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理查德 塞勒作品) 湖北新华书店

“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理查德 塞勒作品)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经济学
  • 心理学
  • 决策学
  • 理查德·塞勒
  • 行为金融学
  • 认知偏差
  • 人类行为
  • 新华书店
  • 畅销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4512
商品编码:2726566173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理查德 塞勒作品) 作者 [美]理查德·塞勒
定价 69.00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 9787508684512 出版日期 2018-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2 装帧 精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准备好改变你对经济学的看法了吗?
纵观理查德?塞勒的职业生涯,我们发现他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一个激进的观点开展: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即拥有可预测行为且容易犯错的个体。在本书中,塞勒讲述了他将经济学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带回现实的艰难之旅,其中的故事引人入胜,并且不乏诙谐幽默,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学、对自己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理性的经济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购买闹钟、转售篮球门票,还是申请,我们都会存在某种偏见,所做出的决定与经济学家假设的标准理性模型相去甚远。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并不理性,甚至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了更好的决定,也促使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
本书点缀着塞勒与传统经济学思想激烈交锋的有趣故事,以独特的方式探索了人类深层次的弱点。当经济学遇到心理学,碰撞出的火花将对个人、管理者和决策者产生深远和富有启发性的影响。


   作者简介

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生于1945年,1974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目前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执教,任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及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此外,他还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持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
塞勒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学科。他被公认为行为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先驱。
2015年,理查德?塞勒当选美国经济学学会主席。
2017年,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理查德?塞勒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主要著作还包括《赢家的诅咒》,以及与卡斯?桑斯坦合著的畅销书《助推》。


   目录

推荐序一 接地气的经济学
推荐序二 塞勒三部曲导读

引 言
部分 行为经济学的发轫:1970 —1978 年
第1 章 经济人与非理性的人
第2 章 机会成本和禀赋效应
第3 章 非理清单
第4 章 前景理论和价值函数
第5 章 加州圆梦之旅
第6 章 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 心理账户:1979 —1985 年
第7 章 这笔交易到底值不值?
第8 章 沉没成本
第9 章 漏水的桶与财务预算
第10 章 扑克牌桌边的怪诞行为

第三部分 自我控制:1975 —1988 年
第11 章 意志力和延迟消费
第12 章 计划者与行动者
第13 章 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

第四部分 我与卡尼曼合作的时光:1984 —1985 年
第14 章 怎样才算公平?
第15 章 关于公平的博弈实验
第16 章 从代币实验到马克杯实验

第五部分 埋首于经济学研究的日子:1986 —1994 年
第17 章 理性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的辩论
第18 章 股市、赛马与反常现象
第19 章 打造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的明星团队
第20 章 狭窄框架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

第六部分 金融市场:1983 —2003 年
第21 章 选美竞赛和股票投资
第22 章 股市反应过度了吗?
第23 章 价值股比成长股的风险更大?
第24 章 价格并不都是合理的
第25 章 动物精神和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第26 章 果蝇、冰山和负股价

第七部分 助推计划:1995 年至今
第27 章 当法律遇上行为经济学
第28 章 挑选办公室的风波
第29 章 球队选秀与贝克尔猜想
第30 章 有奖竞猜类节目你该怎么玩?

第八部分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2004 年至今
第31 章 “明天储蓄更多”计划
第32 章 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与助推策略
第33 章 助推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结 语
注 释
致 谢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派创始人——理查德·塞勒的代表作品。塞勒教授用轻松幽默的文字,带领读者发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的许多“错误”的行为,又以一位经济学家的睿智头脑,指导你该如何活学活用经济学理论,做出理性睿智的决策:小到个人如何选择能够跑赢大盘的投资组合,什么样的储蓄计划更能保障退休后的生活,大到企业如何制定令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的定价策略,公共管理者该如何帮助人们做出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的正确选择。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会是一段令人愉悦的启发之旅。对于本书的读者,理查德·塞勒提出的阅读建议是:“当你觉得不再有意思时,就不要再往下读了,否则,就是所谓的“错误”的行为了。”


