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经典:1950-2000

建筑经典:1950-20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彼得埃森曼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现代建筑
  • 当代建筑
  • 建筑设计
  • 西方建筑
  • 建筑理论
  • 经典建筑
  • 20世纪建筑
  • 建筑作品
  • 建筑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图文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1652
商品编码:286010202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建筑经典:1950-2000

定价:68.00元

作者:彼得埃森曼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01116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内容提要


《建筑经典:1950-2000》是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彼得埃森曼于2008年出版的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本书根据埃森曼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理论课讲稿整理而成,分析了20世纪后半叶10位影响深远建筑师(莫雷蒂、密斯、柯布西耶、康、文丘里、斯特林、罗西、库哈斯、里伯斯金、盖里)各自的一座重要建筑。通过这十座建筑,埃森曼探讨了这些建筑师的理论立场、创新之处和设计贡献,并反思了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发展。

目录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作者介绍


彼得埃森曼,1932年生于美国纽约,相继求学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并于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埃森曼是当代世界为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1967年,他在纽约成立的“建筑与都市研究所”,成为新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心。1970年代,作为“纽约白色派”五人之一,他开始在建筑界崭露头角,其后的设计项目House Ⅵ、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City of Culture of Galicia 等获多项国际奖项,如古根海姆奖、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BRENNER奖等,他还荣获第九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终身奖(2007)。埃森曼还是一位思想家与教育家,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任教。他还是纽约COOPER UNION 的首位IRWIN S. CHANIN 杰出建筑学教。他主编《反对派》杂志。他的著述包括《纸板住宅》《图解日记》《完全的埃森曼》。

文摘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序言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建筑经典:1900-1950 探索现代主义的黎明与光辉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1900年至1950年)全球建筑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与涌现出的里程碑式作品。这是一个充满思想碰撞、技术革新与社会理想交织的时代,现代建筑思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城市景观与居住方式。 第一部分:理性主义的萌芽与古典的解构(1900-1920) 本章节聚焦于传统建筑范式开始瓦解的初期阶段。工业革命的成果,特别是钢铁、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的广泛应用,为建筑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结构自由度。 我们首先考察芝加哥画派的遗产及其对摩天大楼这一新兴城市形态的定义。路易斯·沙利文“形式服从功能”的信条,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在威廉·莱巴伦·詹尼的结构创新中得以体现?我们将分析芝加哥学派如何处理垂直性、材料真实性以及商业建筑的需求。 随后,目光转向欧洲。维也纳分离派的奥托·瓦格纳和约瑟夫·霍夫曼如何试图调和工艺美术运动的精细手工艺与现代工业化需求?维也纳的建筑作品,如卡尔·柏兰克设计的纪念碑性建筑,展示了从装饰艺术向简约风格过渡的微妙张力。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阿道夫·鲁斯(Adolf Loos)的激进观点。他的《装饰与犯罪》不仅是对当时盛行的华丽装饰的有力批判,更预示了未来纯粹主义美学的到来。通过分析巴登别墅和穆尔-洛夫斯别墅,我们将解读鲁斯如何通过空间组织和材料对比来表达其对“无装饰”的哲学追求。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形成与国际风格的诞生(1920-1939) 这是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最为激进和集中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动荡与对乌托邦的渴望,催生了旨在为大众提供健康、高效、美观居所的新建筑哲学。 包豪斯(Bauhaus)的实验是核心内容。从魏玛到德绍,再到柏林,包豪斯如何通过将艺术、手工艺与工业技术融合的教学理念,培养出如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等一代大师?我们将细致考察格罗皮乌斯在法古斯工厂和德绍校舍中的结构表达与平面规划,以及密斯·凡德罗早期如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对材料的“皮肤与骨架”的精妙处理。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新建筑五点”理论的成熟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构成了本章的重要篇幅。从《走向新建筑》的理论宣言,到萨伏伊别墅对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底层架空、横向长窗和屋顶花园的完美演绎,我们将探讨柯布西耶如何利用钢筋混凝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机器美学”。 此外,荷兰的风格派(De Stijl)运动,特别是格里特·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和施罗德住宅,代表了对纯粹几何形式的探索。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平面元素的并置,挑战了传统的实体封闭概念,预示了后世解构主义的某些倾向? 在这一阶段,现代主义开始向全球扩散,形成所谓的“国际风格”。我们还将分析地域性现代主义的早期实践,例如斯堪的纳维亚的简约功能主义,以及在严肃政治背景下,现代主义在苏联和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中的尝试与局限。 第三部分:危机、迁徙与形式的精炼(1939-1950) 二战的爆发对全球建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欧洲建筑师被迫流亡美国,加速了现代主义在美国的本土化和主流化进程。 本部分重点研究密斯·凡德罗在美国的职业生涯。从他对玻璃幕墙技术的极致追求,到康宁汉医疗中心和后来的范斯沃斯住宅,我们分析他如何将“少即是多”的哲学推向近乎形而上学的境界,对结构逻辑与空间透明度的界限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与此同时,勒·柯布西耶在战后重新定义了材料的表现力。萨伏伊的完美几何体逐渐被更具雕塑感和原始质感的表达所取代。我们将深入解析朗香教堂(Chapel of Notre Dame du Haut)的非线性屋顶、厚重墙体和光线的戏剧性处理,这标志着现代主义从冰冷的理性主义向更具人文关怀的有机主义方向的深刻转变。 最后,我们考察二战后初期在美国的城市重建与住房危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晚期的作品,例如塔里埃森西,展示了他对本土材料和有机规划的坚守,与日益流行的国际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时期的建筑,既是对战前理想的总结,也为战后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建设浪潮奠定了方法论和美学基础。 总结: 《建筑经典:1900-1950》不仅是一部建筑史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技术、哲学和社会理想如何相互作用,共同雕塑人类环境的深度研究。它揭示了如何从对古典的批判中诞生出全新的语汇,并最终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一种影响至今的建筑范式。读者将通过对这些大师作品的细致解读,理解现代建筑从早期激进实验到成熟风格的复杂演变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建筑经典:1950-2000》这本书,我的内心涌动着对那个辉煌建筑时代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60年代和70年代极具实验性和颠覆性的建筑思潮着迷,比如 Archigram 那个充满幻想的未来城市模型,以及 Superstudio 那种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我也想深入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如何在对历史风格的戏仿与挪用中,重新定义建筑的意义和象征。更不用说那些在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项目,它们如何通过建筑来改善人们的生活,重塑社区的活力。然而,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这些我特别感兴趣的方面,似乎没有给予足够详尽的阐述。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这些前瞻性理论和实践的案例分析,理解它们背后的思想根源和设计方法。虽然书中包含了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它们或许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与我心中对于那个时代“经典”的定义,总感觉有些偏差。这本书更像是在呈现一个我未曾预料到的建筑图景,而不是我所期待的那个。

