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
定價:89.00元
作者:王貴祥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302369837
字數:
頁碼:66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作為中國曆史上影響為廣泛的宗教之一,佛教與建築之間有著不可割裂的聯係,佛教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著重探討瞭自隋唐至宋、明佛教建築中,對於寺院建造史、重要佛教寺院曆史原狀探究、重要寺塔建築,或文獻中記錄的重要殿堂建築的復原研究、文獻中記載較為詳細的寺院復原研究等內容,也涉及瞭不同曆史時代佛教寺院的布局配置與建築規製問題的探討。
目錄
前言
寺院建造曆史
王貴祥隋唐時期佛教寺院曆史概覽
王貴祥五代十國時期佛教寺院概說
謝鴻權天颱宗佛寺溯源——以智顗相關史料為中心
寺院原狀探討
王貴祥唐長安靖善坊大興善寺大殿及寺院布局初探
王貴祥北宋汴京大相國寺寺院空間研究及其明代大殿的可能原狀初探
王貴祥、鬍南斯、李德華普陀山明代“敕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復原研究
佛塔建築研究
王貴祥關於北魏洛陽永寜寺塔復原的再研究
王貴祥、李德華河南武陟古懷州妙樂寺塔研究
王貴祥隋大興(唐長安)禪定寺高層木塔形式探
樓閣建築研究
王貴祥唐五颱山金閣寺金閣可能原狀初探
賀從容陵川崇安寺西插花樓探析
李若水唐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營建工程復原研究
李德華北宋東京大相國寺三門閣與資聖閣復原探討
殿堂建築研究
王貴祥明代文獻中所載大相國寺大殿原狀探討
敖仕恒田字五百羅漢堂建築形製及源流略考
謝鴻權十六觀堂與宋代天颱宗的淨土信仰建築探微
院落與建築形製
李德華唐代佛教寺院中的子院淺析——以《酉陽雜俎》為例
趙娜鼕敦煌莫高窟初唐石窟所反映的佛寺核心院落主題
敖仕恒唐道宣關中戒壇建築形製及其曆史影響初考
寺院格局探討
賀從容山西陵川崇安寺格局初探
玄盛旭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寺院雙塔布局研究
尚晉宋代禪寺布局特徵簡說
跋
作者介紹
王貴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於1981年獲工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工學博士學位。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夕法尼亞大學、美國洛杉磯蓋蒂中心訪問學者。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曆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建築學院分委會主席,並兼任國傢齣版基金評審專傢、中國文物學會古建園林分會副會長、紫禁城學會副會長。齣版大量專著和譯著,發錶論文九十餘篇。
文摘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
一、大興善寺始創沿革
位於隋唐長安城硃雀大街東側靖善坊內占有一坊之地的大興善寺,是隋唐兩代的國傢寺院。據清代方誌的說法,寺初創於西晉武帝時,隋代建大興城,將寺移至皇城之南,改稱大興善寺。又有一說,認為寺曾初名遵善寺。史料中還透露齣,這座寺院曆史上似亦曾稱過陟岵寺、捨衛寺、酆國寺等。
關於寺史沿革,相關史料極少,清人徐鬆《唐兩京城坊考》雲:“初日遵善寺。隋文承周武之後,大崇釋氏,以收人望。移都先置此寺,以其本封名焉。神龍中、韋庶人追贈父貞為鄧王,改此寺為酆國寺,景雲元年復舊。”可知在徐鬆看來,寺在隋代之前曾稱遵善寺,隋代因隋文帝為北周所封大興公,故以其本封之名而改稱“大興善寺”。唐神龍中曾一度改為鄷國寺,後來又改迴大興善寺名:但這兩條資料,都齣自晚近的清代,這些果真是大興善寺始創與沿革的大略史實嗎?我們不妨再做一點梳理。
1.關於寺之始創年代
關於寺始創於西晉武帝之時的說法,僅見於《陝西通誌》的一條描述:“興善寺,在永寜門外五裏,今靖善坊。創自晉武。初名遵善寺。隋開皇間額日大興善寺,詔僧徒二十餘萬實之。”這裏提到瞭寺初創於西晉武帝(265-290年)時。然而,這是一條較晚齣現的資料,並不足以為據。結閤《唐兩京城坊考》的說法,兩者的共同點是,在隋初,該寺改名為“大興善寺”。而這一時期,寺院中的僧人甚至達到瞭20萬人。當然,這條記載,也頗令人質疑。因為隋初整個大興城中的人口也隻能以10萬為一個基數來統計,全城總人口也不過數十萬,一個寺院中如何能有20萬僧人之眾?但據此描述,大興善寺規模宏大,僧人眾多,卻是可以推知的。
關於該寺曾稱“捨衛寺”的說法,也僅見於《大宋高僧傳》中的一條記錄:“又長安大興善寺,本隋捨衛寺也,至唐先天中火災,殿宇蕩然,唯遺基耳。”這一說法,似與其他資料中一緻認為的,隋時寺稱“大興善寺”,唐代亦沿用此名的說法相左。或隻是隋時該寺寺名的一種彆稱,亦未可知。至於寺名曾稱酆國寺,很可能是因為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的駙馬武三思之子武崇訓曾封酆國公,故中宗後韋氏改其寺名為酆國寺。這應該是曾經使用得十分短暫的一個寺名。
……
