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元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套装全六册)
定价:120.00元
作者:(唐)李白,(宋)杨齐贤 注,(元)萧士赟 注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1362912
字数:
页码:1100
版次:1
装帧:平装-锁线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内容提要
目录
册
卷一 序例 目录 古赋
第二册
卷二 古风
卷三 乐府
卷四 乐府
第三册
卷五 乐府
卷六 乐府
卷七 歌吟
卷八 歌吟
第四册
卷九 赠
卷十 赠
卷十一 赠
卷十二 赠
卷十三 寄
卷十四 寄
第五册
卷十五 留别
卷十六 送
卷十七 送
卷十八 送
卷十九 酬答
卷二十 游宴
第六册
卷二十一 登览
卷二十二 怀古 姑熟十咏
卷二十三 闲适 怀思
卷二十四 感遇 写怀 咏物
卷二十五 题 闰情 哀伤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我沉迷于研究晚清时期西方汉学家的中国古典文学译本,那些译文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用词华丽,但在结构上常常为了迎合西方叙事习惯而做了大量的调整,导致原诗的跳跃性和错综感有所缺失。这让我更加珍视那些“原汁原味”的古籍注释。与那些经过多重转译的版本相比,这套元本分类补注显然是更为直接、更为可靠的“内部对话记录”。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内部视角”——即在李白生活的时代背景刚刚褪去不久,后世文人是如何最直接地理解他的。例如,对某些政治隐喻或宫廷生活的描绘,现代研究者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来“还原”情境,而宋元注家可能仅凭当时的社会记忆就能轻易点破。这种“在场感”的注释,是任何现代白话注本都无法比拟的,它少了一层“历史的距离”,多了一份鲜活的、历史脉络清晰的阐释。
评分手里有本专注于宋代词风演变的专著,里面对“婉约派”与“豪放派”的界限划分论述得极为细致,尤其强调了宋人对声律和情感表达的内敛要求。苏轼的词风被奉为圭臬,那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泊,是宋代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太白,他岂是能被轻易“收编”的?他的诗歌里充满了爆炸性的想象力和对自由的狂热呼唤。我特别好奇,当杨齐贤和元代的批注者面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句子时,他们的反应是赞叹其天才,还是会试图用更贴合时宜的理学观点去“驯服”这份狂傲?如果说宋词是精雕细琢的玉器,那么李白的诗歌就是未经打磨的、浑然天成的巨石。我希望这套丛刊能帮助我理解,在宋元那个更强调秩序与规范的时代,如何去“安放”李白这份横绝千古的盛唐气象。它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的光芒,想必会与我们现代人阅读时感受到的,大不相同。
评分我手上有一套专门剖析古代“酒文化”的断代史书籍,里面详细论述了唐代饮酒之风的盛行及其与诗歌创作的紧密关系,以及后来宋明理学兴起后,对文人饮酒态度的微妙转变。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是唐人浪漫精神的极致体现,这种“醉”是天才的催化剂。而我另一本正在阅读的是一本清代士人的生活随笔集,里面对交友应酬、宴饮排场的描写非常写实,透露出一种小心翼翼的世故。对比之下,这套宋元注本对李白诗中那些“酣饮”场景的注解,就显得格外关键。它们会如何处理“醉”与“醒”之间的张力?是赞扬其借酒抒怀,还是会用更审慎的态度去解读这份狂放?我希望通过杨齐贤和元代学者的眼光,能更好地理解,当盛唐的气象逐渐收束,后世的学者是如何在推崇李白艺术成就的同时,平衡其“放浪形骸”的个人风格与传统文人士大夫的自我期许的。这套书,承载的不仅仅是诗句,更是文脉演变中对“自由”与“规范”的持续拉锯战的记录。
评分这套精装的《诗仙遗韵:李白诗歌的宋元阐释》简直是诗词爱好者的福音!我特地找来与我手头那套《唐诗三百首精选》做对比,深感不同时代对同一位伟大诗人的解读视角之独特。那套《三百首》更多是侧重于基础的诵读和意境的初探,语言风格相对现代和直白,适合初学者快速入门,感受唐诗的韵味。然而,这套李白丛刊,光看封面那沉稳的装帧和那繁复的题注署名,就让人知道这不是一套轻松读物。杨齐贤和元代注者的介入,无疑为李太白的诗歌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滤镜。我期待着能从这些注释中,挖掘出李白诗句背后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典故与典章制度,领略到古人是如何层层递进地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与哲思,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的山水描摹上。相比之下,一套现代出版的李白诗集通常会配备详细的现代汉语翻译和背景注释,力求“易懂”,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股子“古意盎然”的韵味。我猜想,这套宋元本的魅力就在于它忠实地保留了那个时代文人与李白“对话”的痕迹,那才是真正的“国学精髓”的体现。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骨,特别是对那个时代士人的啸傲山林之态十分着迷。为此,我购入了一本侧重于描绘“隐逸文化”的古代散文选集,那本书的风格是清逸空灵,文字多用排比和象征,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读来令人心神俱得净化。然而,当我们转向李白,这位“谪仙人”的诗篇,其内在的驱动力显然是入世的豪情与出世的洒脱的激烈碰撞。我手上另一本常翻阅的是一本关于唐代科举制度的学术专著,它详尽地剖析了当时士子如何通过诗赋来博取功名,这为我理解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上”提供了冰冷的现实背景。将这两者置于一旁,我更迫切地想知道,宋元时期的注家们,他们是如何调和李白那股子“不羁”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儒家纲常环境的。他们会不会为了让李白的诗句更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而进行某种程度的“净化”或“合理化”的阐释?这种跨越时空的解读差异,远比单纯的诗歌内容本身更引人入胜,这正是古籍研究的精妙之处,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侧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