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民居

保定古民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璐 著
图书标签:
  • 保定
  • 古民居
  • 河北
  • 建筑
  • 历史
  • 文化
  • 传统
  • 民俗
  • 古建筑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河北大学
ISBN:9787566612755
商品编码:26996487909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保定古民居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作者:侯璐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19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66612755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内容丰富,印制精美,融专业性、文化性、可读性为一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化精品力作。

内容提要

保定古民居资料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民国大总统曹锟故居,民国名人孙岳、陈调元、王占元等人故居,清代名臣李鸿藻、鹿传霖等人故居,著名作家梁斌、李英儒等人故居,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故居,以及其他众多名人故居、传统村落、各级重点保护单位等。该书图片珍贵,图文并茂,融学术性、文化性、可读性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地方文化建设精品图书


沧海遗珠:江南园林艺术的流变与意境探微 作者: 李文山 出版社: 鸿儒文苑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7-5010-9876-5 --- 卷首语:叠山理水,寄情山水间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地域的建筑进行编年史式的梳理,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神内核、空间哲学与审美范式的演变。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探寻自魏晋玄学兴起到明清鼎盛时期,园林如何从最初的皇家私囿,逐渐蜕变为文人寄托高洁情怀、实践“天人合一”思想的微缩宇宙。 园林,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绝非简单的休憩之所,它是“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理想空间,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实践。本书以“流变”为轴,以“意境”为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视角,理解江南园林——尤其是以苏州、扬州为代表的私家园林——何以能成为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瑰宝。 --- 第一部分:风骨初成——早期园林思想的奠基(魏晋至唐代) 本部分追溯中国古典园林思想的源头。我们首先探讨了魏晋时期玄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尤其是“竹林七贤”所推崇的自然、放达的审美趣味如何渗透到早期的园林布局中。此时的园林,更注重意趣的营造而非工巧的堆砌。 重点章节解析: 1. 《山水情结的觉醒:谢赫“六法”与园林初识》: 分析了绘画理论如何间接指导了园林的“骨法用笔”与“传移模写”。园林开始模仿自然山水,但尚未形成成熟的技法体系。 2. 《盛唐气象与皇家园囿的恢宏尺度》: 以唐代长安的“芙蓉园”、“御苑”为例,论述了国家盛世下园林追求的宏大叙事与外向性。此时期,功能性(如宴饮、观礼)占据主导地位,文人园林的精致化尚未成为主流。 3. 《园林中的禅宗意趣:从寂静中获取力量》: 深入剖析禅宗思想对空间序列感的塑造,探讨如何通过“空”与“有”的对比,营造出引人入胜的禅定氛围。 --- 第二部分:雅集与审美转向——宋代园林的文人化进程(北宋至南渡) 宋代是中国文人精神全面崛起的时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园林不再仅仅是帝王的专属,文人士大夫开始大规模参与园林的营造与审美。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审美重心的转移。 重点章节解析: 1. 《苏轼的园林观:从山水真性情到诗意栖居》: 详细考证苏轼在黄州、惠州等地营建园林(如东坡雪堂)的实践。他提出的“以诗入园,以文入景”的理念,是江南私家园林审美定型的重要拐点。 2. 《叠石艺术的突破:米芾的“奇险”追求与瘦漏怪石的运用》: 米芾对太湖石的独到品味,直接催生了宋代叠山艺术的革命性变化。我们利用图像复原技术,重构了宋代园林中“米氏云山”的可能形态,强调了其突破传统、追求个性的审美取向。 3. 《园林中的“景”与“情”:可游、可居、可赏的平衡》: 宋代园林开始注重游览的序列感和空间的层次感,强调园林是凝固的诗歌,是可供沉思的场所。 --- 第三部分:集大成与巅峰——明清私家园林的意境营造(明中后期至清代中叶) 本书主体部分聚焦于明清时期,特别是苏州(吴中)园林的成熟与高峰。我们将园林艺术的精髓归结于对“意境”的极致追求,即通过有限的物质元素,营造出无限的心理感受。 重点章节解析: 1. 《咫尺乾坤的哲学:对自然的山摹与心摹》: 详细分析了借景、对景、框景等核心造园手法,探讨它们如何服务于“不出户而游天下”的终极目标。以拙政园“远香堂”的借景为例,解析其如何将远处的山体收入方寸之间。 2. 《水木清华:理水艺术的精妙与平衡》: 论述了“活水”在园林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景观元素,更是生命的象征。分析了曲径通幽的水路、深潭幽涧的设计,如何打破了空间的均质性,营造出深邃、曲折的心理体验。 3. 《亭台楼榭的命名艺术:文学与建筑的融合》: 深入剖析了园林建筑名称(如“一池三山”、“曲廊”、“藕香榭”)背后的典故与寓意。建筑不再是单纯的遮蔽之所,而是承载文人情怀的载体,是“点睛之笔”。 4. 《园林中的“留白”:虚实相生的东方美学》: 重点探讨了园林中未被实体占据的空间,如空旷的水面、疏朗的竹林,如何引导观者的想象力,使园林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 第四部分:历史的沉寂与精神的传承(清末至今) 本书最后一部分回顾了园林艺术在晚清时期的衰落趋势,以及在近现代语境下,我们应如何重新解读和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讨论了园林如何从私家领域走向公共空间,以及其当代价值的重估。 结论: 江南园林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与儒家的思想精髓——物化于可感的空间之中。它以水为脉络,以石为骨骼,以花木为血肉,最终成就了一种“可游、可居、可观、可思”的复合艺术形态。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这种深邃而含蓄的美学的再认识,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与个体精神的安顿。 --- 本书特色: 结构宏大,视角独特: 避开简单的地域风物志,着重于哲学与美学思想的贯穿。 图文并茂,考证严谨: 引用了大量罕见的明清版园林图谱、文人笔记和地方志,辅以详细的文献考证。 深入解读园林空间中的“情绪景观”: 揭示了叠石、理水、花木配置如何被用作调动观者心绪的工具。 适合读者: 历史学爱好者、建筑学与园林专业人士、对中国古典美学有深度探索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这份好奇的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从那些精美的榫卯结构,到巧妙的采光设计,再到充满诗意的园林景观,无不展现出古人深厚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建筑背后文化内涵的解读,那些关于家族传承、社会习俗,甚至是民间信仰的描述,让这些古老的建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能想象到,在那些古老的院落里,曾经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承载过多少历史的记忆。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些古民居,不仅仅是保护物质的建筑,更是保护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评分

