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建筑经典:1950-2000
定价:68.00元
作者:彼得埃森曼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01116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内容提要
《建筑经典:1950-2000》是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彼得埃森曼于2008年出版的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本书根据埃森曼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理论课讲稿整理而成,分析了20世纪后半叶10位影响深远建筑师(莫雷蒂、密斯、柯布西耶、康、文丘里、斯特林、罗西、库哈斯、里伯斯金、盖里)各自的一座重要建筑。通过这十座建筑,埃森曼探讨了这些建筑师的理论立场、创新之处和设计贡献,并反思了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发展。
目录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作者介绍
彼得埃森曼,1932年生于美国纽约,相继求学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并于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埃森曼是当代世界为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1967年,他在纽约成立的“建筑与都市研究所”,成为新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心。1970年代,作为“纽约白色派”五人之一,他开始在建筑界崭露头角,其后的设计项目House Ⅵ、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City of Culture of Galicia 等获多项国际奖项,如古根海姆奖、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BRENNER奖等,他还荣获第九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终身奖(2007)。埃森曼还是一位思想家与教育家,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任教。他还是纽约COOPER UNION 的首位IRWIN S. CHANIN 杰出建筑学教。他主编《反对派》杂志。他的著述包括《纸板住宅》《图解日记》《完全的埃森曼》。
文摘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序言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翻开《建筑经典:1950-2000》这本书,我的内心涌动着对那个辉煌建筑时代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60年代和70年代极具实验性和颠覆性的建筑思潮着迷,比如 Archigram 那个充满幻想的未来城市模型,以及 Superstudio 那种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我也想深入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如何在对历史风格的戏仿与挪用中,重新定义建筑的意义和象征。更不用说那些在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项目,它们如何通过建筑来改善人们的生活,重塑社区的活力。然而,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这些我特别感兴趣的方面,似乎没有给予足够详尽的阐述。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这些前瞻性理论和实践的案例分析,理解它们背后的思想根源和设计方法。虽然书中包含了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它们或许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与我心中对于那个时代“经典”的定义,总感觉有些偏差。这本书更像是在呈现一个我未曾预料到的建筑图景,而不是我所期待的那个。
评分手捧这本《建筑经典:1950-2000》,我原本期望能跟随作者的视角,一起回顾那个波澜壮阔的建筑年代,领略那些改变世界的设计思潮。我特别期待能读到关于日本代谢派运动的深入剖析,理解他们如何以模块化和城市更新为核心,构想出充满活力的未来城市形态。我也很想了解在冷战背景下,东西方建筑理念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一些国家如何在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下,发展出独特的建筑风格。此外,对于那些在女性主义思潮兴起后,开始挑战传统建筑中父权制空间构建的建筑师的作品,我也希望能有更详尽的介绍。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我发现书中似乎更侧重于一些其他维度的探讨,而我所期盼的这些主题,在书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展开。虽然书中的一些案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们未能构成我脑海中关于那个时代建筑发展全景图的核心要素。我感觉这本书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但目的地却并非我最想抵达的那个目的地,这让我感到些许的怅然。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书名是《建筑经典:1950-2000》,这让我对那个时代建筑发展的脉络充满了期待。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并没有完全触及我心中对于“经典”的定义。我一直对20世纪后半叶涌现出的那些具有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的建筑项目深感兴趣,比如安藤忠雄那些将混凝土、光和水巧妙结合,创造出宁静心灵空间的住宅和公共建筑。我也特别想了解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是如何挑战消费主义,以及他们那些充满戏剧性和政治隐喻的家具和建筑设计。另外,像阿尔瓦·阿尔托在芬兰的建筑作品,那些尊重自然、充满有机形态的设计,也是我非常想要深入研究的。然而,在本书的篇幅中,这些我心目中的“经典”元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虽然书中收录了一些我未曾听闻过的项目,它们或许也有其独到之处,但与那些在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相比,它们似乎显得不够“响亮”。这种“缺席”让我对这本书的选材标准产生了一些疑问,也未能完全满足我对于那个时期建筑发展最重要线索的探寻。
评分我一直对建筑设计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在建筑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创新之作充满好奇。收到这本书时,我满心期待地想要深入探索1950年至2000年这五十年间,建筑领域涌现出的那些激动人心、改变了我们对空间和形式认知的杰出项目。然而,在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书中似乎并没有深入探讨那些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标志性建筑。例如,我本想仔细研究密斯·凡德罗在纽约西格拉姆大厦中的极简主义美学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对现代摩天大楼设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也很想看到关于勒·柯布西耶晚期作品,如朗香教堂,其精神性的表达和对传统建筑语汇的颠覆。同时,我还期待能了解到彼得·艾森曼在“城市解体”理论下的建筑实践,以及他如何通过建筑探索文本与空间的相互关系。这本书在这些我特别关注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案例上似乎显得有些“沉默”。虽然书中提及了一些我认为颇具价值的作品,但它们并没有构成我心中所理解的那个时代的核心建筑图景。这种感觉就像在一次盛大的宴席上,缺少了最让人期待的主菜,虽然其他的配菜也尚可,但终究未能满足我对饕餮盛宴的渴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建筑盛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满心期待地以为能看到那些熟悉的、令我心潮澎湃的建筑杰作。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却发现它并没有收录我心中最为经典的那些作品。我一直在寻找关于路易斯·康的萨克生物学研究所的详细分析,想深入了解他如何运用光影塑造空间,如何通过材料本身的质感来传达永恒的意念。也渴望在书中找到关于扎哈·哈迪德早期那些大胆而充满未来感的概念设计,比如她对解构主义的探索,以及如何挑战传统建筑的几何逻辑。更别提那些在20世纪末期涌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博物馆项目,比如古根海姆毕尔巴鄂分馆,它如何将艺术与建筑融为一体,如何成为城市复兴的催化剂,这些都是我特别期待看到的。当我找不到这些我心目中的“经典”时,我感到有些许的失落。当然,我知道建筑的经典定义是多元的,但对于一个痴迷于特定风格和时代的设计爱好者来说,这种“缺失”确实让我感到遗憾。这本书的整体编排和排版也并没有特别吸引我,一些摄影作品的呈现方式显得有些平淡,未能充分展现建筑的宏伟和细节。总而言之,虽然我知道作者的用意可能是展现一些不那么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带着强烈期待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未能填补我脑海中关于“建筑经典”的空白,这让我有些意犹未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