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是诗词鉴赏大家叶嘉莹先生对汉魏六朝时期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的鉴赏评点。叶先生从具体的个体诗人入手,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讲解评析,阐述了历史时代、社会现状和诗人个体的身份地位、品性才情对其作品的深刻影响,展示了整个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及这一时期诗歌在中国文学**所占的地位和其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章 绪论
**节 诗歌的感发之一
第二节 诗歌的感发之二
第三节 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之一
第四节 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之二
第五节 诗体的演变之一
第六节 诗体的演变之二
第七节 诗体的演变之三
第八节 诗体的演变之四
第二章 古诗十九首
**节 概论
第二节 《行行重行行》
第三节 《青青河畔草》、《**良宴会》
第四节 《西北有高楼》
第五节 《东城高且长》
第三章 建安诗歌
**节 概论
第二节 曹操之一
第三节 曹操之二
第四节 乐府叙事诗、悲愤诗、四愁诗
第五节 曹丕之一
第六节 曹丕之二
第七节 曹植之一
第八节 曹植之二
第九节 曹植之三
第十节 王粲
第四章 正始诗歌
**节 概论
第二节 阮籍之一
第三节 阮籍之二
第四节 阮籍之三
第五节 阮籍之四
第六节 阮籍之五
第七节 阮籍之六
第八节 嵇康之一
第九节 嵇康之二
第十节 嵇康之三
第五章 太康诗歌
**节 潘岳
第二节 张华
第三节 陆机之一
第四节 陆机之二
第五节 左思之一
第六节 左思之二
第七节 左思之三
第八节 左思之四
第六章 时代风气以外的两位诗人
**节 傅玄之一
第二节 傅玄之二
第三节 陶渊明之一
第四节 陶渊明之二
第五节 陶渊明之三
第六节 陶渊明之四
第七节 陶渊明之五
第八节 陶渊明之六
第七章 永嘉诗歌
**节 刘琨
第二节 郭璞之一
第三节 郭璞之二
第八章 元嘉诗歌
**节 谢灵运之一
第二节 谢灵运之二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仿佛有一位极其耐心的向导,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到汉魏六朝诗歌的宏大世界。作者在论述中对于不同流派、不同诗人的归类划分得体且有说服力,绝不是简单的年代顺序堆砌。它巧妙地将诗歌的演变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初学者也能迅速把握住这个时期的文学风貌的巨大转变。我尤其喜欢它在转折处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读起来毫无滞涩感,仿佛在听一场娓娓道来的高水平讲座。这种层次分明的布局,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理解的深度。翻阅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彩的小标题而停下来,思考接下来的内容会如何展开,这种预期的满足感是阅读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想要细细品读的冲动。封面选用的纸张质感很舒服,摸上去带着一丝微凉的触感,配上典雅的字体排版,简直是为古典文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一件艺术品。内页的印刷也做得非常精良,字迹清晰锐利,墨色浓淡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特别欣赏那种对细节的把控,比如书脊处的勒口处理,看得出出版社在装帧工艺上的用心。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透露出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玩,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可以说,从拿到手的这一刻起,这本书就已经成功地“俘获”了我的审美。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温润如玉,又不失洞察力”。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它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用最平和、最亲切的语言,剖析那些看似高深的文学现象。叙述时,作者的语调是那么的从容和克制,充满了对古典文学的敬畏,但同时,其观点又犀利独到,总能在熟悉的篇章中挖掘出新的视角。我常常被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所打动,它不是强行灌输,而是通过精妙的措辞和恰当的引证,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有趣,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将“学问”与“趣味”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阅读体验非常轻松愉快,完全没有一般严肃文学评论常有的那种沉重感。作者的笔端流露出一种对美的由衷热爱,这种热情极具感染力,能轻易地将读者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带入到诗歌意境的美妙境界中。即便是那些我自认为已经非常熟悉的篇章,在作者的重新阐释下,也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仿佛是旧友重逢,却发现了对方身上未曾留意到的闪光点。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但又担心被学术门槛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佳的入门与进阶桥梁,阅读过程简直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对于诗歌的解读角度非常多元化,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不仅关注诗歌的格律和辞藻,更深入探讨了诗歌背后的时代精神与文人情怀。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超脱,将诗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去考察。我尤其欣赏它在分析具体篇章时,那种将文本细读与宏观把握完美结合的能力。读完一个章节,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某首诗的背景,更是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有了一种切身的体会。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欣赏古典诗歌的视野,让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