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申叔遗书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刘师培 9787805198576

刘申叔遗书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刘师培 97878051985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师培 著
图书标签:
  • 刘申叔
  • 遗书
  • 清代文献
  • 刘师培
  • 凤凰出版社
  • 古籍整理
  • 家谱
  • 地方文献
  • 历史文献
  • 谱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图文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5198576
商品编码:2720835332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199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刘申叔遗书

定价:480.00元

作者:刘师培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3-01

ISBN:97878051985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4.585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曾更名光汉,号左庵,生于江苏仪征,仪征刘氏是晚清有名的经学世家,刘师培的曾祖刘文淇,祖刘毓崧,伯父寿曾,以三代相续共注一部《春秋左氏传》而饮誉学林。刘师培本人每每也以家学第四代传人自居,“予束发受经,思述先业”。他一生治学生涯,钱玄同把它分为两期,以1908年为界,“刘君著述之时间,凡十七年,始民元前九年癸卯,迄民国八年己未(1903—1919)。因前后见解之不同,可别为二期:癸卯至戊申(1903—1908)凡六年为前期,己酉至己未(1909—1919)凡十一年为后期。姑较言之,前期以实事求是为鹄,近于戴学,后期以竺信古义为鹄,近于惠学;又前期趋于革新,后期趋于循旧”。钱玄同对刘师培治学的阶段性划分是正确的。由于《左氏》学是刘氏家学,所以刘师培对《左传》用力颇勤,前期曾著有《读左札记》、《春秋三传先后考》、《左氏不传春秋辨》、《周季诸子述左传考》、《左氏学行于西汉考》、《史记述左传考自序》、《司马迁左传义序例》等。刘师培受家学传统及当时西学东渐的影响,所以前期治《左传》,视角新颖,视野开阔,建树颇多,深受时人的器重。本文将以“问题”为中心,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刘师培前期治《左氏》学,作一学理的梳理。
  刘师培在晚清的学术论著,时时流露出学派的成见,但是刘师培的家派门户壁垒观念远逊于章太炎和康有为。对经学史上诸问题的论述比较平稳,少有偏激,主要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考证,他的一些论断至今为多数学者所引证。刘师培前期在研究《左传》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与他所处的学术背景,学术渊源及个人的学术革新意识是分不开的,正由于这些因素,才足成了刘师培治《左氏》方法上的创新,学术方法的创新,是刘师培之所以学有所成的主要原因。
  刘师培少承家学,“未冠即耿思著述,服膺汉学,以绍述先业,昌洋扬州学派自居”。作为晚清扬州学派殿军的刘师培,继承了扬州学派的治学传统,兼收吴、皖两派的治学长处,不分汉、宋,今、古,不立门户,治学贵主“通”。扬州学派今古文师并存,各尊所闻,并行不悖,所以南桂馨说:“扬州诸师实系天下朴学之一线,主古文者有之,主今文者有之,风雨晦明,彼此推挹,各自成其述作,而家法井然不淆,初不谓有此即可以无彼也,文达之教然也。”这一学风在刘师培身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刘师培多次说到要做“通儒”鄙斥“仅通一经,确守家法者,小儒之学也。”认为“通儒”实为“旁通诸经兼取其长者,通儒之学也”。刘师培本人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子集,而且与同时代人相比,西学造诣颇深,可谓“学贯中西”,这正反映了他力主做“通儒”的愿望。刘师培虽承家学,重古文,但是并不排斥今文,“缘刘君不反对今文经说,而反对今文家目古文经为伪造及孔子改制托古之说也”,钱玄同此语实为知音之言。刘师培不囿于一经一传,不立门户之见,对《春秋》三传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发现了一些新的学术问题,为《左传》研究打开了思路,如对三传的行文进行比较以及述史方面的相互影响,他提出《左传》成书早于《公》、《谷》。他还构思了《左传》研究的学术方向,“今观左氏一书,其待后儒之讨论者,约有三端:一日礼,二日例,三日事”,又“三书若成,则左氏之学必可盛矣”。这种实事求是地梳理《左传》演变过程的研究思路,正是中国学术近代化的重要表现,同时也说明了刘师培是中国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变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 “以子通经”是刘师培研究《左传》的又一大特点。正是以这一方法贯穿了《左传》研究,才大大开拓了刘师培研究《左传》的思维空间。刘师培研究《左传》与研究诸子学联系起来,对它们之间进行相互印证,《左传》在流传中讹误,可以在一些诸子书中找到原始的《左传》文本,以恢复《左传》的真实面貌。“以子通经”方法之所以可以实现,与清代诸子学复兴的学术背景是分不开的。如汪中著《荀卿子通论》、孙星衍著《墨子序》、俞樾著《诸子评议》、孙诒让著《墨子闲诂》、王先谦著《韩非子集释》等,一时蔚为风气。刘师培先辈也十分重视诸子学的研究,《墨子》、《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等都是他们的研究范围,刘毓菘曾著有《经传史乘诸子通义》。当然清代的诸子学还只是经学的副产品,仅限于校勘的阶段,少有发挥义理,但是它毕竟为后人进一步研究诸子学准备了学术资源。刘师培就是受惠于这样的学术环境。