偶然翻到这本书,当时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封面上的那抹斑驳的砖墙,似乎诉说着无数个关于岁月的故事。我一直对那些遗落在时光角落里的老建筑情有独钟,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砖石堆砌,更是承载着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迁,以及无数普通人生活的痕迹。想象着书里描绘的那些古朴的院落,青瓦飞檐,雕梁画栋,仿佛能听到风穿过老树的低语,闻到泥土和草木的芬芳。我特别好奇,书里会如何去捕捉这些建筑的灵魂?是通过精美的摄影作品,还是细致的文字描摹?有没有讲述那些建筑背后的家族故事,或是与它们相关的历史事件?我期待着能从中窥见一个时代的缩影,感受那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厚重。也许,这本书会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现代建筑潮流所淹没的古老记忆,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生活、关于传承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盛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建筑图册,但它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古民居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建筑背后生活故事的描绘,那些关于家族的兴衰,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于淳朴的民俗风情,都让我深深地着迷。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建筑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砖瓦,更是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故事,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家”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也更能珍惜那些遗落在时光里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细腻与深刻。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美往往隐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之中,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没有用宏大叙事的口吻,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近那些古老的民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建筑细节的刻画,比如那墙角的老苔,那窗棂上的雕花,还有那院子里悄然生长的野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却共同构成了古民居独特的韵味和生命力。我一直在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已经丢失了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找到一种与古老对话的方式,从中汲取一份宁静与力量。

评分

这本关于古民居的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宝藏。我一直觉得,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韵味,而古民居无疑是这种韵味最集中的体现。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被那种朴实无华的艺术所深深打动。那些古老的建筑,它们没有现代建筑的张扬和炫丽,却有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沉静和智慧。我特别留意到书中的细节描写,比如那精雕细琢的木门,那饱经风霜的石板路,还有那错落有致的庭院布局。这些细节无不透露出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双手,建造出如此精美的家园,并且还能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解答这些疑问?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亲身体验那份古朴的韵味,去感受那份浓厚的人文情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