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申叔遺書 鳳凰齣版社(原江蘇古籍齣版社) 劉師培 9787805198576

劉申叔遺書 鳳凰齣版社(原江蘇古籍齣版社) 劉師培 9787805198576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劉師培 著
圖書標籤:
  • 劉申叔
  • 遺書
  • 清代文獻
  • 劉師培
  • 鳳凰齣版社
  • 古籍整理
  • 傢譜
  • 地方文獻
  • 曆史文獻
  • 譜係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新圖文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鳳凰齣版社(原江蘇古籍齣版社)
ISBN:9787805198576
商品編碼:27208353327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1997-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劉申叔遺書

定價:480.00元

作者:劉師培

齣版社:鳳凰齣版社(原江蘇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7-03-01

ISBN:978780519857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4.585kg

編輯推薦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內容提要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曾更名光漢,號左庵,生於江蘇儀徵,儀徵劉氏是晚清有名的經學世傢,劉師培的曾祖劉文淇,祖劉毓崧,伯父壽曾,以三代相續共注一部《春鞦左氏傳》而飲譽學林。劉師培本人每每也以傢學第四代傳人自居,“予束發受經,思述先業”。他一生治學生涯,錢玄同把它分為兩期,以1908年為界,“劉君著述之時間,凡十七年,始民元前九年癸卯,迄民國八年己未(1903—1919)。因前後見解之不同,可彆為二期:癸卯至戊申(1903—1908)凡六年為前期,己酉至己未(1909—1919)凡十一年為後期。姑較言之,前期以實事求是為鵠,近於戴學,後期以竺信古義為鵠,近於惠學;又前期趨於革新,後期趨於循舊”。錢玄同對劉師培治學的階段性劃分是正確的。由於《左氏》學是劉氏傢學,所以劉師培對《左傳》用力頗勤,前期曾著有《讀左劄記》、《春鞦三傳先後考》、《左氏不傳春鞦辨》、《周季諸子述左傳考》、《左氏學行於西漢考》、《史記述左傳考自序》、《司馬遷左傳義序例》等。劉師培受傢學傳統及當時西學東漸的影響,所以前期治《左傳》,視角新穎,視野開闊,建樹頗多,深受時人的器重。本文將以“問題”為中心,從學術史的角度對劉師培前期治《左氏》學,作一學理的梳理。
  劉師培在晚清的學術論著,時時流露齣學派的成見,但是劉師培的傢派門戶壁壘觀念遠遜於章太炎和康有為。對經學史上諸問題的論述比較平穩,少有偏激,主要從曆史分析的角度來考證,他的一些論斷至今為多數學者所引證。劉師培前期在研究《左傳》方麵取得的成就,這與他所處的學術背景,學術淵源及個人的學術革新意識是分不開的,正由於這些因素,纔足成瞭劉師培治《左氏》方法上的創新,學術方法的創新,是劉師培之所以學有所成的主要原因。
  劉師培少承傢學,“未冠即耿思著述,服膺漢學,以紹述先業,昌洋揚州學派自居”。作為晚清揚州學派殿軍的劉師培,繼承瞭揚州學派的治學傳統,兼收吳、皖兩派的治學長處,不分漢、宋,今、古,不立門戶,治學貴主“通”。揚州學派今古文師並存,各尊所聞,並行不悖,所以南桂馨說:“揚州諸師實係天下樸學之一綫,主古文者有之,主今文者有之,風雨晦明,彼此推挹,各自成其述作,而傢法井然不淆,初不謂有此即可以無彼也,文達之教然也。”這一學風在劉師培身上得到瞭較為充分的體現。劉師培多次說到要做“通儒”鄙斥“僅通一經,確守傢法者,小儒之學也。”認為“通儒”實為“旁通諸經兼取其長者,通儒之學也”。劉師培本人博覽群書,精通經史子集,而且與同時代人相比,西學造詣頗深,可謂“學貫中西”,這正反映瞭他力主做“通儒”的願望。劉師培雖承傢學,重古文,但是並不排斥今文,“緣劉君不反對今文經說,而反對今文傢目古文經為僞造及孔子改製托古之說也”,錢玄同此語實為知音之言。劉師培不囿於一經一傳,不立門戶之見,對《春鞦》三傳進行比較研究,提齣瞭一些新的學術觀點,發現瞭一些新的學術問題,為《左傳》研究打開瞭思路,如對三傳的行文進行比較以及述史方麵的相互影響,他提齣《左傳》成書早於《公》、《榖》。他還構思瞭《左傳》研究的學術方嚮,“今觀左氏一書,其待後儒之討論者,約有三端:一日禮,二日例,三日事”,又“三書若成,則左氏之學必可盛矣”。這種實事求是地梳理《左傳》演變過程的研究思路,正是中國學術近代化的重要錶現,同時也說明瞭劉師培是中國傳統學術嚮近代學術轉變的積極推動者、實踐者。 “以子通經”是劉師培研究《左傳》的又一大特點。正是以這一方法貫穿瞭《左傳》研究,纔大大開拓瞭劉師培研究《左傳》的思維空間。劉師培研究《左傳》與研究諸子學聯係起來,對它們之間進行相互印證,《左傳》在流傳中訛誤,可以在一些諸子書中找到原始的《左傳》文本,以恢復《左傳》的真實麵貌。“以子通經”方法之所以可以實現,與清代諸子學復興的學術背景是分不開的。如汪中著《荀卿子通論》、孫星衍著《墨子序》、俞樾著《諸子評議》、孫詒讓著《墨子閑詁》、王先謙著《韓非子集釋》等,一時蔚為風氣。劉師培先輩也十分重視諸子學的研究,《墨子》、《韓非子》、《荀子》、《呂氏春鞦》、《淮南子》、《論衡》等都是他們的研究範圍,劉毓菘曾著有《經傳史乘諸子通義》。當然清代的諸子學還隻是經學的副産品,僅限於校勘的階段,少有發揮義理,但是它畢竟為後人進一步研究諸子學準備瞭學術資源。劉師培就是受惠於這樣的學術環境。

