,却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高雅品位去欣赏了。“多”字反衬出了世上知音的稀少难觅,言下便流露出一份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本诗先描绘了音乐之美,再抒发情感。前两句写了古调的悠扬动人,引出后两句孤芳自赏的古调情怀,为后面抒发情感埋下伏笔。而古调的幽清美妙,也暗喻了诗人自己是才华洋溢的人。清代吴瑞荣在《唐诗笺要续编》中说:“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间。”水流石上,风入松林,琴声绕耳,给人以清净雅致的感受。而高山流水却难遇知音,以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知己难求的郁闷心情。 诗人自称“五言长城”,而明代顾磷在《批点唐音》点评这首五言诗时说:“语不须多,不须深。”短短二十字的诗,不多,用词不深,但个中的情感却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出来。 ……
作者介绍
乐云,男,1973年生,湖北黄陂人,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人文教研部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广东省九届青联委员,韩国翰林大学访问教授(2009-20),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及专栏作家。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小说与近代文学、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已出版《西游记:彻悟人生》《唐宋诗鉴赏全典》等学术专著3部。曾获广东首届“金博奖”(2011)、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2009)、三等奖(2013)、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奖一等奖(20)等。其事迹曾被广东电视台、《科技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
黄鸣,男,1976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毕业,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有《左传与春秋时代的文学》《春秋列国地理图志》等著作,曾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的宋诗部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看古诗词是个“技术活”,得懂很多典故,还得有相当的文学功底。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本“古诗词通俗易懂指南”,让原本高高在上的文学,变得亲切可爱起来。 我最喜欢的是它的“赏析”部分,里面没有那种咬文嚼字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语言,把诗词背后的故事、诗人的心路历程,以及那些巧妙的表达方式,讲得明明白白。比如,读到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书中不仅会分析描绘得有多美,还会告诉我,诗人为什么选择用这样的词句,他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这种“为什么”的解答,比单纯的“是什么”要重要得多。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用心。对于一些古汉语的词汇,或者一些读者可能不太了解的背景知识,都有非常清晰和精准的解释。这让我不用频繁地去查阅其他工具书,一本书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疑问。我经常一边读诗,一边对照着注释和赏析,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很棒。它让我觉得,原来古诗词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们同样充满了人间的喜怒哀乐,只是用一种更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鉴赏辞典”,不如说是一部“诗词的导游手册”。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姿态,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读懂”一首诗,而不仅仅是“看懂”它。比如,在赏析一些山水田园诗时,它会告诉我,诗人描绘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景色,更是他内心对宁静、对归隐的渴望。又或者,在解读一些边塞诗时,它会让我感受到那种家国情怀,那种身在远方、心系故土的壮怀激烈。这种将诗歌与人生、与情感相联系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古诗词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情感表达。 而且,这本书的编排设计也十分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照年代或作者来排序,而是根据诗歌的主题、情感等进行了分类,这样可以让我更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当我心情低落时,可以翻到那些描写愁绪的诗词,去感受古人的悲欢离合;当我心生豪迈时,又可以去读那些意气风发的诗篇。这种“主题式”的阅读,让我与诗歌产生了更深的共鸣。书中的语言也十分流畅,读起来毫无压力,就像在听一位博学而幽默的朋友娓娓道来,将那些古老的故事和情感,重新赋予了生命。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充满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可以说,这本《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是我近来最满意的一笔投资。它不仅仅是一本诗词的汇编,更像是一本陪伴我探索古诗词魅力的挚友。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和解读。很多时候,我们读到一首诗,看到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但它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哲学思考,却往往被忽略。这本书的鉴赏部分,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能带领读者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波动,理解那些含蓄而深邃的意境。例如,书中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赏析,不仅仅局限于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字面理解,更是深入探讨了词人面对亲人分离时的旷达情怀,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这种解读层次分明,引人深思。 而且,这本书的选材也非常广泛,既有家喻户晓的唐诗宋词名篇,也有一些相对小众但同样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对经典的认知,还发掘了不少新的惊喜。书中的注释也十分详尽,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都做了恰当的解释,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常常在阅读一首诗后,对照着书中的鉴赏和注释,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与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简直是我近期最爱的购书之一!我一直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看古诗词,虽然字面上懂意思,却少了那种韵味和深层内涵。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鉴赏部分,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者和年代,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首诗的创作背景、情感基调、艺术手法,甚至对一些意象的解读也十分到位。比如,当我读到李白的《静夜思》时,书中的赏析让我不再只是理解“床前明月光”的字面意思,而是感受到了诗人身处异乡,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那种月光仿佛承载了所有孤独和乡愁。又比如,对于一些意境深远的宋词,书中更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词人当时的心境,那种“愁”不仅仅是简单的伤心,而是包含了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复杂情感。 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很人性化。它不仅仅收录了脍炙人口的唐诗,还有不少宋词的精华。对于我这样想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读者来说,这是非常方便的。我不用再东奔西跑地去找不同的诗集和鉴赏集。每当我遇到一首不太熟悉的诗,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详尽的解释和赏析,让我茅塞顿开。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诗词的殿堂。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对古典诗词不太熟悉的朋友,也能轻松阅读,并从中获得乐趣。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着一股子古朴典雅的韵味,拿到手里就觉得很有分量。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内容更是让我爱不释手。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鉴赏辞典那样,枯燥地堆砌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来解读诗词。 作者在分析每一首诗的时候,仿佛就置身于诗人当时的情境之中,然后用现代人的视角,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情感和思想重新挖掘出来。例如,在解读杜甫的诗歌时,书中不仅仅强调了其“诗史”的价值,更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诗人如何在颠沛流离中,用文字记录下人民的苦难和对家国的忧思。这种宏大的叙事背景,让原本可能显得沉重的诗歌,充满了力量和温度。 而且,书中的选诗也相当有讲究,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作品。对于我来说,发现这些“遗珠”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它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诗词之旅,带领我穿越时空,与古圣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意象的解读,比如“梅”在不同诗人笔下的象征意义,或是“月”所承载的各种情感。这些细节的挖掘,让我在重读经典时,总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