评分

手捧这本《建筑经典:1950-2000》,我原本期望能跟随作者的视角,一起回顾那个波澜壮阔的建筑年代,领略那些改变世界的设计思潮。我特别期待能读到关于日本代谢派运动的深入剖析,理解他们如何以模块化和城市更新为核心,构想出充满活力的未来城市形态。我也很想了解在冷战背景下,东西方建筑理念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一些国家如何在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下,发展出独特的建筑风格。此外,对于那些在女性主义思潮兴起后,开始挑战传统建筑中父权制空间构建的建筑师的作品,我也希望能有更详尽的介绍。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我发现书中似乎更侧重于一些其他维度的探讨,而我所期盼的这些主题,在书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展开。虽然书中的一些案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们未能构成我脑海中关于那个时代建筑发展全景图的核心要素。我感觉这本书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但目的地却并非我最想抵达的那个目的地,这让我感到些许的怅然。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书名是《建筑经典:1950-2000》,这让我对那个时代建筑发展的脉络充满了期待。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并没有完全触及我心中对于“经典”的定义。我一直对20世纪后半叶涌现出的那些具有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的建筑项目深感兴趣,比如安藤忠雄那些将混凝土、光和水巧妙结合,创造出宁静心灵空间的住宅和公共建筑。我也特别想了解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是如何挑战消费主义,以及他们那些充满戏剧性和政治隐喻的家具和建筑设计。另外,像阿尔瓦·阿尔托在芬兰的建筑作品,那些尊重自然、充满有机形态的设计,也是我非常想要深入研究的。然而,在本书的篇幅中,这些我心目中的“经典”元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虽然书中收录了一些我未曾听闻过的项目,它们或许也有其独到之处,但与那些在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相比,它们似乎显得不够“响亮”。这种“缺席”让我对这本书的选材标准产生了一些疑问,也未能完全满足我对于那个时期建筑发展最重要线索的探寻。

评分

我一直对建筑设计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在建筑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创新之作充满好奇。收到这本书时,我满心期待地想要深入探索1950年至2000年这五十年间,建筑领域涌现出的那些激动人心、改变了我们对空间和形式认知的杰出项目。然而,在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书中似乎并没有深入探讨那些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标志性建筑。例如,我本想仔细研究密斯·凡德罗在纽约西格拉姆大厦中的极简主义美学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对现代摩天大楼设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也很想看到关于勒·柯布西耶晚期作品,如朗香教堂,其精神性的表达和对传统建筑语汇的颠覆。同时,我还期待能了解到彼得·艾森曼在“城市解体”理论下的建筑实践,以及他如何通过建筑探索文本与空间的相互关系。这本书在这些我特别关注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案例上似乎显得有些“沉默”。虽然书中提及了一些我认为颇具价值的作品,但它们并没有构成我心中所理解的那个时代的核心建筑图景。这种感觉就像在一次盛大的宴席上,缺少了最让人期待的主菜,虽然其他的配菜也尚可,但终究未能满足我对饕餮盛宴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建筑盛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满心期待地以为能看到那些熟悉的、令我心潮澎湃的建筑杰作。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却发现它并没有收录我心中最为经典的那些作品。我一直在寻找关于路易斯·康的萨克生物学研究所的详细分析,想深入了解他如何运用光影塑造空间,如何通过材料本身的质感来传达永恒的意念。也渴望在书中找到关于扎哈·哈迪德早期那些大胆而充满未来感的概念设计,比如她对解构主义的探索,以及如何挑战传统建筑的几何逻辑。更别提那些在20世纪末期涌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博物馆项目,比如古根海姆毕尔巴鄂分馆,它如何将艺术与建筑融为一体,如何成为城市复兴的催化剂,这些都是我特别期待看到的。当我找不到这些我心目中的“经典”时,我感到有些许的失落。当然,我知道建筑的经典定义是多元的,但对于一个痴迷于特定风格和时代的设计爱好者来说,这种“缺失”确实让我感到遗憾。这本书的整体编排和排版也并没有特别吸引我,一些摄影作品的呈现方式显得有些平淡,未能充分展现建筑的宏伟和细节。总而言之,虽然我知道作者的用意可能是展现一些不那么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带着强烈期待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未能填补我脑海中关于“建筑经典”的空白,这让我有些意犹未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