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4J924 木结构建筑
定价:73.00元
作者: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182009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4J924 木结构建筑》适用于1。3层及3层以下的轻型木结构建筑、胶合木结构建筑和原木结构建筑;不超过7层的木结构组合建筑(其中木结构部分不超过3层,且应设置在建筑上部);多层民用建筑顶层木屋盖系统(含平屋面改坡屋面屋盖系统);建筑高度不大于18m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办公建筑和丁戊类厂房(库房)的非承重外墙,以及房间面积不超过100m2、高度不超过54m的普通住宅和高度为50m以下的办公楼的房间隔墙。
建筑类型为居住建筑、小型公共建筑,包括学校、商店、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旅馆、度假村等,以及景观建筑。
《14J924 木结构建筑》可作为现代木结构设计、施工的参考图集,也可作为现代木结构建筑科研和教学的参考资料。
《14J924 木结构建筑》内容为轻型木结构建筑房屋体系及其建筑构造、胶合木结构建筑房屋体系及其建筑构造、原木结构建筑房屋体系及其建筑构造,以及木结构建筑工程做法。其中的建筑构造为建筑勒脚、内外墙体、门窗洞口、楼地面、屋面、挑檐、楼梯等建筑部位及部件的构造。
目录
说明
术语
轻型木结构房屋体系
轻型木结构房屋及构造要求
轻型木结构房屋体系
轻型木结构建筑节点索引
基础与上部结构连接
勒脚
墙体结构和墙面覆板
内外墙转角龙骨布置和顶梁板搭接
门窗洞口与墙骨开槽、钻孔
过梁
石膏板覆面板
内墙连接节点
挂板饰面外墙
砌砖饰面外墙
抹灰饰面外墙
面砖饰面外墙
非承重木骨架外墙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连接
不同气候区墙体构造
挂板饰面窗洞口
砌砖饰面窗洞口
抹灰饰面窗洞口
面砖饰面窗洞口
楼地面结构索引
楼盖主要结构构件及楼盖搁栅开孔开槽
组合截面梁与柱连接
楼盖搁栅连接形式
楼盖搁栅与内外墙连接
悬挑搁栅与楼盖搁栅
楼盖开孔、下沉楼盖、楼面板布置及施钉
椽檩体系屋盖结构布置
山墙结构布置
单坡、双坡屋盖结构布置
四坡屋盖结构布置
平屋盖
天窗结构布置
轻型木桁架体系屋盖结构布置
常用轻型木桁架形式及适用跨度
超长超高轻型木桁架处理
轻型木桁架上弦支撑布置
轻型木桁架下弦及腹杆支撑布置
人字形通风采光窗
方形通风采光窗
轻型木桁架与墙体连接
屋面板布置及施钉
沥青瓦屋面
水泥瓦屋面
屋盖穿管、天窗、通风帽
露台
挑檐
卫生间
卫浴设施定位及安装
橱柜安装
楼梯
防火分隔
多户式住宅防火索引
分户墙与等高楼盖防火分隔
分户墙与不等高楼盖、屋盖防火分隔
分户墙与外墙连接防火分隔
开关、插座与穿管防火封堵
墙体构件防火和隔声性能
楼、屋盖构件防火和隔声性能
梁、柱构件防火性能
胶合木结构房屋体系
胶合木结构房屋及构造要求
胶合木结构房屋体系
胶合木结构建筑节点索引
基础
梁与柱连接
梁与梁连接
梁与梁端连接
楼面与外墙连接
隔火构造
原木结构房屋体系
原木结构房屋及构造要求
原木结构房屋体系
原木结构建筑节点索引
外墙连接
内隔墙连接
墙体构件剖面和架空木地面
墙体木构件及传热系数
楼盖与楼盖开洞
窗洞口及窗的安装
屋盖构造
屋脊及屋顶通风
普通沉降原木与不沉降原木对比
工程做法
工程做法
相关技术资料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明
术语
轻型木结构房屋体系
轻型木结构房屋及构造要求
轻型木结构房屋体系
轻型木结构建筑节点索引
基础与上部结构连接
勒脚
墙体结构和墙面覆板
内外墙转角龙骨布置和顶梁板搭接
门窗洞口与墙骨开槽、钻孔
过梁
石膏板覆面板
内墙连接节点
挂板饰面外墙
砌砖饰面外墙
抹灰饰面外墙
面砖饰面外墙
非承重木骨架外墙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连接
不同气候区墙体构造
挂板饰面窗洞口
砌砖饰面窗洞口
抹灰饰面窗洞口
面砖饰面窗洞口
楼地面结构索引
楼盖主要结构构件及楼盖搁栅开孔开槽
组合截面梁与柱连接
楼盖搁栅连接形式
楼盖搁栅与内外墙连接
悬挑搁栅与楼盖搁栅
楼盖开孔、下沉楼盖、楼面板布置及施钉
椽檩体系屋盖结构布置
山墙结构布置
单坡、双坡屋盖结构布置
四坡屋盖结构布置
平屋盖
天窗结构布置
轻型木桁架体系屋盖结构布置
常用轻型木桁架形式及适用跨度
超长超高轻型木桁架处理
轻型木桁架上弦支撑布置
轻型木桁架下弦及腹杆支撑布置
人字形通风采光窗
方形通风采光窗
轻型木桁架与墙体连接
屋面板布置及施钉
沥青瓦屋面
水泥瓦屋面
屋盖穿管、天窗、通风帽
露台
挑檐
卫生间
卫浴设施定位及安装
橱柜安装
楼梯
防火分隔
多户式住宅防火索引
分户墙与等高楼盖防火分隔
分户墙与不等高楼盖、屋盖防火分隔
分户墙与外墙连接防火分隔
开关、插座与穿管防火封堵
墙体构件防火和隔声性能
楼、屋盖构件防火和隔声性能
梁、柱构件防火性能
胶合木结构房屋体系
胶合木结构房屋及构造要求
胶合木结构房屋体系
胶合木结构建筑节点索引
基础
梁与柱连接
梁与梁连接
梁与梁端连接
楼面与外墙连接
隔火构造
原木结构房屋体系
原木结构房屋及构造要求
原木结构房屋体系
原木结构建筑节点索引
外墙连接
内隔墙连接
墙体构件剖面和架空木地面
墙体木构件及传热系数
楼盖与楼盖开洞
窗洞口及窗的安装
屋盖构造
屋脊及屋顶通风
普通沉降原木与不沉降原木对比
工程做法
工程做法
相关技术资料
我是一名对自然环境和人居空间有着深刻体悟的人,我始终认为,最理想的居所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能够为居住者带来心灵的宁静。书名“14J924 木结构建筑”立刻让我联想到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技术层面,更能触及到木结构建筑所能带来的独特空间体验和情感连接。它是否会探讨木材的天然纹理、色彩和气味如何影响人们的感官,从而营造出温暖、舒适、充满生命力的居住环境?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利用木结构建筑来实现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比如通过大面积的开窗、庭院设计,或者将建筑巧妙地嵌入山林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对于“家”的思考,一个以木为魂的家,是否更能承载家庭的温度,是否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与土地的连接?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木结构建筑的诗意描绘,或者讲述一些居住在木屋中的动人故事,那将更能打动我,让我感受到这种建筑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人文关怀。