目录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刘申叔遗书》乃集刘师培先生毕生心血之结晶,堪称近代学术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瑰宝。本书由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精心刊印,其 ISBN 号为 9787805198576,承载着一代国学大师刘申叔(刘师培)先生深邃的学识与独特的见解。 本书之内容,涉及范围之广,论述之精,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刘师培先生,字申叔,湖北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学者、教育家、革命家。他博通经史、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尤其在经学、小学、文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方面造诣卓著,成就斐然。其治学严谨,考据精审,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学术文献。《刘申叔遗书》正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汇集了先生的重要著作、学术论文、书信札记、治学心得等,全面展现了刘师培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体系。 首先,在经学研究方面,《刘申叔遗书》中收录的篇章,充分体现了刘师培先生对儒家经典的深入解读与独到见解。他继承了乾嘉学派的优良传统,注重字词训诂,考证细致,同时又融合了新的研究方法,对经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书中可能收录了他对于《尚书》、《诗经》、《周易》、《春秋》等重要经典的笺注、考证或阐发,其论述逻辑严密,依据充分,为后学者理解和研究经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不仅关注经文本身的含义,更注重经文所承载的时代背景、思想观念,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展现了经学研究的宏观视野。 其次,在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领域,刘师培先生同样成就卓著。《刘申叔遗书》中必然会收录他在这方面的精深研究。他对于汉字起源、演变,古代字书的辨析,以及词语的训诂等方面,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他可能对《说文解字》等重要文字学著作进行了精辟的评论,或者撰写了专门的文字考证文章,揭示了汉字的奥秘,梳理了词语的流变。其小学研究,不仅是语言文字本身的考索,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深入挖掘,体现了“文史哲不分家”的治学理念。 再者,刘师培先生在文学史研究方面的贡献也十分巨大,其学术成果在《刘申叔遗书》中亦应有所体现。他对中国历代文学,尤其是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评论。他可能撰写了关于古代小说、戏曲、诗歌、散文等体裁的专论,对其发展脉络、艺术特色、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价。其文学史研究,往往能够超越简单的文学史叙述,深入到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思想文化,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从而作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分析。他尤其对晚清小说、戏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洞察,对当时文学的变革与转型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此外,作为一位具有深厚史学功底的学者,刘师培先生在史学领域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刘申叔遗书》中很可能包含了他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明清历史的深入研究。他可能撰写了关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考证,或者对重要的史学著作进行了评价。他对于中国近世史,特别是晚清时期的社会变迁、政治斗争,有着深刻的认识,其史学研究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微观的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哲学思想方面,《刘申叔遗书》也能够折射出刘师培先生的独特思考。他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思想,同时又接触了西方哲学,并对其有所借鉴。书中可能收录了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潮的梳理、评价,或者阐发了他对于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的独特见解。他对传统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使得他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学术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刘申叔遗书》中可能还包含了他的一些书信、日记、札记等个人性质的文献。这些文献虽然不直接是学术论文,但却能提供宝贵的个人信息,展现刘师培先生的治学态度、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以及他与同时代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这些个人化的材料,对于深入理解刘师培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刘师培先生的学术思想,梳理中国近代学术史,以及深化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刘师培先生学术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对本书的精心编辑和出版,是对刘师培先生学术遗产的有力传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事业的积极贡献。 对于广大学者、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刘申叔遗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典籍。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领略到刘师培先生深邃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贡献。本书的刊行,必将进一步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沉静典雅的书卷气。纸张的质感非常上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阅读时能感受到那种对文字的尊重。尤其是字体选择和字号的安排,阅读起来毫不费力,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世代珍藏的文化瑰宝。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次与先贤的无声对话,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很多现代出版物难以企及的。我尤其欣赏他们对细节的处理,比如扉页的设计,简朴中蕴含着深厚的学养,让人不禁对编辑和出版方的用心肃然起敬。对于真正热爱传统文化和书籍收藏的人来说,光是拥有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所承载的那种治学态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太容易满足于碎片化的知识,而这本书却要求我们回归到一种整体性的、精耕细作的治学传统中去。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对真理的敬畏和对学术规范的坚守。每当我在撰写自己的东西时,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书中的某个论断或某个引文的出处,那种对源头的追溯感,让人在创作时底气更足。可以说,它重塑了我对“治学”二字的理解,从一个行为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评分

我将这本书放在书架的最显眼位置,它不只是一部可供阅读的文本,更像是一个精神坐标。每当我感到浮躁或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产生动摇时,我都会不自觉地去摩挲它的封面,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它所代表的那种文脉的绵延不绝,那种对旧有思想进行深刻反思的勇气,总能给我带来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力。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力捍卫,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大家是如何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它带来的震撼,是任何快餐式的知识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似乎有些高,但如果你愿意沉下心来,把它当作一本“导师”来看待,你会发现它给予的指引是何其珍贵。它的叙述逻辑虽然宏大且深邃,但一旦抓住了核心的脉络,后续的理解就会变得顺畅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作者的札记和随感,这些零散的文字,像是从历史长河中打捞上来的珍珠,闪烁着个人智慧的光芒,让整本书的学术气息不至于过于沉闷。它们提供了理解宏大理论体系时必要的“人情味”和参考坐标,让人不至于迷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

评分

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汇编,没想到读起来竟有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体验。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文献的考证和辨析,角度之刁钻、论证之严密,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在对某些历史细节的还原上,作者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扎实的功底,仿佛带领我们亲临现场,体验当时的思想交锋。它不仅仅是对前人学说的整理,更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某个研究领域的认知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原本纠结许久的问题,似乎在不经意间就找到了新的切入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学术引导力量,远胜过那些生硬的说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