序言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佛教建築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我近期有幸拜讀瞭《【RT】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宏偉寺廟、巍峨佛塔背後蘊藏的韆年智慧與匠心。 初捧此書,我便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禪意與詩意,預示著這是一場關於信仰、藝術與曆史的深度對話。翻開書頁,一股知識的洪流便撲麵而來。作者們並非簡單地羅列建築樣式,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處飛簷翹角、每一尊佛像塑形背後的文化淵源、宗教內涵以及社會背景。他們引經據典,結閤考古發現與文獻研究,將那些沉默的石塔、木殿重新賦予瞭生命。我尤其被書中對不同時期佛教建築風格演變的細緻梳理所打動,從早期受印度佛教建築影響的痕跡,到本土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地域特色,再到不同朝代因政治、經濟、文化變遷而産生的細微差異,都被作者們一一剖析得鞭闢入裏。這不僅僅是一部建築史,更是一部中國文化史的生動寫照。
評分《【RT】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這本書,給予瞭我對中國古代佛教建築前所未有的認知深度。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通過嚴謹的考證,將那些塵封已久的佛教寺院與寶塔,以一種鮮活、立體的姿態呈現在我麵前。我仿佛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韆年,親身走進那些莊嚴的殿堂,感受那份寜靜與神聖。書中對建築材料的考究,對施工工藝的解讀,對宗教符號的象徵意義的闡釋,都讓我嘆為觀止。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某些地區獨特佛教建築形式的探討,作者們如何結閤當地的地理環境、曆史變遷以及宗教信仰的變遷,來解釋這些建築的産生與演變,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佛教建築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建築本身,而是與社會、經濟、文化、哲學緊密相連的有機體。
評分閱讀《【RT】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的過程,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知識的躍升。我原本以為我對中國古代佛教建築已有所瞭解,但這本書卻如同一個寶藏,不斷地挖掘齣我未曾觸及的領域。作者們將枯燥的學術研究,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對那些宏偉的寺廟和高聳的佛塔,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不再僅僅看到它們的外形,更能理解它們為何會如此建造,它們承載瞭怎樣的曆史信息,又錶達瞭怎樣的宗教理念。書中關於不同地區佛教建築的比較研究,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豐富多彩。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座古老的佛教建築,都是一段曆史的凝固,一首無聲的詩篇。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建築懷有深深的敬意,而《【RT】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這本書,無疑是將這份敬意推嚮瞭新的高度。它所呈現的內容,遠超我之前的想象。我看到瞭佛教建築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是如何吸收、轉化、創新,最終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作者們的研究,並非局限於對建築形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建築背後所蘊含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社會倫理。例如,書中對塔的宗教象徵意義的解讀,以及不同類型塔的演變,都讓我對“七寶恒沙塔”這個標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個物質實體,更是精神的載體,是連接人間與佛國的橋梁。書中那些詳盡的圖解和實物照片,更是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處細節的精妙之處。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齣的畫麵不再是單一的古老寺廟群,而是隨著篇章的推進,時空在我眼前交錯。書中的論述,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史詩畫捲,描繪瞭佛教在中國土地上紮根、發展、融閤的漫長曆程。作者們從建築的宏觀布局,如寺院的伽藍七堂製,到微觀的構件分析,如鬥拱的層疊與藻井的繁復,都展現瞭極高的學術水準和嚴謹的研究態度。我驚嘆於古人對於空間、光影、材料的巧妙運用,他們不僅是在建造房屋,更是在創造一個與神靈對話、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精神場域。書中關於不同地域佛教建築的比較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中國地域文化的多元與包容。例如,江南水鄉的寺廟與北方山地的寺院,在設計理念和建築風格上便呈現齣截然不同的韻味,這背後無不摺射齣當地的風土人情與哲學思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