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图说孙子兵法 |
| 作者: | 孙武 |
| 定价: | 79.9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201132075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以现代手法解读“古代靠前兵书”原著《孙子兵法》是中国传统兵学的奠基之作,被称为“古代靠前兵书”。本书详细介绍了《孙子兵法》产生的宏大背景,采用图解的方式,左文右图的编排,从战略谋划到军事后勤,从军事到商业,详细解构《孙子兵法》的全部军事思想观点。在解读经典的同时,本书增添了贴近生活的新颖阐释,力求启迪读者智慧,指导当下工作和生活,旨在为心存理想而工作忙碌的年轻人和上班族,提供一本优选看、很实用的《孙子兵法》适读本。 |
| 目录 | |
| 编者序 兵书:《孙子兵法》 3中国古代的舰队 6中国历代甲胄赏析 8本书阅读导航 16《孙子兵法》与“海湾战争” 18章 关于《孙子兵法》节 《 孙子兵法》的影响 /11. 兵学鼻祖,一书多能:《孙子兵法》对的影响 22. 兵法经营管理学派:《孙子兵法》对经济领域的影响 63. 从东方到西方:《孙子兵法》对军事的影响 84. 文辞绚丽:《孙子兵法》对后世语言的影响 12第二节 简述《孙子兵法》/141. 从战略到战术:《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 142. 唯物论与辩证法:《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 26第三节 《孙子兵法》作者考/28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 28第四节 中国古代兵书撷英/30武经七书:中国古代兵书之精华 30第二章《孙子兵法》各篇详解一、计篇/401. 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422. 经之以五事: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 443. 兵行诡道: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484. 庙算:计划决定胜负 50二、作战篇/521. 用兵之害:战争对国家的损害 542. 兵贵神速:作战宜速战速决 563. 因粮于敌:用敌国物资补充自己 58三、谋攻篇/601. 不战而屈人之兵:作战的高原则是不战而胜 622. 上兵伐谋:以智谋取胜 643. 以强击弱:基本的攻战之法 664.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作战的关键是要掌握信息 685. 七战七捷:“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典范 70四、形篇/841.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求胜 862.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孙子的攻守原则 883.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实力决定胜负 90五、势篇/921. 势:势的概念及作用 942. 以正合,以奇胜:军队的战术运用 983. 求势、造势、任势:创造并且充分地利用优势 1024. 以地势取胜:萨拉米斯海战 104六、虚实篇/1061. 避实击虚:以“实”兵胜“虚”兵 1102. 平壤之战:众兵之实击寡兵之虚 1123. 长勺之战:以气势取胜 114七、军争篇/1161. 军争:为胜而争 1202.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的方法 1223. 金鼓旌旗:指挥军队的两件法宝 1264. 四治: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128八、九变篇/1321. 九变之术:战术运用要灵活多变 1342. 恃吾有以待:要做好备战工作 1363. 覆军将,以五危:将帅不知变通的五种危害 1384. 君命有所不受: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140九、行军篇/1441. 处军:行军扎营之法 1482. 贵阳贱阴:处军总原则 1523. 相敌:如何判断敌情 1544.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将帅的治军方法(一) 158十、地形篇/1601. 六地:在六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原则 1642. 六过:将帅的治军方法(二) 1663. 爱而不娇:将帅的治军方法(三) 168十一、九地篇/1701. 九地:九种地形及作战规律 1762.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将帅的治军方法(四) 1783. 死地则战:赫连勃勃死地求生1804. 破釜沉舟:项羽力克秦军 182十二、火攻篇/1841. 火攻有五 |
| 编辑 | |
| 多种手法解读,原文逐字解析,图说孙子兵法,让你!▊ 重读中国谋略经典《孙子兵法》作为影响的古代“靠前兵书”,其充满智慧的谋略经典影响至今,本书忠于原著,但又比原著更通俗易懂、更好读,让你更轻松地读懂这部中国传统兵学的奠基之作。▊ 图文结合,带来顺畅阅读体验贴近生活的语言解读,穿插上百幅相关图片,以图释意,一目了然,将《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体系简单、清晰呈现在您面前。▊ 理论与故事结合,趣味十足不堆砌艰深理论,将战争理论与现代案例相结合,形式生动活泼,阅读起来很好有趣。▊ 古为今用,实用性强从中国到,从军事到商业,《孙子兵法》不仅是简单意义的战争著作,凡是有博弈的领域,都可以看到孙子那充满智慧的影子。本书将《孙子兵法》的理论与现代社会中种种现象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活学活用这些理论,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妙计”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对传统“图解”书籍的刻板印象。很多图解类书籍,为了追求“图解”的直观性,往往会过度简化甚至曲解原著的深层含义,沦为浅尝辄止的“速成读物”。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取舍之道”。他们并没有试图用图片去取代文字的复杂性,而是采用了“图文互补,主次分明”的策略。文字部分依然保留了相当的深度和严谨性,对关键的术语和战略思想的解释非常到位,尤其是一些典故和背景的补充,显得非常扎实。而图画部分,则巧妙地充当了“翻译官”的角色,将那些抽象的、需要空间想象力的概念——比如“奇正之变”、“兵无常势”——用极具设计感的画面将其具象化。举个例子,当文字描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时,旁边的配图并未画出具体的战斗场景,而是用一个抽象的几何图形,展现了“势”的积累和爆发,这种高级的视觉隐喻,反而比具象的打斗画面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它鼓励读者先看图体会意境,再读文寻求逻辑支撑,形成一个良性的阅读闭环,非常高效。
