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七宝恒沙塔,清净一菩提: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研究论集
定价:89.00元
作者:王贵祥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302369837
字数:
页码:6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为广泛的宗教之一,佛教与建筑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七宝恒沙塔·清净一菩提: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研究论集》着重探讨了自隋唐至宋、明佛教建筑中,对于寺院建造史、重要佛教寺院历史原状探究、重要寺塔建筑,或文献中记录的重要殿堂建筑的复原研究、文献中记载较为详细的寺院复原研究等内容,也涉及了不同历史时代佛教寺院的布局配置与建筑规制问题的探讨。
目录
前言
寺院建造历史
王贵祥隋唐时期佛教寺院历史概览
王贵祥五代十国时期佛教寺院概说
谢鸿权天台宗佛寺溯源——以智顗相关史料为中心
寺院原状探讨
王贵祥唐长安靖善坊大兴善寺大殿及寺院布局初探
王贵祥北宋汴京大相国寺寺院空间研究及其明代大殿的可能原状初探
王贵祥、胡南斯、李德华普陀山明代“敕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复原研究
佛塔建筑研究
王贵祥关于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的再研究
王贵祥、李德华河南武陟古怀州妙乐寺塔研究
王贵祥隋大兴(唐长安)禅定寺高层木塔形式探
楼阁建筑研究
王贵祥唐五台山金阁寺金阁可能原状初探
贺从容陵川崇安寺西插花楼探析
李若水唐长安大兴善寺文殊阁营建工程复原研究
李德华北宋东京大相国寺三门阁与资圣阁复原探讨
殿堂建筑研究
王贵祥明代文献中所载大相国寺大殿原状探讨
敖仕恒田字五百罗汉堂建筑形制及源流略考
谢鸿权十六观堂与宋代天台宗的净土信仰建筑探微
院落与建筑形制
李德华唐代佛教寺院中的子院浅析——以《酉阳杂俎》为例
赵娜冬敦煌莫高窟初唐石窟所反映的佛寺核心院落主题
敖仕恒唐道宣关中戒坛建筑形制及其历史影响初考
寺院格局探讨
贺从容山西陵川崇安寺格局初探
玄盛旭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寺院双塔布局研究
尚晋宋代禅寺布局特征简说
跋
作者介绍
王贵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8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夕法尼亚大学、美国洛杉矶盖蒂中心访问学者。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建筑学院分委会主席,并兼任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古建园林分会副会长、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出版大量专著和译著,发表论文九十余篇。
文摘
《七宝恒沙塔·清净一菩提: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研究论集》:
一、大兴善寺始创沿革
位于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东侧靖善坊内占有一坊之地的大兴善寺,是隋唐两代的国家寺院。据清代方志的说法,寺初创于西晋武帝时,隋代建大兴城,将寺移至皇城之南,改称大兴善寺。又有一说,认为寺曾初名遵善寺。史料中还透露出,这座寺院历史上似亦曾称过陟岵寺、舍卫寺、酆国寺等。
关于寺史沿革,相关史料极少,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云:“初日遵善寺。隋文承周武之后,大崇释氏,以收人望。移都先置此寺,以其本封名焉。神龙中、韦庶人追赠父贞为邓王,改此寺为酆国寺,景云元年复旧。”可知在徐松看来,寺在隋代之前曾称遵善寺,隋代因隋文帝为北周所封大兴公,故以其本封之名而改称“大兴善寺”。唐神龙中曾一度改为鄷国寺,后来又改回大兴善寺名:但这两条资料,都出自晚近的清代,这些果真是大兴善寺始创与沿革的大略史实吗?我们不妨再做一点梳理。
1.关于寺之始创年代
关于寺始创于西晋武帝之时的说法,仅见于《陕西通志》的一条描述:“兴善寺,在永宁门外五里,今靖善坊。创自晋武。初名遵善寺。隋开皇间额日大兴善寺,诏僧徒二十余万实之。”这里提到了寺初创于西晋武帝(265-290年)时。然而,这是一条较晚出现的资料,并不足以为据。结合《唐两京城坊考》的说法,两者的共同点是,在隋初,该寺改名为“大兴善寺”。而这一时期,寺院中的僧人甚至达到了20万人。当然,这条记载,也颇令人质疑。因为隋初整个大兴城中的人口也只能以10万为一个基数来统计,全城总人口也不过数十万,一个寺院中如何能有20万僧人之众?但据此描述,大兴善寺规模宏大,僧人众多,却是可以推知的。
关于该寺曾称“舍卫寺”的说法,也仅见于《大宋高僧传》中的一条记录:“又长安大兴善寺,本隋舍卫寺也,至唐先天中火灾,殿宇荡然,唯遗基耳。”这一说法,似与其他资料中一致认为的,隋时寺称“大兴善寺”,唐代亦沿用此名的说法相左。或只是隋时该寺寺名的一种别称,亦未可知。至于寺名曾称酆国寺,很可能是因为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的驸马武三思之子武崇训曾封酆国公,故中宗后韦氏改其寺名为酆国寺。这应该是曾经使用得十分短暂的一个寺名。
