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书名:建筑与自然讲和
宣传语:全生命周期住宅户型解析,360度诠释健康建筑设计理念
作者:远洋天著春秋项目组编委会
定价199.00元
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图书特点
远洋地产深耕北京25载,以WELL标准营造建筑,为追求理想的住居场域,籍由去芜存菁的辩证方式,与屋主需求、空间架构、自然环境和设计理念反复争论,讲和,融入,达至和谐,打造出独特的“天著春秋”别墅,实现全方位人性化居住设计,堪称健康建筑代表作。本书是对远洋地产可持续的健康生活哲学的生动诠释。
编辑推荐
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伟大的建筑,都以人为尺度。建筑作为人生活的空间,健康是极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什么样才是最适合人居生活的健康建筑?《建筑与自然讲和》这本书,道出了健康建筑的核心——自然。本书详尽地展现了:将建筑根植于自然之上,围绕孕育健康的自然与光线,来打造建筑空间;充分考虑人居与健康的关系,来成就空间结构。经过诸多测量、不断尝试、反复论证,营造全生命周期健康建筑的实践历程。
让我们带着思考,打开这本书,怀着一份感动和感悟,透过心灵与自然谈谈,与建筑谈谈,顺便开启一段关于健康建筑的对话旅程。
作者介绍
远洋天著春秋项目编委会,本书由天著春秋项目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精装设计、营销策划等多方团队所组成的远洋天著春秋项目编委会,联合整理编写。
本书从不同方位、不同维度、不同细节展现远洋天著春秋对健康建筑的实践过程,以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为初心,将对建筑、对自然、对生活的思考与实践娓娓道来。
内容简介
住宅建筑的本质是什么?居住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当代人居一直在不断摸索中前行,在开始有所创新的时候,却又拘泥于外在的表现,或极度奢华,或故作姿态,或只是生搬硬套地模仿古时建筑,建造出的并不是真正适合居住的房子。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远洋怀着追求美好人居的初心,先后走遍了中国各地,探寻不同环境、不同地域的居住理念;又走访了日本著名建筑,从大师的作品中感悟建筑与生活。在反复探索中,远洋找寻到了答案:健康才是美好人居的最根本要素。
如何用建筑,创造更舒适、更合理的健康居住生活?本书将与你一起展开一段关于健康人居的探索之旅。远洋以实实在在的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用心打造健康建筑:用自然与光线,保护身体健康;用空间与格局,引导心情愉悦;用适老化的理念与细节苛求,让健康观念存在于方方面面。健康的理念贯穿于书中每一页之间,希望这本可持续的健康生活哲学,可以为您的美好生活带来借鉴。
目录
开篇语
12大美西山
13三个“八大”道春秋
15 禅隐山林间
16 独有的山麓气候
章节一景观设计
20打造传世山地宅院
21人车分流,穿园入院
22装饰四季的叠景园林
23层层递进的深街静巷
24 高低起伏的天然台地园林
25让树成为家的标识
章节二建筑与环境
28潜于山中的建筑
29会吸收风力的外立面
30寓意吉祥的传统中式建筑符号
31象征身份的五路铜钉门头
章节三光线与自然
34为健康而筑
35更长的光照时间
36270°科学采光设计
37地下室采光——私享空间的光线通道
38全屋流通的空气自然循环体系
章节四空间格局
42 明敞而充满温情的首层空间
44 具有开放视野的客厅
45 精心搭配的中西双厨
46 与客厅融为一体的庭院
47 北向庭院创造宁静的自然空间
48 亲情流淌的二层次卧空间
50 利用中厅营造三代人的交流空间
51 更加关注老人的居住空间
52 宁静而舒适的三层主卧空间
54 注重舒适尺度的主卧格局
55 南北通透的阳光衣帽间
56 南北双重视野的观景露台
57 享受私属爱好的阁楼空间
59 双坡屋顶的特殊景致
60 明亮而雅致的地下一层空间
62 静谧优雅的LOUNGE空间
63 私密与开放并存的藏书室与阅读室
64 娱乐与收纳于一身的地下二层
66 容纳多辆车的私家车库
67 连接上下空间的中空挑高
67 阳光下的全套式家政间
章节五 人居设计
70理想玄关
72附属玄关的收纳间
73 卧室内的收纳间
74 自天光孕育而成的静谧卫浴
75 采光和通风良好的卫浴空间
76 楼梯设计
77 可以观景的全明阳光楼梯
78 适老化设计
84 结束语
作为一名刚入门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努力地想找到一本既能教授理论知识,又能提供实践指导的书籍,能够帮助我理解整个工程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建筑与自然讲和》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偏向设计理念,但它在“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方面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工程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而是将这些管理实践置于一个更广泛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进行解读。作者强调,有效的工程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建筑对环境和社会的长远影响。书中关于资源优化配置、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以及风险管理与可持续性目标相结合的论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在工程管理的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成本和效率,还要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责任,追求一种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理念。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更全面的工程管理知识体系,让我看到了这个专业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建筑和自然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前者是人类创造的坚固体,后者是自由生长的生命。但这本书巧妙地将两者联系起来,用一种非常诗意又充满智慧的方式,阐述了“讲和”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建造更环保的建筑,更是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甚至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能够滋养人类身心健康的空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360度诠释健康建筑设计理念”的部分,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健康,还包括了心理、情感甚至精神层面的健康。