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1950—1953,我在朝鲜战场
:39.8元
作者:何宗光 著
出版社:长征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802046047
字数:285000
页码:3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 何宗光版的《我的抗战》,一部朝鲜战争*前线*真实的口述史
“去朝鲜那年,我刚18岁,入伍一年。”1950年10月,本书作者何宗光跟随**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从朝鲜战争爆发、奔向三八线、突破临津江,到剑指汉城、云山大作战……前后曾负伤三次,*后一次被敌人炸塌了观察所,活埋了4个多小时,可谓九死一生。“我们连出国的时候一共130多人,回来时只剩下8个。”
★ 一个九死一生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战场实说
“好多书都只写高级将领,可我们普通士兵也有自己的故事,我们也有情感,我写这本书就是想让大家看看,那三年士兵生活到底是怎么过的。”
★ 本书作者在参加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 激荡60余年的生死回忆,感动千万健在志愿军老兵、读者的泣泪之作
★ 呕心沥血7余年写成,前后3年层层出版审批,十年磨一剑,本书未出版已有数十家影视集团争相购买影视版权
★ 百余张珍贵图片 别具匠心专题设计 精美双色装帧环保纸张,高品质高档次,送领导送朋友*好的礼品书
★ 党政机关、军队系统、政府人员传阅率**、**团购读物图书
★ 谨以此书献给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英雄们
★ 煤炭工业部办公厅主任、《中华诗词》社社长梁东题名推荐
目录
序一 难得的“回忆”(成善一)
序二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引子一 追忆抗美援朝战争:青春在战火中闪光
引子二 鸭绿江断桥:那年,那月,他们从这里走过(徐海均)
章 难忘,那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 /21
★我们是东北边防军 022
★补充:毛泽东的大手笔 023
★备战,请战,血指印摁在决心书上 025
★ 这年,我18 岁 032
第二章 难忘,那一刻我们走过鸭绿江大桥 /41
★“ 今夜过江!”那一声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042
★ 走过大桥,那一刻我们都回首凝望 044
★ 焦土路边,那趴在母亲身上哭泣的孩子啊! 046
第三章 难忘,那一场场血与火的鏖战 /51
★ 首战云山:中国“虎”狠狠咬了美国“马”一口 052
★ 补充采访:永远忘不了的仗 061
★ 补充采访:“胆大包天、心细如发” 的老连长忆当年 068
★ 一场遭遇战:警卫员没能拽住老团长 075
★ 追歼路上:遭遇凝固汽油弹 078
★ 急涉九龙江: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082
★ 收复平壤:仅仅48 天,美军仓皇逃离了 085
★ 奔向三八线:突破临津江,剑指汉城 089
★ 补充:事先的准备很细很扎实 091
★ 补充采访:他们向汉城奔去 098
★ 防御阵地:打掉敌人的威风 104
★ 老营长的眼泪:防御战中的一次失误 107
★ 夜袭131 高地:雨夜,我们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 112
★ 强攻高旺山:真想不到,这竟是我的后一战 118
第四章 难忘,那一个个生死相依的战友 /123
★ 五班长,我只记住了你那绰号,想来真抱愧! 124
★ 二排长,你那“红包”至今我仍感到好沉好沉! 127
★ 胡大个,你那砸烂敌人脑袋的木盒子还在吗? 134
★ 老金,我真希望汉城外围那个“黑衣人”不是你! 141
★“ 老表”,你在突击前的那番话我一直记着呢! 146
★ 王连长,走到哪你都会是一颗快乐的种子! 151
★ 夏副连长,想起你就想起那个为你画像的姑娘! 155
第五章 难忘,那苦乐相伴的战地生活 /163
★ 头顶,曾有个“黑寡妇”哭丧 164
★ 饥饿,那6 个窝窝头真香 169
★ 行军,打着呼噜也向前 172
★ 掩体,不只是为了自己 174
★ 罐头,美军的意外赠与 176
★“ 仙女”,废墟上的奇遇 179
★ 洗澡,战地的别样“浴室” 184
★ 除虱,战士发明“冰冻法” 188
★ 哑弹,修坑道的增速与牺牲 189
★ 西海岸,荷坐睡两个月 194
第六章 难忘,那形形色色的美军俘虏 /201
★ 搜山,“喊”出4 个美国兵 202
★ 深夜,小个子战士“牵”来5 个大块头美军 205
★ 防空洞,黑人伤兵的那声号叫 209
★ 补充:一位美国被俘将军被遣返前的呼喊 215
第七章 难忘,那隆冬的慰问袋,那金秋的慰问团 /219
★ 沂蒙山姐妹的一双布鞋垫 220
★ 我把慰问团亲人接到了阵地上 224
★ 仲星火送我一张伟人像 231
第八章 难忘,生死线上那情,那泪,那大爱 /237
★ 云山战斗,一块弹片打在我脑壳上 238
★ 元旦凌晨,我倒在了马智里盆地 242
★ 绝望中,天边走来阿妈妮 249
★ 大山中,阿爸基和他的大黄狗 256
★ 伤好了,伤残证也被我撕掉了 264
★ 补充采访:撕掉的伤残证,57 年后又“复”了 266
★“ 轰”的一声,我被埋在观察所内 269
第九章 难忘,那不长而又久长的初恋 /275
★ 养伤逢初恋:她从上海来 276
★ 补充采访:相约夕阳红 284
第十章 难忘,那些可敬可亲的战地女兵 /299
★ 钢铁战士的泪:不在前沿的可爱的人 300
★“ 骒马”与“骡子”:女中尉一言噎住了“点子连长” 305
★ 篮球场:志愿军小伙禁不住朝鲜女兵贴身紧逼 310
第十一章 难忘, 那黎明前的秘密凯旋 /315
尾声 拒绝遗忘(徐海均)
附 我的遗憾
后记 热血热泪凝成的“记忆”
内容提要
震撼世界一千天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作者何宗光来说是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
何宗光同志作为连队的文化教员、作战参谋、连长,从“跨过鸭绿江”的仗“激战云山”、“急涉九龙江”到“收复平壤”,一直到把美国侵略军赶出北朝鲜领土,退回到“三八线”以南……他始终和战士们一起,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摸爬滚打。
这不是小说,而是亲身见闻经历,从朝鲜战争爆发、奔向三八线、突破临津江,剑指汉城、云山大作战……那一个个生死相依的战友、那一幕幕苦乐相伴的战地生活、那行行色色的美军俘虏、那隆冬的慰问袋,那金秋的慰问团、生死线上那情,那泪,那大爱、那些可敬可亲的战地女兵、那黎明前的秘密凯旋。
