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226.1-2008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 5226.1-2008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GB 5226
  • 1-2008
  • 机械电气安全
  • 机械电气设备
  • 通用技术条件
  • 安全标准
  • 工业安全
  • 电气设备
  • 机械设备
  • 标准规范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建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4374
商品编码:28422633115

具体描述

GB 5226.1-2008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标准编号】 GB 5226.1-2008
【标准名称】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英文名称】 Electrical safety of machinery—Electrical equipment of machines—Part 1:General requirments
【出版单位】 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标分类】  >  > 
【ICS 分类】 19.040
【代替标准】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 北京机床研究所、北京凯恩帝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杭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
【发布日期】 2009年4月17日
【实施日期】 2010年2月1日
【出版日期】 2009年8月
【开本页数】 16 开 / 88 页
【标准定价】 72.00 

相关公告

 [2008-12-30]

内容简介   目 录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本部分为GB 5226的第1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EC 60204-1:2005《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第5版,英文版)。 
本部分代替GB 5226.1-2002。 
GB5226本部分适用于机械(包括协同工作的一组机械)的电气、电子和可编程序电子设备及系统,而不适用于手提工作式机械。本部分适用的电气设备或电气设备部件,其标称电压不超过1000 V a.c或1 500 Vd .c,额定频率不超过200Hz。

