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鲍鹏山新读论语
定价:32.00元
作者:鲍鹏山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309065367
字数:
页码:3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的《论语》与西方的《》一样,不知蕴含着多少人生的玄思妙想与智慧精华!鲍鹏山精心导读《论语》经典,睿智、鲜活、真知灼见。
亘古永恒的心灵导师,几代人可以共享的人生经典,中国家庭的人生智慧书,家有求学少年的上选读物。
内容提要
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的《论语》与西方的《》一样,不知蕴含着多少人生的玄思妙想与智慧精华!鲍鹏山精心导读《论语》经典,睿智、鲜活、真知灼见。亘古永恒的心灵导师,几代人可以共享的人生经典,中国家庭的人生智慧书,家有求学少年的上选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及到的人有颜回的家人(父亲颜路)、颜回的同学,当然孔子是主要的人。孔门师徒全卷进去了。可见,颜回的死,是孔门的一件大事,这是孔门由盛转衰的标志,它像一块乌云,遮住了天空中的太阳,阴霾笼罩下来。颜回的死,预示着更大变故的到来:孔子的死。孔子一死,弟子云散。这些安葬颜回的人心里明白,不久,他们就要安葬他们敬爱的老师了。而老师一死,茫茫人海,世道混乱,他们何去何从?每个人的心里,定都是一派悲凉。
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
“敢问死?”日:“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问怎样事奉鬼神。孔子说:“还不能把人事奉好,,怎能事奉鬼?”(子路又)说:“我大胆地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生的道理还没明白,怎能懂得死呢?”
颜回死了,子路也老了。这个强亢一生的人,大约也有了迟暮之感。他原先是天不十白地不怕的,但他现在也想事事鬼神了。孔子大约看出了子路内心精神的衰退,便想拉他一把,推他一掌,把他从衰老和死亡的阴影中推出来。但子路内心中死亡的阴影大约太沉重了,他动情地问老师:老师,您给我谈谈死亡吧。孔子说:“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你的人生还长着呢!你还没有活够呢!怎么做人做事的道理你还不明白呢!还有很多事业等你去完成呢,谈什么死!”
这种拒绝,这种斥责式的语气,实际上是对子路的安慰。孔子知道若不能拂去子路心头死亡的阴影,便只有用生的光芒去覆盖这阴影。但效果怎样呢?《论语》中就到此戛然而止了。大约是子路站起来,默默地走开了吧。孔子望着子路的背影,心中一片苍凉。
闵子侍侧,阁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
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闵子立在孔子身边,正直而恭顺的样子;子路,刚强而坦荡的样子;冉有、子贡,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孔子看着他们,粲然一乐。(但又转喜为忧说:)“像仲由这样(刚强),恐怕啊。”
与孔子大约同时的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子路因为刚强,孔子也担心地说他可能不得其死。而孔子的担心后来竟成了事实,他真的不幸而言中:子路后来果然在卫国的孔悝(kuT)之乱里,因刚直不挠不知回避而被人杀死。
这可能说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一些不好的东西:摧残强者,优汰劣胜。
了解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老是打击子路,折辱子路了。孔子对子路“每下毒手”(李贽语),实际上是爱惜他,希望他有所改变,摧刚为柔,t从而能在这种文化社会中容身。这是孔子对子路的爱心0阿。
鲁人为长府①。闵子骞日:“仍旧贯,如之何?何必
改作?”子日:“夫人不言②,言必有中③。”
鲁国的执政者要改建国库长府。.闵子骞说:“保持老样子,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说:“这个人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
①鲁人:指鲁国的当权者。为:在这里是改建、翻建的意思。长府:鲁国国库名。一说宫室名。
②夫人:这个人。指闵子骞。
③中(zh6ng):这里指说的话能切中要害,说到点子上。
孔子声援闵子,有两个原因:一是孔子守旧,一只觚造得和古制式不一样,他都伤心,认为是破坏了礼(6.25);现在鲁国要改建长府,谁知道那一帮不知礼的官僚们会把它弄成什么模样?所以,还是旧贯(老样子)好。二是孔子历来崇尚节俭,反对大兴土木,耗费民财。尤其反对穷折腾。谁知道这一改建维修国库,会不会掏空国库?是否又会转嫁给百姓,加重各种苛捐杂税?
子日:“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①!”门人不敬子路。
子日:“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②。”
孔子说:“仲由的那种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弟子们(因此)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啊,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做到‘人室’。”
①“由之瑟”句:“瑟”,古代一种拨弦乐。“为”,做,弹瑟。“丘之门”,我(孔丘)这里。孔子不是对子路弹瑟表示不满,而是因为子路性情刚猛,中和不足,弹出的音调过于激越,“有杀伐之声”,不符合孔子的美学理想和道德理想。
②升堂、入室:“堂”,正厅。“室”内室。从入门,到升堂,再到入室,孔子用此来比喻在学习上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从入门初步掌握;到有相当高的水平;再到精微深奥的高妙境地。子路已达到第二阶段,很了不起了。
这是孔子对子路刚猛性格又一次表示不满。(参阅11.13)
但当其他弟子因孔子老是批评贬低子路而对子路不够尊敬时,孔子又赶紧出来维护子路的尊严:仲由已经很了不起了,他的学问已经很高明了。
序言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摸上去光滑细腻,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处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那种简约又不失古朴的风格,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一种对经典的敬畏与现代解读的自信,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探究一番。从整体的视觉体验来看,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对于我们这些钟爱纸质阅读的“老派”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充满仪式感的阅读准备,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特有的气息,是电子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触感与温度。这本书的装帧不仅仅是包装,它本身就是阅读体验的一部分,预示着里面内容的深度与精良。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这个领域时,我曾被一些过于僵化的传统解读所困扰,感觉那些教条式的说教让人难以产生共鸣。然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它没有刻意去“神化”传统,而是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态度去审视,去挖掘那些被忽略的文本细节和背后的文化动因。这种勇敢的质疑精神,反而让我对这部经典的敬畏之情更加深厚,因为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深入理解和独立判断之上的,而不是盲目崇拜。作者的笔锋时而犀利如刀,直指人心之弊端;时而又温润如玉,体察世事之无奈。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沉闷之感,让人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智识上的愉悦。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那种线性的、从头到尾的讲解模式,而是更侧重于主题化的梳理和专题性的深入探讨。这种安排的好处在于,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当前最感兴趣或最困惑的议题,精准地切入阅读,不必被整体的篇幅所压倒。而且,每当探讨到一个核心概念时,作者都会非常耐心地梳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与侧重,这对于建立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这样”,这种追溯源头的阅读方法,无疑为我今后的独立思考铺设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使我能够带着更深厚的底蕴去面对新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在行文中散发出的一种强烈的“温度感”。它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与读者的真诚对话。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常常会融入一些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哲理拥有了具象的情感依托。比如,在谈及“仁”与“恕”的时候,他描述的场景和引用的例子,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古人实践这些道德准则时的挣扎与升华。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真诚,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严肃的解读本,而是在与一位思想上的挚友进行一次深入的精神交流,彼此启发,共同成长。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而富有层次的逻辑推进方式。他似乎总能抓住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切入点,然后层层剥开,将复杂的思想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这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艰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而是更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你耳边耐心地讲解古人的智慧,并且不时地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进行对照和反思。这种“古为今用”的处理手法,让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字瞬间“活”了起来,充满了现实的张力和批判精神。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或犀利的点评而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甚至会忍不住拿起笔在旁边做些批注,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思考参与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