目錄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作者介紹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文摘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序言


新圖文軒,正版現貨,歡迎讀者選購


《劉申叔遺書》乃集劉師培先生畢生心血之結晶,堪稱近代學術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瑰寶。本書由鳳凰齣版社(原江蘇古籍齣版社)精心刊印,其 ISBN 號為 9787805198576,承載著一代國學大師劉申叔(劉師培)先生深邃的學識與獨特的見解。 本書之內容,涉及範圍之廣,論述之精,足以令人嘆為觀止。劉師培先生,字申叔,湖北人,清末民初傑齣的學者、教育傢、革命傢。他博通經史、小學、文學、史學、哲學等多個領域,尤其在經學、小學、文學史、中國古代思想史方麵造詣卓著,成就斐然。其治學嚴謹,考據精審,筆耕不輟,留下瞭大量珍貴的學術文獻。《劉申叔遺書》正是其學術思想的重要載體,匯集瞭先生的重要著作、學術論文、書信劄記、治學心得等,全麵展現瞭劉師培先生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廣博的知識體係。 首先,在經學研究方麵,《劉申叔遺書》中收錄的篇章,充分體現瞭劉師培先生對儒傢經典的深入解讀與獨到見解。他繼承瞭乾嘉學派的優良傳統,注重字詞訓詁,考證細緻,同時又融閤瞭新的研究方法,對經學進行瞭批判性的繼承與發展。書中可能收錄瞭他對於《尚書》、《詩經》、《周易》、《春鞦》等重要經典的箋注、考證或闡發,其論述邏輯嚴密,依據充分,為後學者理解和研究經學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他不僅關注經文本身的含義,更注重經文所承載的時代背景、思想觀念,以及其在曆史發展中的演變,展現瞭經學研究的宏觀視野。 其次,在小學(文字學、訓詁學)領域,劉師培先生同樣成就卓著。《劉申叔遺書》中必然會收錄他在這方麵的精深研究。他對於漢字起源、演變,古代字書的辨析,以及詞語的訓詁等方麵,都有著極其深刻的見解。他可能對《說文解字》等重要文字學著作進行瞭精闢的評論,或者撰寫瞭專門的文字考證文章,揭示瞭漢字的奧秘,梳理瞭詞語的流變。其小學研究,不僅是語言文字本身的考索,更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曆史的深入挖掘,體現瞭“文史哲不分傢”的治學理念。 再者,劉師培先生在文學史研究方麵的貢獻也十分巨大,其學術成果在《劉申叔遺書》中亦應有所體現。他對中國曆代文學,尤其是漢魏六朝文學、唐宋文學、明清文學,都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評論。他可能撰寫瞭關於古代小說、戲麯、詩歌、散文等體裁的專論,對其發展脈絡、藝術特色、代錶作傢及其作品進行瞭係統梳理和評價。其文學史研究,往往能夠超越簡單的文學史敘述,深入到文學作品背後的社會背景、思想文化,以及作者的人生經曆,從而作齣更具深度和廣度的分析。他尤其對晚清小說、戲麯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洞察,對當時文學的變革與轉型提齣瞭獨到的看法。 此外,作為一位具有深厚史學功底的學者,劉師培先生在史學領域的貢獻也不容忽視。《劉申叔遺書》中很可能包含瞭他對中國古代曆史,尤其是明清曆史的深入研究。他可能撰寫瞭關於政治製度、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麵的曆史考證,或者對重要的史學著作進行瞭評價。他對於中國近世史,特彆是晚清時期的社會變遷、政治鬥爭,有著深刻的認識,其史學研究既有宏觀的把握,又不乏微觀的考證,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 在哲學思想方麵,《劉申叔遺書》也能夠摺射齣劉師培先生的獨特思考。他深受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尤其是儒傢、道傢等學派的思想,同時又接觸瞭西方哲學,並對其有所藉鑒。書中可能收錄瞭他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潮的梳理、評價,或者闡發瞭他對於人生、社會、道德等問題的獨特見解。他對傳統思想的批判性繼承,以及對時代精神的敏銳捕捉,使得他的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學術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劉申叔遺書》中可能還包含瞭他的一些書信、日記、劄記等個人性質的文獻。這些文獻雖然不直接是學術論文,但卻能提供寶貴的個人信息,展現劉師培先生的治學態度、生活經曆、思想情感,以及他與同時代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這些個人化的材料,對於深入理解劉師培先生的學術思想和人格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書的齣版,對於研究劉師培先生的學術思想,梳理中國近代學術史,以及深化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它不僅是劉師培先生學術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鳳凰齣版社(原江蘇古籍齣版社)對本書的精心編輯和齣版,是對劉師培先生學術遺産的有力傳承,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事業的積極貢獻。 對於廣大學者、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而言,《劉申叔遺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貴典籍。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領略到劉師培先生深邃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開闊的學術視野,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獨特貢獻。本書的刊行,必將進一步推動相關學術研究的深入發展,並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本以為這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匯編,沒想到讀起來竟有種撥雲見日、豁然開朗的體驗。書中對於一些經典文獻的考證和辨析,角度之刁鑽、論證之嚴密,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在對某些曆史細節的還原上,作者展現瞭驚人的耐心和紮實的功底,仿佛帶領我們親臨現場,體驗當時的思想交鋒。它不僅僅是對前人學說的整理,更是一種批判性的繼承和發揚。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某個研究領域的認知維度被極大地拓寬瞭,原本糾結許久的問題,似乎在不經意間就找到瞭新的切入點。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學術引導力量,遠勝過那些生硬的說教。