本部分在技术内容上与GB 5226.1—2002之间主要差异如下:
——范围扩大,不仅适用于机械的电气和电子设备及系统,也适用于可编程序设备及系统;
——对活动机械保护接地作了规定;
——对电气设备泄漏电流大于io mA a.c或d.C提出附加保护接地要求;
——对控制功能增加了安全要求;
——对自动切断电源作保护增加了相关说明及条件,对TN系统试验作了规定;
——删去电子设备一章(GB 5226.1-2002年版的第11章);
——增加了系统间接接触的防护及常用导线截面积对照两个附录。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和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31)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机床研究所和北京凯恩帝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杭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浙江凯达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九川集团浙江科技股份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四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黄祖广、赵钦志、杨京彦、杨洪丽、黄麟、陈建明、于东、赵关红、曾杨、何宇军、陈建国、高建军。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JB 2738-1 980;
——GB 5226.1 1985:
——GB/T 5226.1-1996;
——GB 5226.1-2002。
目 录    
前言
IEC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基本要求
4.1 一般原则
4.2 电气设备的选择
4.3 电源
4.4 实际环境和运行条件
4.5 运输和存放
4.6 设备搬运
4.7 安装
5 引入电源线端接法和切断开关
5.1 引入电源线端接法
5.2 连接外部保护接地系统的端子
5.3 电源切断(隔离)开关
5.4 防止意外起动的断开器件
5.5 断开电气设备的器件
5.6 对未经允许、疏忽和错误连接的防护
6 电击防护
6.1 概述
6.2 直接接触的防护
6.3 间接接触的防护
6.4 采用PELV的保护
7 电气设备的保护
7.1 概述
7.2 过电流保护
7.3 电动机的过热保护
7.4 异常温度的保护
7.5 对电源中断或电压降落随后复原的保护
7.6 电动机的超速保护
7.7 接地故障/残余电流保护
7.8 相序保护
7.9 闪电和开关浪涌引起过电压的防护
8 等电位联结
8.1 概述
8.2 保护联结电路
8.3 功能联结
8.4 限制大泄漏电流影响的措施
9 控制电路和控制功能
9.1 控制电路
9.2 控制功能
9.3 联锁保护
9.4 失效情况的控制功能
10 操作板和安装在机械上的控制器件
10.1 总则
10.2 按钮
10.3 指示灯和显示器
10.4 光标按钮
10.5 旋动控制器件
10.6 起动器件
10.7 急停器件
10.8 紧急断开器件
10.9 使能控制器件
11 控制设备:位置、安装和电柜
11.1 一般要求
11.2 位置和安装
11.3 防护等级
11.4 电柜、门和通孔
11.5 控制设备通道
12 导线和电缆
12.1 一般要求
12.2 导线
12.3 绝缘
12.4 正常工作时的载流容量
12.5 导线和电缆的电压降
12.6 软电缆
12.7 汇流线、汇流排和汇流环
13 配线技术
13.1 连接和布线
13.2 导线的标识
13.3 电柜内配线
13.4 电柜外配线
13.5 管道、接线盒与其他线盒
14 电动机及有关设备
14.1 一般要求
14.2 电动机外壳
14.3 电动机尺寸
14.4 电动机架与隔间
……
15 附件和照明
16 概述
17 技术文件
18 检验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现代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面向高等工程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同时也可供从事精密机械设计、制造及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的综合性教材与专业手册。全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前沿理论、关键技术与实际应用,旨在培养读者系统、创新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全书共分十五章,体系完整,内容新颖,图文并茂。 第一部分:精密机械基础理论与分析 (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精密机械概述与发展趋势 本章首先界定了精密机械的概念、分类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战略地位。详细分析了精密机械与传统机械在精度、可靠性、动态性能和智能化方面的核心区别。随后,系统梳理了精密机械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当前精密工程领域的热点方向,如微纳制造、智能控制集成、高性能材料在精密结构中的应用等。本章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宏观认知基础。 第二章:精密机械误差理论与测量学基础 误差是精密制造的固有属性。本章详尽阐述了误差的来源、分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周期误差等)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深入讲解了误差的概率论基础和误差的合成与分配方法,特别是针对复杂多参数系统的误差分析模型。在测量学方面,本章详细介绍了高精度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包括激光干涉测量、原子力显微镜(AFM)原理在尺寸和形貌测量中的应用,以及测量数据处理中的滤波与回归分析技术。强调了计量保证体系在确保产品精度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精密零部件的设计与材料选择 本章聚焦于精密机械中的关键结构件设计。涵盖了高精度轴承、导轨系统的选型与优化设计。重点介绍了柔性铰链结构的设计原理及其在无摩擦传动中的应用。在材料方面,详细讨论了超高强度钢、陶瓷材料、非晶态合金以及形状记忆合金在精密传动与密封结构中的适用性与失效分析。特别提出了基于有限元分析(FEA)的结构强度与刚度耦合优化设计方法。 第二部分:高精度传动与运动控制系统 (第四章至第七章) 第四章:精密运动机构与传动系统 本章系统分析了传统机械传动方式(齿轮、蜗轮蜗杆)在超高精度要求下的局限性,并重点介绍了替代方案。深入讲解了谐波齿轮传动、准零间隙传动机构的设计与分析,以及静压轴承(气浮、液浮)的流体力学基础与承载特性。对于直线运动的实现,详细探讨了直线电机驱动与磁悬浮导轨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策略。 第五章:精密驱动技术与伺服控制 本章是系统控制理论在精密机械中的具体应用。详细阐述了高性能伺服系统的组成,包括大功率密度电机(如永磁同步电机)的选型。重点讲解了先进的电机控制算法,如磁场定向控制(FOC)和直接转矩控制(DTC)。此外,深入分析了高分辨率编码器、力矩传感器等反馈元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提高控制动态响应中的作用。 第六章:先进运动控制算法与误差补偿 本章侧重于实现“超越硬件极限”的控制技术。介绍了诸如前馈控制、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在抑制外部干扰和模型不确定性方面的应用。着重讲解了基于模型补偿和数据驱动的误差补偿技术,包括:摩擦力模型辨识与补偿、热误差建模与主动补偿,以及运动学误差的实时修正方法。 第七章:多轴联动与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本章涉及复杂空间运动系统的设计。详细介绍了串联、并联及混合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正运动学、逆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牛顿-欧拉法、拉格朗日法)。重点讨论了在高速运动中惯性力、科氏力、离心力对系统精度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最小化奇异性的工作空间规划方法。 第三部分:超精密加工与制造工艺 (第八章至第十二章) 第八章:微纳制造基础与加工原理 本章界定了微米、纳米制造的概念,系统梳理了光刻、蚀刻、薄膜沉积等半导体制造中的核心工艺。详细介绍了超精密去除加工技术,如磁流变抛光(MRF)、离子束抛光(IBF)和飞秒激光加工的物理机理。讨论了加工过程中表面完整性(残余应力、表面粗糙度)的控制。 第九章:超精密磨削与精细研磨技术 本章聚焦于实现最终表面质量的关键工序。讲解了超精密金刚石砂轮的制造与特性。深入分析了高速小切深磨削中的颤振抑制技术。对于镜面零件的制造,详细介绍了精细研磨(Lapping)和抛光(Polishing)的介质选择、工艺参数优化及其对表面粗糙度和波前的控制。 第十章:特种加工方法与复合制造 本章介绍了传统机械加工难以实现的复杂或超硬材料的加工技术。详细介绍了电火花加工(EDM)和电化学加工(ECM)的能量耦合机制与过程控制。重点阐述了激光熔覆与增材制造(AM)在精密模具和复杂结构件快速成型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增材制造后的残余应力消除技术。 第十一章:装配技术与连接可靠性 精密机械的性能高度依赖于装配质量。本章讲解了基于视觉引导的自动化装配技术,特别是微小零件的自动对中与插入技术。详细介绍了粘接、焊接、铆接等连接方式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以及预紧力与装配公差的相互影响。 第十二章:制造过程中的在线质量监控 本章强调了“制造即测量”的理念。介绍了基于传感器融合的制造过程状态监测系统。讨论了使用声发射(AE)、振动信号分析来实时诊断刀具磨损和加工缺陷的技术。阐述了如何利用在线数据反馈,对加工参数进行闭环调整,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第四部分:系统集成、可靠性与智能制造 (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 第十三章:精密系统的集成与热管理 精密设备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本章首先分析了影响系统精度的主要热源(电机、驱动器、环境温变)及热传导路径。详细介绍了主动式和被动式热管理方案,如热管技术、温控腔体设计。随后,探讨了精密设备在电磁兼容性(EMC)设计中的要点,以确保信号传输的纯净性。 第十四章:可靠性工程与寿命预测 本章引入了可靠性理论在精密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讲解了威布尔分布、累积损伤理论在预测机械部件寿命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故障树分析(FTA)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用于系统性地识别和消除潜在的故障模式。并阐述了状态监测(CBM)技术如何支持预测性维护策略的实施。 第十五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数字化设计 本章展望了工业4.0背景下精密制造的发展方向。介绍了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的集成架构。详细探讨了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在虚拟调试、工艺优化和远程诊断中的应用。最后,对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在构建复杂精密机械软件模型中的优势进行了总结。 全书贯穿“理论指导实践,精度服务性能”的核心思想,为读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工程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我是一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非常渴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GB 5226.1-2008 这个标准,是我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一个重要规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更加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那些专业的电气安全知识。比如,书中能否用大量的图表、示意图来展示各种电气元器件的连接方式、电路的保护原理,以及不同故障模式下的表现。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电气测量和测试方法,例如如何使用万用表、兆欧表等工具来检测设备的绝缘电阻和接地电阻。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针对学生设计项目或者毕业设计的电气安全方面的指导,那就太棒了。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气安全的核心要素,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知识的“充电”。我是一名企业的安全主管,虽然不直接操作设备,但设备的电气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工厂的生产安全和员工的生命安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电气安全管理框架,比如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电气安全管理制度,如何对员工进行电气安全培训,以及如何组织电气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书中关于电气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论,以及如何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我来说将是极其重要的。我还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电气安全法规的解读,以及企业在电气安全方面的法律责任。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应对电气火灾、触电事故等紧急情况的应对预案和处理流程,那就更完美了。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事故发生,并在不幸发生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机械设备维护和操作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设备工程师,虽然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气标准差异,以及如何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电气元件。这本书的“通用技术条件”这几个字,让我看到了它涵盖的广泛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电气安全设计原则的详细阐述,例如接地要求、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等等,这些都是保证设备稳定运行和人员安全的基础。我还对书中关于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定期检查和维护的建议非常感兴趣。毕竟,设备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安全。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故障诊断和排除的实用方法,并且能够配备一些清晰的流程图或者步骤说明,那就太有帮助了。这将大大提高我们处理突发故障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停机时间,同时也能避免因为操作失误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评分

