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板荡时代的抒情 抗战时期的香港与文学 港台原版 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中商原版】板荡时代的抒情 抗战时期的香港与文学 港台原版 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智德 著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抗战时期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历史
  • 港台原版
  • 中商原版
  • 板荡时代
  • 抒情文学
  • 二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9888489664
商品编码:28253061528

具体描述

《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作者:陳智德  

出版社:中華  

出版日期:2018/02/1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88489664

叢書系列:文化香港叢書

規格:平裝 / 33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文學研究> 華文文學研究

內容簡介

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在人物、刊物、理念、空間四個基本因素上,構成從未出現過的文化面貌。本書基於原始文學史料的考掘,講述抗戰爆發後的香港如何成為抗戰文藝的「據點」以及當中的意義。本書具文學史角度,分述不同流派、不同藝術取向的作家,介紹其主要作品,追溯文學觀念的淵源和發展,如國防文學、抗戰文學在香港的討論,也考掘、整理作家的經歷,所論及之人物、刊物和作品,包括新文學範圍內之主要體裁即新詩、小說、散文、戲劇、評論,也包括舊體文學、兒童文學和電影。

本書論及的作家,既包括南來作家如戴望舒、徐遲、陳殘雲、茅盾、夏衍、葉靈鳳、柳亞子等,也包括本土成長的文藝青年如李育中、望雲(張吻冰)、鷗外鷗、侶倫、舒巷城、劉火子、古卓崙等。在「板蕩」的歲月中,他們共同譜寫了一段香港文學史上可貴的「抒情記憶」。

作者簡介

陳智德

台灣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助理編輯、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計劃」副研究員等職,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香港文學、中國新詩、中國現代文學,亦從事文學創作,2012年獲選為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之香港作家,2009年起參與陳國球教授主持之「香港文學大系編纂計劃」,擔任副總主編,2015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藝術家獎(藝術評論)」。

著作有《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愔齋讀書錄》、《抗世詩話》、《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另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文學史料卷》、《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葉靈鳳卷》、《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等等。


