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隋书(全6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 作者 | (唐)魏徵 等撰 |
| 定价 | 218.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003161 | 出版日期 | 1973-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1.621Kg |
| 内容简介 | |
|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早的隋史专着,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杀父,「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 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隋书》 帝纪 高祖上 帝纪第二 高祖下 帝纪第三 炀帝上 帝纪第四 炀帝下 帝纪第五 恭帝 志 礼仪一 志第二 礼仪二 志第三 礼仪三 志第四 礼仪四 志第五 礼仪五 志第六 礼仪六 志第七 礼仪七 志第八 音乐上 志第九 音乐中 志第十 音乐下 志第十一 律历上 志第十二 律历中 志第十三 律历下 志第十四 天文上 志第十五 天文中 志第十六 天文下 志第十七 五行上 志第十八 五行下 志第十九 食货 志第二十 刑法 志第二十一 百官上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志第二十三 百官下 志第二十四 地理上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 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 史 志第二十九 经籍三 子 志第三十 经籍四 集 道经 佛经 列传 后妃 列传第二 李穆子浑 穆兄子询 询弟崇 崇子敏 列传第三 刘昉 列传第四 于义子宣道 宣敏 列传第五 梁士彦子刚 梁默 列传第六 高颎 列传第七 李德林子百药 列传第八 河间王弘(子庆) 列传第九 滕穆王瓚嗣王纶 列传第十 文四子 列传第十一 赵煚 列传第十二 韦世康(弟洸 艺 冲 从父弟寿) 列传第十三 杨素弟约 从父文思 文纪 列传第十四 列传第十五 列传第十六 长孙览从子炽 炽弟晟 列传第十七 列传第十八 达奚长儒 列传第十九 王长述 列传第二十 列传第二十一 列传第二十二 卢思道从父兄昌衡 列传第二十三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正在细读的是《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坦白讲,它的史料价值无可替代,但其叙事结构和文字的精炼程度,有时确实对现代读者构成了一定的挑战。然而,正是这种“古朴”,让我更加敬佩初唐史官的严谨。与后来的《新唐书》相比,《旧唐书》的史料更为原始、未经过多修饰,保留了大量诏令和奏折的原文,这对于研究唐代政治制度和具体事件的细节来说,是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边疆战争的记载,那种真切的战地气氛和将帅之间的沟通细节,远比后世的文学加工要震撼人心。当然,阅读过程需要常常对照现代译本和研究性文献,但那种亲手拨开历史迷雾,直接面对史实文本的感觉,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给予的。这套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需要专注力的考古发掘工作,每确定一个细节的含义,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我得说,这套《后汉书》(清代王先谦辑注本)的价值,绝对不仅仅在于其正史的地位。它的“人物列传”部分,写得是极其精彩,简直就是一部古代的社会风情画卷。比起前代史书的宏大叙事,《后汉书》更注重士人阶层的生活状态、文学风尚乃至民间传闻的记录,使得那个东汉末年风雨飘摇的时代,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阅读时,我常常被那些名士的清谈和他们的命运所吸引,比如“竹林七贤”那般超脱世俗的姿态,与朝堂上的倾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先谦的辑注,更是功德无量,将历代名家的评论和考据汇集一处,使得原本艰涩的文本变得易于理解和深入研究。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有古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每一次翻开,都是一次与古代文人精神的对话,让人在叹息世事无常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评分我最近在啃《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点校本),这简直是了解先秦到西汉学术源流的“地图册”。和其他正史的叙事体裁不同,《艺文志》的分类法,展现了汉代学者对知识体系的最初构建和整理。它就像一个古老的图书馆目录,虽然很多典籍早已散佚,但通过颜师古的注释和后世学者的考证,我们依然能窥见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留下的思想余光。阅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它记载了大量已经失传的篇目名称和大致内容,每读到一个耳熟的名字,都会让人不禁扼腕叹息,想象如果能重见天日该有多好。但正是这种“失落感”,更凸显了保存现有文本的珍贵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知识分子如何认识世界的框架。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基石。
评分这本《资治通鉴》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厚厚的一摞,光是看着就觉得重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有一种庄重感。我特别喜欢这种繁体竖排的版本,仿佛能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古人阅读时的气息。内容上,司马光以编年体的宏大叙事,将战国到五代近千年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那些朝堂上的权谋斗争,读起来跌宕起伏,让人心潮澎湃。每当读到关键转折点,总忍不住要停下来,细细揣摩当时决策者的心态和背后的复杂博弈。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仅是记录事件,更融入了作者的史论,那些精辟的见解,至今读来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常常在想,如果古人能看到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他们会作何感想?这部书,就是一面映照历史兴衰的镜子,让人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对未来多了一份审慎的思考。能拥有这样一套经典巨著,是我的荣幸。
评分拿到这套《三国志注译》(中华书局点校本)的时候,那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油然而生。比起某些印刷粗糙的盗版,中华书局的版本就是品质的保证,字体清晰,排版疏朗,即便是初次接触文言文的读者,也能在清晰的注释和译文中找到乐趣。陈寿的笔法,相较于后世的演义,显得更为凝练和客观,那种历史的冷静和克制,让人对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了更真实的认识。我尤其欣赏裴松之的注,他博采众长,将各种零散的史料熔于一炉,极大地丰富了《三国志》的细节。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探案之旅,试图还原那些铁血征伐背后的真实动机。比如曹操的形象,在不同的注疏中呈现出多面性,既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有冷酷无情的枭雄。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权力和命运的深刻剖析,读完之后,你对“时势造英雄”这句话会有全新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