终于拿到这本书了!拿到手的感觉就觉得沉甸甸的,翻开扉页,看到“GB 5226.1-2008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这几个字,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安心。我是一名在生产线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技术工人,平日里最担心的就是设备安全问题,特别是电气方面。每次看到那些复杂的线路图,听到电流滋滋的声音,心里总有些忐忑。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专业,感觉里面肯定包含了许多我们一线工人急需了解的电气安全知识,比如不同类型机械设备的电气连接规范、防护等级的要求,以及出现电气故障时应该如何安全处理的指南。我特别期待里面能够有清晰的图示和案例分析,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枯燥的技术条文。毕竟,理论知识需要结合实际操作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安全宝典”,让我在面对各种机械设备时,能够更加自信,也能够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自己和同事们的人身安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们一线工人手中实实在在的保障。

评分

作为一名机械设计工程师,我一直关注着行业内的技术标准和规范,GB 5226.1-2008 这个标准号在我脑海中并不陌生,这次能拿到这本书,让我倍感振奋。我主要从事的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开发,电气安全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机械电气设备的设计要求,特别是那些与安全性直接相关的部分。比如,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考虑电磁兼容性(EMC)的要求,如何确保电气元件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可靠工作,以及如何对设备的电气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我还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安全联锁、紧急停止装置以及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原则能够有详尽的解释。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操作人员在与自动化设备互动时的安全性。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机械设备的电气安全设计案例,并对设计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那对我们设计人员来说,将是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