本书作者何宗光是20多万字的自传体的叙述文。何宗光同志把他在朝鲜战场上三年的亲身经历,写成几十个小故事,以“我”为主线串联起来,相互连贯,前后呼应,既是一个完整的大故事,又可独立成篇。这些回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场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的片片断断,星星点点,内涵深沉,语言朴实,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何宗光,男,1932年7月出生在湖南省溆浦县小江口乡何家村。初中文化,爱好文学、哲学。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第二十九军,进军广西。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批进入朝鲜作战。历任连队文化教员、连长、营、团司令部、作战参谋等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大小战斗40余次,负伤3次,立功4次,伤残军人。1953年朝鲜停战后,回国进入军校指挥系学习,后任陆军军官学校战术系战术教官。 1959年参加平息西藏叛乱。1960年转业到北京,在中央煤炭工业部从事党务工作及行政管理工作。获高级政工师,经济师职称。1992年离休后,被聘任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至1996年。
我从未读过如此真实、如此触动人心的口述史。作者以一种最直接、最赤裸的方式,将我带入了朝鲜战场。那些尘封的记忆,那些曾经的伤痛,都随着他的讲述再次鲜活起来。我仿佛能看到,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是如何浴血奋战,如何在生死一线徘徊。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无论是环境的艰苦,还是心理的煎熬,都做得淋漓尽致,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关于牺牲、关于战友情、关于思乡之情的描写,都充满了催人泪下的力量。我被作者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饱经沧桑的眼神,那种历尽磨难后的平静,深深打动。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那些亲历者的血泪和回忆。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也让我对那些为和平付出巨大代价的英雄们,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书,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段历史,更是在传递一种深刻的思考。作者以一种近乎第一人称的视角,将我带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我看到了那些在枪林弹雨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恐惧与坚强。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描绘,比如战斗的惨烈、生活的艰辛、以及战士们内心的挣扎,都充满了震撼力。我读到那些关于战友之间生死相托的场景时,眼眶不禁湿润。这让我意识到,战争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博弈,更是无数个体生命悲欢离合的集合。这本书让我对战争的理解,从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变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坚守,都值得我们去铭记和反思。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过山车。一开始,我被那种紧张刺激的氛围所吸引,但很快,我就被书中描绘的残酷现实所震撼。那种对生命的漠视,那种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让我感到窒息。然而,就在这种绝望中,我看到了希望的火苗。那些战士们在逆境中的坚韧,他们在绝境中的乐观,以及他们对胜利的渴望,都让我肃然起敬。我被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的精神所感染,也为他们付出的巨大牺牲感到心痛。书中有很多让我反复咀嚼的段落,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词都饱含深情。它让我对“勇气”和“牺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充满了崇敬之情。合上书本,我久久不能回神,脑海里不断回放着那些画面,那些声音,那些情感。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事件中的“人性”部分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点。它没有刻意去渲染战争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笔触聚焦在那些最平凡、最真实的个体经历上。我仿佛能看到,在那冰天雪地里,战士们是如何用冻僵的手紧握枪械,如何在饥饿难耐时分享一块干粮,如何在炮火纷飞中安慰受伤的战友。书中那些细微的描写,比如一句临终前的嘱托,一次充满渴望的眼神,都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在残酷中依然存在的温情。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朴素的愿望,让战争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事件,而是充满了温度和血肉。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的哽咽,那种发自内心的痛苦和怀念,通过文字传递给我,让我同样为之动容。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不应该被遗忘,那些曾经经历过苦难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彻底陷入沉思的书,合上它的时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原本以为自己对朝鲜战争的理解已经足够,但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以近乎残酷的坦诚,描绘了战争的真实面貌,那种血肉横飞、生死一线、饥寒交迫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我从未想过,战争不仅仅是宏大的战略和英雄主义,更是无数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生存而爆发出的原始力量。每一个牺牲,每一份痛苦,都被作者细腻地捕捉并呈现出来,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那些关于战友之间生死相依的情感,关于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在绝望中依然闪烁着的人性光辉,都深深触动了我。我开始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坚持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战争,更是在诉说一种经历,一种对生命的理解,一种对和平的渴求。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和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