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似海

古蘭似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拉.鮑爾(Carla Power)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編輯的話
導讀
序言 行旅地圖
第一部 起源
第一章 二十五個字說明《古蘭經》
第二章 一個美國人到東方
第三章 一個穆斯林到西方
第四章 前往印度穆斯林學校的公路旅行
第五章 一個移民的禮拜墊
第二部 家
第六章 牛津拓荒人生
第七章 九千名隱匿的女人
第八章 「小玫瑰」
第九章 穿戴面紗和脫下面紗
第十章 解讀〈婦女〉
第三部 世界
第十一章 朝聖者的行進
第十二章 耶穌、瑪利亞和《古蘭經》
第十三章 超越政治
第十四章 法老和他的妻子
第十五章 戰爭故事
第十六章 最後一課
結語 永恆回歸
作者的話
伊斯蘭專用語解釋
注釋
謝辭
中英文對照表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2015《華盛頓郵報》、《丹佛郵報》最佳圖書※

※2015普立茲獎入圍※

※2015國家圖書獎入圍※

回歸《古蘭經》,我們能看到什麼?

世界上再沒有第二本書,能同時引發寬恕與戰爭、慰藉與仇恨。

誰誤解了它?誰能詮釋出真實的伊斯蘭?

在對立紛擾的爭辯中,一位美國女記者跟隨一位印度傳統伊斯蘭學者,

回歸《古蘭經》經文的原始脈絡,走入澄澈明亮的伊斯蘭之心。

西方與伊斯蘭世界衝突愈演愈烈之際,各式各樣關於「伊斯蘭」的報導充斥著媒體版面。狂妄暴力的極端分子成為關注焦點,深化主流輿論對伊斯蘭的抨擊與偏見,同時,為伊斯蘭平反之聲也日益顯著……

美國記者卡拉‧鮑爾兒時曾隨父親旅行伊朗和阿富汗,在她心中留下對伊斯蘭的親近之情。面臨現今西方與伊斯蘭世界撕裂衝突的局面,她決定展開行動:當瞭解伊斯蘭成為必要,為什麼沒有人願意討論《古蘭經》呢?

為此,鮑爾開始和以挖掘歷史上四千名重要的女性穆斯林而聞名全球的印度裔伊斯蘭學者阿卡蘭(Mohammad Akram Nadwi)共同研讀這本神聖經典,站上跨文明對話的最前線,找尋對話的可能。

長達一年的學習旅程,兩人走過牛津的咖啡館和印度小村莊的穆斯林學校,在茶與咖啡之間,咀嚼引發熱議的《古蘭經》經文。鮑爾聆聽阿卡蘭述說先知穆罕默德的故事與言行,還原經文脈絡,企圖接近伊斯蘭的真義。

一位西方世俗女性,和一位傳統派的印度宗教學者,似乎應該劍拔弩張的關係,卻培養出亦師亦友的真摯情誼。他們攜手從《古蘭經》洗鍊優美的文字中,挖掘出伊斯蘭崇尚和平而非屠殺的溫順性格,以及對女性的尊重而非迫害,拆解了聖戰、一夫多妻等常見的刻板印象。現今對伊斯蘭的誤解,無非是混淆了穆斯林社群中多樣的傳統文化,以及伊斯蘭信仰的樣貌。

然而,兩人的討論會不只是純真美好的文化交流。隨著與阿卡蘭的互動愈發緊密,身為世俗主義者的鮑爾不斷面臨自身思想觀念的挑戰。與異文化的碰撞是一場近身的肉搏戰,少不了尷尬、摩擦與辯論,迫使鮑爾跨越大城市居民習以為常、世界主義式的「尊重欣賞」,激盪出深刻理解的火花。

「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們互相認識。」這是《古蘭經》第四十九章第十三節的經文,也是作者鮑爾翻開《古蘭經》的初衷。在真主創造的多元族群之間,不應存在衝突撕裂,而該用豐富的理解建立連結,也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共存的解答。

名人推薦

導讀

趙錫麟(台北清真寺教長、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大學博士)

各方推薦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見證了一段感人的友誼……《古蘭似海》貼心而細膩地重新理解伊斯蘭,並努力澄清種種對穆斯林的刻板印象與汙名……全美國52%自己認為還不夠瞭解穆斯林的民眾都應該熟讀它。」

《丹佛郵報》(The Denver Post):