……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不再是单一的古老寺庙群,而是随着篇章的推进,时空在我眼前交错。书中的论述,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史诗画卷,描绘了佛教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发展、融合的漫长历程。作者们从建筑的宏观布局,如寺院的伽蓝七堂制,到微观的构件分析,如斗拱的层叠与藻井的繁复,都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我惊叹于古人对于空间、光影、材料的巧妙运用,他们不仅是在建造房屋,更是在创造一个与神灵对话、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场域。书中关于不同地域佛教建筑的比较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例如,江南水乡的寺庙与北方山地的寺院,在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上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韵味,这背后无不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哲学思想。
评分《【RT】 七宝恒沙塔,清净一菩提》这本书,给予了我对中国古代佛教建筑前所未有的认知深度。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通过严谨的考证,将那些尘封已久的佛教寺院与宝塔,以一种鲜活、立体的姿态呈现在我面前。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千年,亲身走进那些庄严的殿堂,感受那份宁静与神圣。书中对建筑材料的考究,对施工工艺的解读,对宗教符号的象征意义的阐释,都让我叹为观止。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某些地区独特佛教建筑形式的探讨,作者们如何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以及宗教信仰的变迁,来解释这些建筑的产生与演变,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佛教建筑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哲学紧密相连的有机体。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佛教建筑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近期有幸拜读了《【RT】 七宝恒沙塔,清净一菩提: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研究论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宏伟寺庙、巍峨佛塔背后蕴藏的千年智慧与匠心。 初捧此书,我便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七宝恒沙塔,清净一菩提”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禅意与诗意,预示着这是一场关于信仰、艺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翻开书页,一股知识的洪流便扑面而来。作者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建筑样式,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处飞檐翘角、每一尊佛像塑形背后的文化渊源、宗教内涵以及社会背景。他们引经据典,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将那些沉默的石塔、木殿重新赋予了生命。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时期佛教建筑风格演变的细致梳理所打动,从早期受印度佛教建筑影响的痕迹,到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地域特色,再到不同朝代因政治、经济、文化变迁而产生的细微差异,都被作者们一一剖析得鞭辟入里。这不仅仅是一部建筑史,更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的生动写照。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建筑怀有深深的敬意,而《【RT】 七宝恒沙塔,清净一菩提》这本书,无疑是将这份敬意推向了新的高度。它所呈现的内容,远超我之前的想象。我看到了佛教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吸收、转化、创新,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作者们的研究,并非局限于对建筑形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社会伦理。例如,书中对塔的宗教象征意义的解读,以及不同类型塔的演变,都让我对“七宝恒沙塔”这个标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实体,更是精神的载体,是连接人间与佛国的桥梁。书中那些详尽的图解和实物照片,更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处细节的精妙之处。
评分阅读《【RT】 七宝恒沙塔,清净一菩提》的过程,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知识的跃升。我原本以为我对中国古代佛教建筑已有所了解,但这本书却如同一个宝藏,不断地挖掘出我未曾触及的领域。作者们将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对那些宏伟的寺庙和高耸的佛塔,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仅仅看到它们的外形,更能理解它们为何会如此建造,它们承载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又表达了怎样的宗教理念。书中关于不同地区佛教建筑的比较研究,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丰富多彩。它让我意识到,每一座古老的佛教建筑,都是一段历史的凝固,一首无声的诗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