   文摘

   序言

行为经济学的迷思与现实:一场探索人类决策非理性边界的旅程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行为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从萌芽到壮大,以及其对传统经济学范式提出挑战和补充的全过程。我们将聚焦于那些驱动人类日常选择的心理学机制,剥离经济学教科书中所假设的“理性人”外衣,深入探究真实世界中,个体是如何受认知偏差、情绪波动和情境因素影响,做出看似“不合逻辑”的决策的。 第一部分:理性帝国的裂痕——行为经济学的诞生背景与早期思想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建立在“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的坚实基石之上。该理论认为,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他们拥有完美的信息处理能力、稳定的偏好,并总能做出效用最大化的选择。然而,早期的心理学实验和现实观察却不断揭示出人类决策中的系统性偏差。 本章将追溯行为经济学思想的源头,探讨两位奠基人——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如何通过一系列开创性的实验,挑战了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的权威。我们将详细介绍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的核心概念,包括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为何失去100元的痛苦远大于获得100元的快乐;参照点依赖(Reference Dependence)——我们评估得失总是基于一个心理上的基准,而非绝对财富;以及敏感性递减(Diminishing Sensitivity)——对财富变化的感知强度会随着财富绝对值的增加而减弱。 这些发现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争论,它们揭示了人类风险偏好的不对称性,为理解储蓄、投资乃至赌博行为提供了更贴近现实的解释框架。我们将对比描述理性人模型与前景理论模型在解释市场现象上的差异,理解行为经济学并非要“推翻”传统理论,而是要对其进行“修正”和“拓展”。 第二部分:认知的捷径与系统的错觉——启发法与认知偏差的矩阵 人类大脑为了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做出判断,进化出了一套高效的“捷径”系统,即启发法(Heuristics)。虽然这些心智捷径在大多数情况下非常有效,但它们也系统性地导致了可预测的错误。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核心启发法及其导致的认知偏差。 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与连结谬误(Conjunction Fallacy): 探讨人们如何仅凭刻板印象或事件的“典型性”来判断概率,并详细解释著名的“琳达问题”,揭示人们如何错误地相信更具体的情景比更一般的陈述更有可能发生。 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 分析信息在记忆中提取的难易程度如何影响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判断。例如,为何媒体对空难的密集报道会使人们高估飞行的风险。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这一效应揭示了我们对初始信息(锚点)的过度依赖性,即使该信息与后续决策无关。我们将考察锚定效应在价格谈判、薪资设定乃至法律判决中的广泛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对支持自己既有观点的证据的偏爱,以及“后见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事后诸葛亮的心态,它们共同构成了限制我们理性评估信息和预测未来的心理屏障。 第三部分:情境的力量——环境、框架与选择架构 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解释个体内部的心理偏差,更在于揭示外部环境如何“框架化”我们的选择。本章将重点讨论环境设计在引导行为中的关键作用。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 同一信息以积极或消极的措辞表达时,如何导致决策的巨大差异。例如,“90%的存活率”与“10%的死亡率”在挽救生命情境中的心理效用对比。 默认选项(Defaults)的巨大力量: 探讨在选项设计中,预先选定的“默认设置”如何微妙但有力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尤其在器官捐献、退休金计划参与度等社会政策领域,默认设置成为一种强大的“助推力”(Nudge)。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解释一旦我们拥有某物,对其的估值会显著高于我们尚未拥有它时的出价。这一现象挑战了传统的无差异曲线理论,并深刻影响了我们对财产和市场定价的理解。 本部分将引入“助推”(Nudge)的概念,阐述如何通过不限制选择自由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决策环境,来“温和地”引导人们做出更符合自身长期利益的选择。 第四部分:跨越学科的桥梁——行为金融学与公共政策的应用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并非停留在实验室,它们正在深刻重塑金融市场、组织管理乃至公共政策的制定。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 本章将分析投资者行为中的非理性现象,如羊群效应(Herding)、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而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以及泡沫的心理学基础。我们将审视这些行为如何解释金融市场中的异常波动和效率低下的表现。 行为组织学与人力资源: 探讨在组织内部,如何运用激励设计来克服员工的短期主义、拖延症(Procrastination)以及“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以提高生产力和长期规划。 行为公共政策的实践案例: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如何应用行为洞察力来提升税收依从性、鼓励健康行为(如戒烟、规律锻炼)和提高社会福利的领取率。 结论:走向更人性的经济学 本书最终旨在论证,一个更完整、更有预测力的经济学理论,必须拥抱人类决策的复杂性与不完美性。行为经济学不是对传统理论的简单否定,而是提供了一套更丰富、更精细的工具箱,用以理解我们自己——作为充满偏见、受情绪驱动,却又渴望做出最优选择的社会经济主体——是如何在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中航行的。通过理解这些“错误”的行为模式,我们不仅能改善个人决策,也能设计出更有效、更人性化的社会制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名字就很有意思,“错误”的行为,听起来就像是在说我们生活中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理性,甚至可以说是“傻”的决定,但名字后面跟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又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单纯的八卦小册子,而是能让我窥探到人类决策背后隐藏的规律。我一直对人类心理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不合常理的行为,总觉得背后一定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塞勒,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学术范儿,而且据说他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就更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模式的新大门。不知道书里会不会分析一些经典的经济学实验,或者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为什么人们会“冲动消费”,为什么有些人会“守着金山要饭吃”,又或者为什么有些人会对看似微小的利益斤斤计较。我总觉得,如果我们能更了解自己决策的“陷阱”,或许就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的出版方是湖北新华书店,这也是一个很值得信赖的渠道,让我相信这本译著的质量会比较有保障。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翻开它,看看塞勒博士是如何将这些“错误”的行为串联成一门科学的。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领域情有独钟,因为我坚信,人类的行为模式,尤其是那些在经济决策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心理机制所驱动的。这本书的书名“‘错误’的行为”,正是我生活中经常会反思和困惑的焦点。为什么我们会做出一些明明知道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信息过于敏感,而对另一些信息视而不见?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消费选择,或者在投资时被情绪左右?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塞勒,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必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我尤其好奇的是,他会如何构建“行为经济学”这门学科,又是如何将那些看似散乱的“错误”行为,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框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经济现象,去理解个体决策背后的深层动因。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经济学理论的补充,更可能是一种颠覆,因为它将焦点从抽象的“理性人”转移到了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类身上。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避免落入行为的“陷阱”,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人类行为背后原因的学科充满浓厚的兴趣,而行为经济学恰好是这样一个领域,它将心理学和经济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试图揭示为什么我们并非总是那个“理性经济人”。这本书的书名“‘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吸引力。它似乎在暗示,我们所经历的许多看似不合理的经济决策,并非真正的“错误”,而是某种特定规律的体现。我非常好奇,作者理查德·塞勒将如何构建他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又是如何从人类种种“错误”的行为中,提炼出能够指导我们理解和改进决策的原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一些经典的心理学效应在经济行为中的体现,例如锚定效应、损失厌恶、从众心理等等。我希望它能够用丰富的案例和严谨的分析,让我看到这些“错误”的行为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且最终能够帮助我形成一种更清醒的自我认知,从而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能够更有意识地规避那些不必要的“错误”,做出更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决策。