──「鮑爾女士紀錄了她與一位她在倫敦智庫認識的穆斯林學者阿卡蘭共同研究《古蘭經》的點點滴滴。《古蘭似海》可以被當作是認識伊斯蘭的入門讀物,也可以作為理解阿卡蘭思想、西方人如何詮釋阿卡蘭,以及文化與宗教之對話的進階之作。

法理德.札卡瑞亞(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後美國世界》、《為博雅教育辯護》作者):

──「若欲瞭解伊斯蘭對戰正與和平、男性與女性、猶太人與異教徒的看法,這本書能提供絕佳的答案。這段真誠友人之間的對話,聰穎、同理而極具啟發性,世界各地都需要有這樣的對話。」

亞薩德.莫凡尼(Azadeh Moaveni,《口紅與聖戰》(Lipstick Jihad)作者):

──「卡拉.鮑爾對《古蘭經》的親密描繪,筆調細緻優雅,記錄下關於穆斯林神聖經典之真正本質、獨特而未止的辯論。一部生氣洋溢、引人入勝的著作。」

約翰.艾斯波西多(John L. Esposito,喬治城大學伊斯蘭研究教授、(伊斯蘭的未來)《The Future of Islam》作者):

──「與眾不同、嫻熟出色、極為迷人的一本書。卡拉.鮑爾討論並發掘《古蘭經》關於和平與暴力、性別與頭巾、宗教多元主義與包容的訊息、意義以及價值,帶領讀者展開一趟跨信仰理解的獨特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美国非穆媒体记者的视角,看一个包容多元的伊斯兰

评分

##书的定位模糊,谢赫的个人传记?作者的伊斯兰心灵之旅?为受到误解的伊斯兰辩白与发声?面面俱到的构思没有问题,可惜作者过于文艺的笔触安放在宗教主题的书籍里面,我的阅读体验经常是出神、混乱和不耐烦,比如真没必要安排几十个字描绘来听谢赫讲座的女生的体貌特征。不过谢赫对于伊斯兰文化过去不知不觉产生「厌女情结」的解读很因吹斯汀。挪威电视剧《羞耻》里面的穆斯林女孩Sana总会在我读书的时候萦绕脑海,愈发觉得谢赫所提倡的小写m的穆斯林正是Sana。

评分

两个人生活的交错展开,很有创意。只是很多时候,对经典的解读,被对生活细节絮絮叨叨的讲述冲断,精髓也因此而飘散开来,让人抓不住中心和重点。似乎感觉女记者还没开始学习就已经被谢赫征服了,而之后的写作不是对话,仅仅是“证明”之旅。我想,对异己最深的理解不是知道对方“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而是,从“人”这一最基础的地方出发,去了解:“我们是什么”。全书最后几章有关“信仰不是认同,是个体内在精神性的提升”非常精彩,我也十分赞同。

评分

##謝赫對經文的一些解讀有的令人信服,有的也多少有點兒強詞奪理。要承認教義裡寬容慈悲和極端偏見並存也並不容易。然而,多一些瞭解就會少一份狹隘。“真正危險的反而是伊斯蘭教=危險宗教的想法”。

评分

##很多的個人體驗,讀的時候感覺像讀旅行見聞,有很多句子很不錯,對伊斯蘭有了一點印象,不然全都是聖戰士,真正的伊斯蘭信徒是不會挑起極端事件的,是跨越政治的。

评分

##三个多月的飞行读完这大本,作者用了游遍伊斯兰世界的噱头,却对古兰经的解读浅薄嚼蜡一般,甚至给人以敝帚自珍,完全无法解答当今世界几乎最大的生死冲突如何而来,白瞎了这一宏大深邃源远的主题,只有一句能共鸣:你的生命由死亡主宰,后世是我们的终点,这个世界仅供游历。

评分

##整体感觉就是好像说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说。古兰经似乎用词非常模糊,导致哪个方向的解说看似都有依据。

评分

##Qul law kaanal-bahru midaadal-li-Klimaati Rabbi lanafidal-bahru qabla an tanfada Klimaatu Rabbi wa law jinaa bi-mislihii madadaa 18-109

评分

##当我发现我不是这本书的预期读者,以及这本书本身的逻辑是:我对伊斯兰有偏见(因为它好像会攻击犹太教),后来我发现不是。我:???(抱歉!打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