评分这本《图说孙子兵法》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传统的兵书解读,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现代视觉艺术和古代智慧的精美画册。我过去读过好几个版本的《孙子兵法》,大多文字晦涩,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会一二,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为我这种“视觉学习者”量身定制的。首先,它对每一篇的阐述都配有精心设计的插图,这些插图绝不是简单的配图,而是对兵法精髓的高度凝练和形象化表达。比如讲到“虚实”篇时,它用极富张力的水墨晕染表现了军队布阵的虚实变化,那种“避实击虚”的动态感扑面而来,让人瞬间理解了看似抽象的战略概念。再比如,“行军篇”的地图绘制,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行军路线的考量,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对古代兵器、战车、军旗的复原插画,考据得非常扎实,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古代将帅的运筹帷幄。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极其考究,留白得当,字体选择典雅又不失现代感,读起来非常赏心悦目,完全没有传统古籍的压迫感。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将一部严肃的军事经典,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视觉盛宴和智慧之旅。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哲学和军事思想都有涉猎的爱好者,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再发现”的乐趣。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孙子兵法》仅仅束缚在古代战场这个狭隘的框架内。它在某些关键章节的注解和图示中,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管理学、商业竞争乃至人际交往的影子。虽然书名是“图说孙子兵法”,但它所传达的核心思想,比如对时机的把握(“兵贵神速”)、对信息差的利用(“知彼知己”)、以及对风险的量化评估,都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我注意到,在阐述“用间篇”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间谍活动描写上,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信息收集与反情报的高度,这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审视商业竞争的视角。这种跨时空的链接,让这本书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历史研究,而是成为了指导现代决策的工具书。可以说,它成功地扮演了“古今对话者”的角色,让这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在今天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实践指导意义,这一点,是许多刻板的学术著作所无法企及的。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和文化类书籍有着近乎偏执的收藏癖好的人,这本书,暂且不论其内容是否完全精准地还原了兵法原貌,单就其装帧和艺术价值而言,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的纸张选用了一种带有自然纹理的特种纸,手感温润而厚重,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充实感,这在如今充斥着廉价印刷品的市场中,实在难能可贵。封面设计采用了浮雕工艺,触感立体,底色是那种略带古朴的深褐色,与书名烫金的字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具收藏品的质感。更让我称赞的是内页的装订工艺,它采用了精装线装的方式,可以完全平摊阅读,即便是面对跨页的大幅图文,也毫无压力,这对于需要仔细品味图文细节的读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细节关怀。我曾尝试将其与我收藏的其他几本精装历史书籍进行比较,无论是色彩的饱和度、墨水的渗透均匀度,还是整体的结构稳定性,这本书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制作水准。坦白讲,很多时候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来欣赏,而不是急于去“学习”它的内容。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生命力的尊重和投入,是如今的数字化阅读时代里,少数能够让人感受到“匠人精神”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呈现给我带来了一种出乎意料的“宁静感”。这可能听起来有些奇怪,毕竟它讲述的是战争和谋略。但正是其艺术化的处理,营造出了一种超脱于喧嚣之外的沉思氛围。不同于那些充斥着血腥场面和激烈冲突的军事题材作品,这本书的画面语言是克制的、内敛的。它更侧重于描绘战略家的内心世界、环境的渲染以及力量的蓄积过程,而不是战术执行的细节。例如,在表现“地形篇”时,它用的是留白极多的山水画风格,重点突出了山川河流对军队行动的限制与导向,而不是具体部队的调动。这种风格的选择,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缓,仿佛在进行一次冥想式的学习。它引导你思考的不是“如何打赢这一仗”,而是“为什么必须这么打”,将重点从战术的执行转移到了战略的哲学层面。这种高雅的艺术处理,使得即便是对军事不甚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被其散发出的东方古典美学所吸引,并从中汲取到一份冷静自持的力量,非常适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片刻心神的安定与智慧的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