评分

对于我而言,经济学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我们每天都在做出大大小小的消费和投资决策。我常常会陷入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我明明知道某个产品不实用,却还是忍不住想买?为什么有时候明明看到风险很高,却还是会因为一时的贪婪而冒险?这本书的书名“‘错误’的行为”直击了我的痛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解释,一种理解,甚至是解决这些“错误”行为的思路。理查德·塞勒,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行为经济学领域的一座高峰。我期待他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经济学的迷宫,去探索人类决策背后那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规律。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使用说明书”,帮助我更了解自己这个“经济个体”的运行机制?我很好奇,书中所探讨的“错误”行为,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失误,还是那些隐藏在细微之处的认知偏差?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理性、更有效地做出每一个决定,少走弯路,多一些明智的选择。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虽然我还没开始阅读,但光是这个书名“‘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就足以勾起我的兴趣。我一直觉得,经济学往往被描绘成一门冷冰冰的、高度理性的学科,讲究的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每个人都像一台计算器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真的如此吗?我觉得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被情感、偏见、习惯等等各种非理性因素所裹挟。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挑战这种传统的经济学观念,将“错误”的行为——那些在我们看来不那么“经济学”的行为——纳入研究范畴,并试图从中找出科学的规律,形成新的理论体系。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仿佛在说,我们这些“不完美”的人,也能被严谨的科学所解释。我很好奇,塞勒博士是如何从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错误”行为中提炼出普适性的原则的。是依靠大量的统计数据,还是精巧的实验设计?这本书会像一本侦探小说一样,层层剥茧,揭示人类决策的秘密吗?我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阐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