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春秋左传(线装本)
作者:(晋)杜预集解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5年9月出版
册数开本:1函10册 16开宣纸线装
版式:繁体竖排
页数:667页
字数:660千字
ISBN9787101111729
定价1200元
编辑推荐
“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具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学经典得到进一步传播和普及,影响日益扩大,读者对于国学经典的阅读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中华书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出版重镇,建局一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服务了无数读者。为满足部分读者的需求,我们决定新印一批线装典籍。它不是影印过去某个版本,而是经过现代方式的整理,施加新式标点,新排新校,既方便阅读,同时保留了古籍的线装形式和古雅气质。
《春秋》叙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寓褒贬于简练的文字之中。这种叙事方式,给读者研讨经文、理解“微言大义”造成了很大障碍,故自春秋末期左丘明起,便开始了经典诠释工作,写成著名的《春秋左传》一书。到了汉代,《左传》立于学官,成为经典,吸引了更多学者为其作注。晋代学者杜预(222—284年)辑録前人对《春秋左传》的注释,撰成《春秋经传集解》,进一步训诂字词,诠释文义,补充史料,成为《左传》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此线装本《春秋左传》,即是对《春秋经传集解》的点校整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史学源流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编年体这种宏大叙事的方式。《春秋左传》本身就是史学巅峰的代表,它那种“微言大义”的叙事风格,对后世史家影响至深。杜预的集解,更是将这部经典梳理得井井有条,为我们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春秋大事的来龙去脉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我过去阅读时,常因注解的繁杂而感到跳跃,但这一次在中华书局这个权威版本中,梳理后的脉络清晰可见,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拼凑,而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长卷。对于研究先秦礼乐制度和诸侯关系的人来说,这套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提供了最可靠的原始材料和最精良的二次整理。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简直是为我这种老派文人量身定制的!那宣纸的触感,带着一丝微凉的韧性,配合着沉甸甸的线装,每一次翻动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我尤其欣赏中华书局这次的用心,这个“大字本”的设计,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伏案阅读、视力略有退化的老饕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没有丝毫牺牲古籍韵味,依然保持了那种庄重典雅的仪式感,但阅读体验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繁体竖排自然是不用多说的,那种墨香扑鼻、文字如河流般自上而下流淌的古韵,是简体横排永远无法替代的。我周末泡一壶上好的岩茶,小心翼翼地揭开函封,取出其中一册,那份宁静与专注,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难得的心灵休憩。书页间仿佛弥漫着遥远战场的硝烟和朝堂的低语,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
评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阅读本身。它代表了一种不妥协的文化坚守。在当前追求效率和简化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坚持出版如此精细、繁复的古籍版本,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致敬。繁体竖排的阅读习惯,虽然对现代人来说可能需要适应,但这恰恰是重新建立我们与古代思维模式连接的桥梁。它不是被“翻译”过的历史,而是最接近原貌的现场记录。每一次触摸它,都像是在与那位伟大的史官和集解者进行无声的对话,感受那种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的思想力量。这是一套值得传给子孙后代,并代代珍藏的文化遗产。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太多了,很多都是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了原典的严谨性。但中华书局出品,尤其涉及这种核心经典,那份学术良心是毋庸置疑的。这套《春秋左传》的校勘和注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翻阅了其中关于晋楚争霸几个关键战役的记载,对照着杜注,发现其考证之精微,令人叹服。它不是那种将人“喂饱”的浅阅读,而是需要读者带着敬畏之心去“挖掘”的宝藏。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和战争艺术的深度读者而言,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方式,才是对历史应有的尊重。它迫使我放慢速度,细嚼慢咽,去体会古人文字背后的深意。
评分我是一个对书籍的“气场”很敏感的人。很多书摆在书架上,只是占地方的物件,但这一函十册的书籍摆在那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感。宣纸的特质使得它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像现代铜版纸那样僵硬,它“服帖”于手,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手汗的浸润,留下独特的个人印记,这是时间的馈赠。我甚至会特意留心书脊上的线装,每一根棉线都系着一丝对古人智慧的敬意。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模拟的。它让你感觉自己是历史的继承者,而不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