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夏的蒙古国考察,是一次以中国学者为主、多国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蒙古历史考察之旅,历时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学者罗丰以详实丰赡的旅行笔记为基础写成此书,生动记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获。一路上作者笔不离手,不放过点滴的个人感受和生活细节,他追摩前辈科学探险学者的风范,悉心记录游牧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壮丽苍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来的鹿石、碑铭、遗址、墓葬等,配合大量照片、手绘图片,使这部纪行成为一部难得的科考笔记佳作。
□□□□
2006年我在哈佛访问﹐不得不忍痛谢辞蒙古国考察这一难得的机会。如今此书出版,书中见闻让我感羡不已。罗丰不仅是一位考古学者﹐更是一位典型的知识人,渊博而不囿于学科﹐对周遭的人、事﹑物,认知十分敏锐﹐因而常有独到创见,并时作惊人之语。这本综合记游﹑学术﹑怀古﹑思今的旅行杂记﹐最能表现我所认识的作者。同时,本书也能让我们体认﹐“跨界旅行” 何以能够产生巨大的思想激荡与文化冲击。
——王明珂
读罗丰此书,仿佛多年前那个多雨的蒙古之夏,那种白天坐车飞奔,晚间在草地扎帐篷的野外生活,猛然间都在眼前重现。伊德尔河边飘着迷人药香的艾蒿,金色落日下的乌里雅苏台古城,末世般的火山熔岩景观,以及我们借助头灯,一边听雨滴敲打帐篷,一边写考察笔记的那些草原之夜。往昔已是异乡,因了这些文字,往昔都是美好。
——罗 新
##考古学家的蒙古国考察日记结集
评分##个别语句不通,个别图片处理得有点遗憾,个别细节还可再斟酌外,其余都不错
评分##实在乏善可陈 无聊至极
评分##总觉得作者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很中国中心了
评分##与罗新那本《历史的高原游牧》同为2006年蒙古之行的记录,相较之下,胜在详密真实(可能也是考古人田野工作的习惯所致),对考古的着墨多于历史,可谓当行本色;对蒙古人的日常生活细节也很留意,如蒙古包的搭建方法、各部落的烙马印等,饶有意味。最终,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更像考察报告。
评分##大量详细的考察笔记,穿插着中老年团队游的碎碎念。对了解蒙古还是有些帮助。#我司的年会礼物
评分##【在 @雨枫书馆 翻书663】2006年,14天的蒙古历史考古考察之旅。作者说内容平平,“我们短暂来过,记录下一孔之见”,全赖设计李猛和摄影师尔冬强才使本书增色。但是读完还是有许多收货,作者悉心记录游牧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以及先民留下来的鹿石、碑铭、遗址、墓葬等,配合大量照片、手绘图片,图中一溜“杀人石”(墓前树立的方尖形石头,代表死者所杀敌人,后来这些石头演化成了耸立在墓前的石像)令人震惊。这次考察的领队罗新最近也出了一本相似题材的书《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尔冬强和尔冬升、罗丰和罗新,啥关系?哈哈。
评分##迄今为止,胡成和罗丰两本书,题目都有一部分叫”蒙古国纪行“。两本书都不入我的眼。但罗丰这本,那肯定比胡成的要强出不可以道里计。嗯,很琐碎,视野相对罗新窄,文笔也不如罗,对所写地区的了解更不可能和姚老师比。但毕竟还是专业内容啊。不打四星是因为书里的手民,包括汉字的和蒙文转写的,都太多。总之这书对不起快递的银子,但还算是不坏。姚老师的行纪太短不便出版,简直把人急哭!!!
评分##罗丰老师的这本蒙古国考察游记,由于跟罗新老师的《从大都到上都》几乎同时出版,两人又是同学考古历史的好友,自然会被拿来做对比。就文笔、视野和对所在地了解的深入程度等方面而言,罗丰这本书都不如罗新的那本书。然而本书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途中考古笔记的专业与细致,以及对于蒙古国一些细节观察的敏锐。如果能把那些纯粹个人化的旅途生活流水账记录去除掉,仅仅保留考察笔记与感悟的话,那么全书的可读性和紧凑感会更强。整体而言,仍然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