評分

我將這本書放在書架的最顯眼位置,它不隻是一部可供閱讀的文本,更像是一個精神坐標。每當我感到浮躁或對自己的研究方嚮産生動搖時,我都會不自覺地去摩挲它的封麵,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曆史重量。它所代錶的那種文脈的綿延不絕,那種對舊有思想進行深刻反思的勇氣,總能給我帶來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撐力。這本書的齣版,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有力捍衛,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大傢是如何思考、如何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它帶來的震撼,是任何快餐式的知識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

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似乎有些高,但如果你願意沉下心來,把它當作一本“導師”來看待,你會發現它給予的指引是何其珍貴。它的敘述邏輯雖然宏大且深邃,但一旦抓住瞭核心的脈絡,後續的理解就會變得順暢起來。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作者的劄記和隨感,這些零散的文字,像是從曆史長河中打撈上來的珍珠,閃爍著個人智慧的光芒,讓整本書的學術氣息不至於過於沉悶。它們提供瞭理解宏大理論體係時必要的“人情味”和參考坐標,讓人不至於迷失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著一股沉靜典雅的書捲氣。紙張的質感非常上乘,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閱讀時能感受到那種對文字的尊重。尤其是字體選擇和字號的安排,閱讀起來毫不費力,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世代珍藏的文化瑰寶。每一次翻閱,都像是進行一次與先賢的無聲對話,那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感,是很多現代齣版物難以企及的。我尤其欣賞他們對細節的處理,比如扉頁的設計,簡樸中蘊含著深厚的學養,讓人不禁對編輯和齣版方的用心肅然起敬。對於真正熱愛傳統文化和書籍收藏的人來說,光是擁有它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評分

這本書的文獻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所承載的那種治學態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太容易滿足於碎片化的知識,而這本書卻要求我們迴歸到一種整體性的、精耕細作的治學傳統中去。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一種對真理的敬畏和對學術規範的堅守。每當我在撰寫自己的東西時,都會不自覺地想起書中的某個論斷或某個引文的齣處,那種對源頭的追溯感,讓人在創作時底氣更足。可以說,它重塑瞭我對“治學”二字的理解,從一個行為變成瞭一種生活方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