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東亞舟師祕本:耶魯航海圖研究》
作者: 鄭永常
齣版社:遠流
齣版日期:2018/04/2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82662
叢書係列:臺灣史與海洋史係列
規格:軟精裝 / 320頁 / 16k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中國史地> 朝代史> 宋/元/明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中國史地> 朝代史> 清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中國史地> 其他
內容簡介
完整的明清帆船「山形水勢圖」原貌
首度正式齣版麵市
本書解讀典藏於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的明清時期山形水勢圖:《耶魯航海圖》。山形水勢圖為中國帆船舟師據以辨識方位、確認航道的實用工具,多為祕本,不輕易示人,因此留存下來的無幾,此亦彰顯瞭《耶魯航海圖》的彌足珍貴。
《耶魯航海圖》共123幅,約完成於明清時期,本來屬於商船「二王船」的航海祕本。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英人軍艦在新加坡扣押一艘中國通商帆船,搜齣此批航海圖,之後輾轉館藏於耶魯大學。史料沉寂多年後,1974年纔被學者李弘祺發現並開啟探索研究之路。本書為《耶魯航海圖》首度正式齣版麵市,並經作者鄭永常全麵性重新梳理、判讀,甚具意義。
披露古航海圖史料X解讀舟師傳說祕本
探索明清海商航業路線X勾勒東亞海域貿易網絡
航海圖中標示海域上的島嶼和山地名,作為望山之用,並記載針路和水文深淺。繪圖線條簡潔粗獷,突顯易辨識處;敘述文字口語俚俗而多舟師專業行話,一一指明沙、礁、島、水流與方位等。看似簡單,卻隱藏豐富的航海資訊。
作者一一校讀圖中文字,考釋地理名詞,闡述海圖蘊含的訊息,藉助GPS定位諸山與島嶼現今相應位置。同時梳理齣《耶魯航海圖》中的「二王船」,是以越南南部的赤坎(今潘郎Phan
Rang)為基地,共分三條航線:第一條航線行駛於赤坎至金門;第二條航線行駛於赤坎至柬埔寨和暹羅;第三條航線行駛於福建至遼東,另有二條支線往渤海灣。
書中並概述古代帆船的形製與航海術語,探究明清時期東亞海域實況,以對海圖有深刻的背景理解。更進一步,藉此海圖與航線,勾勒齣明代中葉以降,中國海商移民東亞各港口後各自發展航海事業,所形成的中國帆船東亞海域貿易網絡圖。
本書特色
【專業性】詳實敘說早期航海圖知識與內涵。
【珍貴性】完整呈現中國古代帆船海圖原貌。
【啟發性】重申海洋文化的奧祕與歷史意義。
作者簡介
鄭永常
1952年生於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博士(史組),成功大學歷史係退休教授。
著有:《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徵戰與棄守:明代中越關係研究》、《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海禁的轉摺:明初東亞沿海國際形勢與鄭和下西洋》、《血紅的桂冠:十六至十九世紀越南基督教政策研究》等。編有《海港、海難、海盜:海洋文化論集》、《東亞海域網絡與港市社會》等。
目.....................錄
【臺灣史與海洋史】係列叢書緣起
推薦序 對東亞海洋與世界史的新認識 李弘祺
作者序 開拓山形水勢圖的研究航道 鄭永常
第一章 《耶魯航海圖》的解讀
第一節 「山形水勢圖」特色與《耶魯航海圖》的發現
第二節 《耶魯航海圖》所屬船主及其母港
第三節 《耶魯航海圖》三條航線的繪製年份考釋
第二章 中國帆船航海資訊與風險
第一節 中國帆船的形製
第二節 中國帆船的航海術語
第二節 東亞海域有風險的航道
第三章 《耶魯航海圖》序次訂正及釋說方法
第一節 《耶魯航海圖》山形水勢圖序次
第二節 《耶魯航海圖》的釋說方法
第四章 第一條航線:金門線釋說
第一節 從赤坎至金門山形水勢圖路徑
第二節 從金門至赤坎山形水勢圖迴程路徑
附圖一:從赤坎至金門來迴航道路線示意圖
第五章 第二條航線:暹羅線釋說
第一節 從赤坎至柬埔寨山形水勢圖路徑
第二節 從柬埔寨至暹羅山形水勢圖路徑
附圖二:從赤坎至柬埔寨、暹羅航道路線示意圖
第六章 第三條航線:盛京線釋說
第一節 從福建至天橋廠山形水勢圖路徑
第二節 另外兩條支線至渤海灣山形水勢圖路徑
附圖三:從福建至天橋廠航道路線示意圖
第七章 總論《耶魯航海圖》的價值與意義
附圖四:《耶魯航海圖》主要航線示意圖
附圖五:明朝晚期中國帆船在東亞海域的交通運輸網絡
附錄一 An Early 19th-Century Chinese Navigational Map in The Map Collection of Yale University, Thomas H. C. Lee(李弘祺)
附錄二 《耶魯藏山形水勢航海圖》的誤讀與商榷/鄭永常
附錄三 新州港地理位置考/鄭永常
參考書目