评分我是一名业余的木工爱好者,平日里喜欢动手制作一些小家具,也常常会研究一些木工的技法和历史。当我看到“14J924 木结构建筑”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可能蕴含着很多关于木材加工和结构连接的宝贵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木结构连接方式,比如传统的榫卯结构,各种节点的设计和施工要点,以及它们在承受荷载、稳定性和耐久性方面的表现。我个人对那些精巧复杂的榫卯结构尤为着迷,它们不仅是力学上的巧妙设计,更是艺术上的精湛表现。此外,我也想了解在古代,工匠们是如何根据木材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并且如何处理木材的防腐、防虫问题,以确保建筑物的长久使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著名木结构建筑的建造过程,或者某个历史时期木工技艺的发展演变?如果能有相关的插图或图纸来解释这些技术细节,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了,这对于我这样的实践者来说,将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建筑史有些研究的普通读者,尤其对那些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文化和科技水平的建筑类型情有独钟。当我在书架上看到“14J924 木结构建筑”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人类早期文明如何利用自然材料构建居所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木结构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起源和发展,它是否会梳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木结构建筑演变脉络?例如,它是否会分析古代不同民族在建造木结构房屋时所体现出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我还好奇,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总结经验,发展出如此精妙的木结构体系,使其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并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这本书是否会讨论木结构建筑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它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或者在某些历史时期,它又是如何被淘汰或改造的?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理解木结构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人类智慧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木纹的质感搭配简洁的字体,一眼就能看出主题与木结构建筑相关。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仅是触碰封面,就能感受到一种质朴而坚韧的力量。我一直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榫卯工艺和古代工匠的智慧感到好奇,想象着他们如何在没有现代精密工具的情况下,搭建出如此宏伟且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建筑。这本书的标题“14J924 木结构建筑”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的意味,仿佛是一个代码,指引着我们去挖掘背后深厚的历史和技术积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古老的木构遗迹,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木结构建筑风格,比如中国的斗拱、日本的组木,甚至是欧洲的桁架体系。我也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为什么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甚至风水考量上,古人会选择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以及这些建筑在抵御自然灾害、保温隔热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优势。这本书是否会包含关于木材的种类、性能分析,以及不同木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呢?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认知和启发。
评分作为一个对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总是试图从历史中寻找可以借鉴的智慧。这本书的名字“14J924 木结构建筑”让我立刻联想到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兴起的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理念。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可降解的天然材料,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介绍,更能探讨木材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潜力。例如,它是否会讨论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创新,比如胶合木(Glulam)、定向刨花板(CLT)等新型木材产品在大型建筑中的应用?是否会涉及木结构建筑在节能减排、碳储存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建造,让木结构建筑在美学和功能性上都能达到新的高度?我特别想知道,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否有机会看到更多具有现代设计感的木结构建筑,它们能否在满足高强度使用需求的同时,又能带来温暖、自然的居住体验,并且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简练,但却勾起了我对木材在当下及未来建筑领域无限可能性的无限遐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