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到现代的绿色科技,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来改善室内环境,这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的却是对人体生理节律的深刻理解。还有关于材料选择的部分,强调了使用天然、可再生、低能耗的材料,这不仅对环境负责,也直接关系到居住者的健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而是一个能够与外界环境相互连接、相互滋养的生命体。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建筑、对生活、对健康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对于一些偏向理论和概念的书籍,我通常会持保留态度。然而,当我翻开这本《建筑与自然讲和》时,我被它所呈现出的独特视角深深吸引了。书中并没有回避工程技术层面的挑战,反而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生态与人文框架下进行审视。作者不仅仅是停留在“绿色建筑”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建筑从选址、设计、材料、施工到运营全生命周期中,如何与自然环境进行“对话”和“妥协”。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工程管理与实务”的探讨,它并非是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将管理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破坏,如何进行废弃物的有效处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来降低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国际上成功的实践案例,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讲和”并非是简单的折衷,而是一种高明的融合与创新。它要求我们在满足功能需求、技术规范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尊重和利用自然,实现人与环境的共赢。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思考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有效地融入到日常的工程实践中,提升建筑的整体价值和社会责任感。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居住空间有很高要求的人,总觉得现代化的建筑虽然便捷,但总少了点“人情味”。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建筑与自然讲和》。它提出的“360度诠释健康建筑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从物理层面考虑空气质量、采光等,更触及到了我们内心的需求。书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居住环境,它能够呼应自然的韵律,让居住者感受到四季的变化,听到风的声音,看到光的舞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场所精神”的论述,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应该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地域的特色,以及居住者的情感。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建筑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而不是突兀地存在。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利用植物的四季变化来丰富空间的层次感,如何通过水的元素来营造宁静的氛围,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小,却能极大地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家的定义,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能够滋养心灵、带来归属感的港湾。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设计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自然、更加关注精神需求的可能性。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市面上那些堆砌着大量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的建筑学著作感到有些畏惧。然而,《建筑与自然讲和》这本书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吸引了我。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我并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精髓。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一同探索建筑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却又美妙绝伦的关系。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建筑仅仅视为一门技术学科,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哲学和美学的层面。通过“360度诠释健康建筑设计理念”,它提醒我们,一个真正健康的建筑,不仅仅是外部的坚固与内部的舒适,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书中大量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将抽象的设计理念具象化,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讲和”的意义。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在地性”的强调,它鼓励建筑师从当地的文化、气候、材料出发,创造出真正属于那个地方的独特建筑,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读完这本书,我对建筑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它的功能性,而是看到了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