《耶魯航海圖》地名索引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封麵所吸引,那種質感和色彩的搭配,讓人忍不住想細細品味。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考究,印刷色彩的飽滿度和清晰度都達到瞭很高的水準,尤其是那些曆史地圖的再現,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仿佛能讓人穿越時空,親眼目睹當年的航海場景。這本書的版式設計也充分考慮瞭閱讀的舒適度,字體大小適中,行距閤理,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而且,作者在配圖的選擇上獨具匠心,每一幅插圖都恰到好處地補充瞭文字內容,使得原本復雜的曆史信息變得生動易懂。這本書的整體製作水平,無疑是市麵上同類學術著作中的佼佼者,體現瞭齣版社對書籍品質的極緻追求,讓人對閱讀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本書在理論框架的構建上展現齣瞭極高的水準。作者不僅僅滿足於對既有研究成果的簡單梳理,而是嘗試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分析視角來審視東亞海域的互動曆史。我尤其欣賞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將地理、技術、社會結構等多個維度整閤起來,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研究體係。這種宏觀的視野和微觀的考證相結閤的研究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該領域曆史動態的理解。它挑戰瞭許多既有的、相對固化的曆史敘事,為我們理解明清時期東亞的權力結構和貿易網絡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新模型。對於那些期待在既有知識體係上看到突破性進展的專業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能錯過的思想火花。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真是太吸引人瞭,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敘事的流暢性之間找到瞭完美的平衡點。作者的筆觸既有曆史學傢的冷靜客觀,又不失文學愛好者的細膩筆法。讀起來絲毫沒有傳統學術著作那種枯燥乏味的拖遝感,反而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娓娓道來一段久遠的傳奇故事。特彆是那些關於船隻構造和航海技術的描述,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在作者的妙筆下變得生動形象,充滿瞭畫麵感。我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就被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仿佛身臨其境地體驗瞭古人的航海生活和挑戰。這種既能讓人學到知識,又能獲得閱讀愉悅的體驗,在當今的齣版物中實屬難得。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齣發,這本書極大地滿足瞭我對“瞭解過去”的好奇心。它填補瞭我知識結構中關於海洋史的空白地帶,讓我意識到古代的航海活動遠比教科書上描述的要復雜和精彩得多。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不同群體對海洋的認知差異、不同航綫背後的經濟驅動力等等,都極大地豐富瞭我的曆史想象力。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動地參與到對曆史的探索過程中。這種互動感和知識的“可操作性”,使得學習過程充滿瞭樂趣。它成功地將一個相對冷門的專業領域,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文化探險,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意猶未盡,並渴望去探索更多的相關領域。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深度和廣度感到由衷的敬佩。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花費瞭大量心血去搜集、整理和辨析那些分散在各個角落的珍貴曆史文獻。作者的敘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將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在論證一些關鍵的觀點時,作者總能引用到大量一手或被忽視的旁證材料,這種紮實的學術功底讓人信服。那種抽絲剝繭、力求還原曆史真相的治學態度,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史實,更是在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引導讀者去探究曆史背後的深層動因。對於任何一個對那個時代曆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具深度的學術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