好的,这是一本探讨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社会与文学的学术专著的简介,旨在深入分析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香港文化的复杂面貌与文学实践。 --- 【书名】 《板荡时代的抒情:抗战时期的香港与文学》 (港台原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的香港为核心考察场域,对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环境、文化生态与文学创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与深刻反思。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叙事,而是试图穿透战争的喧嚣与日据的阴影,捕捉当时香港知识分子、作家群体以及普通民众在巨大历史变局面前的精神轨迹与文学表达。 第一部分:乱世中的城市肌理与文化张力 本书首先勾勒了抗战爆发前后香港的社会图景。香港彼时正处于快速现代化与殖民体制下的过渡期,既是国际贸易的枢纽,也日益成为中国大陆内部政治与文化思潮汇聚之地。战争爆发后,大量来自上海、广州等地的知识精英南迁,使得香港的文化土壤空前地多元化与复杂化。 殖民地语境下的身份认同: 分析在英属殖民地框架下,香港知识分子如何处理“中国性”与“香港性”的张力。战争的爆发迫使他们重新审视“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是作为大后方的文化避难所,还是作为抵抗力量的前沿阵地? 文化避难所的形成与危机: 详细考察了南来文人带来的文学社团、出版社和刊物的兴衰。这些机构在物资匮乏和政治高压下,如何艰难地维持着文化生产的火种。重点探讨了期刊如《万国丛书》、《天地》等在战时环境下的编辑策略与内容取向。 日常生活与精神景观: 结合口述史料与当时报刊记载,重构了香港市民在物资短缺、空袭威胁下的日常生活状态。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如何捕捉这种集体焦虑、坚韧求生以及对故土的复杂情感,成为理解时代情绪的关键线索。 第二部分:文学创作的转型与主题的深化 本书的核心论述集中在文学本体的嬗变上,探讨了在“板荡时代”的背景下,文学的主题、风格和媒介都发生了怎样的质变。 从“都会叙事”到“战争叙事”: 考察香港本地作家和南来作家如何调整创作重心。早期对都市繁华的描摹逐渐让位于对战争创伤、流亡体验和家国命运的深沉关怀。重点分析了现实主义小说在反映社会苦难方面的尝试与局限。 “抒情”的重建: 书名中的“抒情”是本书的关键概念。它不仅仅指代古典意义上的情感表达,更指向在极端压力下知识分子对人性尊严、文化价值的执着坚守。这种抒情往往是内敛的、充满隐喻的,是作者在无法直接批判时所采取的一种精神抵抗方式。例如,对自然景物(如维多利亚港、太平山)的描写,如何被赋予了超越现实的象征意义。 通俗文学与大众阅读: 深入分析了被主流文学史常常忽略的通俗文学(如鸳鸯蝴蝶派残余影响、月份牌文学)在战时香港的流行现象。探讨了这些作品如何迎合了大众在动荡时期对娱乐、慰藉和道德教化的需求,以及它们与严肃文学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翻译文学与思想启蒙: 战时香港也是西方进步思想和文学作品被翻译和介绍的重要通道。本书分析了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选目和译者群体,他们如何通过引进外国作品,间接地参与到对香港社会未来道路的思考之中。 第三部分:日占时期的文化沉寂与抵抗的微光 本书将叙事推向了1941年底香港沦陷之后更为严峻的时期。日据时期,文化活动被严格限制,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文化生产的“地下化”: 研究了在严酷审查下,文学创作如何转入地下、转向私人领域,或以“拟态生存”的方式继续。探讨了在沉默中坚持的文学群体和个人,他们的作品往往以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对殖民占领者的抵制和对光复的期盼。 文学与记忆的构建: 分析了战后,香港作家们如何处理和书写这段“三年零八个月”的恐怖记忆。这些记忆如何影响了战后香港文学的基调,以及它如何成为塑造香港集体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与价值 《板荡时代的抒情》通过对文献细致的挖掘和扎实的文本分析,重新激活了抗战时期香港这一被忽视的文化现场。它揭示了在国家存亡的危机面前,香港文学如何扮演了记录者、承受者和精神守望者的多重角色。本书不仅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香港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在极端历史条件下的韧性与复杂性,提供了深刻的案例分析。其学术严谨性与对时代情感的精准捕捉,使其成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研究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多个不同侧面的切入点,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但内容深度又各有侧重,有宏观的历史背景梳理,也有对特定事件或人物的深入剖析。这种跳跃式的结构反而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联系。读完一个部分后,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紧接着又会被引向下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设计,让全书的阅读节奏张弛有度,既有紧张感,又不乏沉思的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叙事上的功力简直是出神入化,他(或她)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总能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捕捉到最微小的人性光辉与挣扎。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所吸引,仿佛被作者温柔而坚定地牵引着,走进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或她)没有用过于煽情的笔法,而是通过精准的描摹和冷静的分析,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读起来让人感到既真实又震撼。特别是一些场景的还原,那种环境的氛围感营造得极其到位,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复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封面色彩的运用非常考究,既有那个年代的厚重,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精致,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内里的故事。装帧的工艺也体现了出版社的用心,线装的书脊设计,既复古又实用,使得整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庄重感。版式设计上,字体选择和行距的处理都非常舒适,阅读体验一流。尤其是那些夹页的插图和文献的复印件,排版得恰到好处,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上就是一件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分量。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人”的关注。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作者始终没有忘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与选择。那些在动荡时局中挣扎、坚守、迷茫或爆发的小人物群像,被刻画得有血有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无奈与抗争,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反思,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会如何被考验和重塑。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和人文关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成为了一部能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与价值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严谨的论证逻辑。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频繁引用了大量的一手史料和当时的文献资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能看到背后大量的史实支撑,这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知识的盛宴,而不是空泛的议论。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的那种精益求精,每一个转折、每一个因果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周全。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史学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