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诗选(套装2册)
定价:128.00元
作者:马茂元 选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25851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马茂元生逢世变,不改风雅,于五十年代初选唐诗,真诚考虑时代之阅读需求。后历时三十年,反复斟酌增订,直到去世,接近完成,复经其受业门人刘初棠、赵昌平等依循师意,缀补完成,至1999年出版以来,备受读者欢迎。本书优点,一是选诗500多首,吸取清编《唐诗三百首》之成就,削除少数不适应今日读者的篇什,照顾唐诗各时期各流派作者的成就,遴选之精当,眼光之独到,远在前书之上。二是选诗兼顾思想艺术成就,要以造诣精妙、意境优美之篇章为主,将唐诗中*秀的作品,向一般读者作负责任的介绍。三是注释准确充分,既避免掉书袋式地堆砌,又注意适合中等文化程度读者阅读之需要,因其旧学根柢深厚,解读字斟句酌,深入浅出,达到很高解说水平。四是积极吸取当代唐诗研究的前沿成就,书中诗人小传、诗歌本事、系年总评,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更值得称道的是,本书*后定稿于马先生缠绵病榻之时,其学生赵昌平亲承遗意,投入很大精力完成遗著的写定,*后出版时退逊而不署名,又撰唐五代诗概述附于书后。本书可以视为两代唐诗学者的学术结晶,也可以见到老辈学统和道德的继承发扬。
内容提要
马茂元《唐诗选》选录诗人一百二十余家、诗作近六百首,繁简适中,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诗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脉络;选目曾经马茂元反复思索,具有内在系统性,体现了他对唐诗的基本认识。体例上分为诗人小传、题解、注释、总评四部分。马茂元唐诗研究的个性特征,是在他对唐诗大量记诵的基础上感发而来的。正因如此,《唐诗选》之点评尤能指示诗作的艺术性;又因马茂元对古典文学的独特认知,故能从艺术性中归结出唐诗发展的脉络。《唐诗选》注释除通常的释义外,还对全诗关节与疑难处作提挈点拨,点明诗艺上的继承关系。通过注释,读者不仅能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还能以此为阶梯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作品。
目录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作者介绍
马茂元(1918-1989),字懋园,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之孙。当代文艺理论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享有崇高威望。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1938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任上海师范学院教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于唐诗、楚辞研究。著有《古诗十九首初探》、《晚照楼论文集》,编有《楚辞选》、《唐诗选》等。是我国的楚辞、唐诗研究专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文摘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序言
新图文轩 正版现货 配送
翻开这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论集》,我立刻被它那种严谨而又充满思辨的氛围所吸引。这本书不同于常见的教科书,它没有试图去覆盖每一个流派或人物,而是聚焦于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和核心命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更像是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记录汇编。作者对于“理”与“气”在宋明理学中的演变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没有将朱熹和陆九渊简单地划分为“心学”与“理学”的对立面,而是详细阐述了他们各自思想体系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和区别,尤其是对“格物致知”在新旧语境下的含义变化,分析得鞭辟入里,令人茅塞顿开。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相对较高的,它要求读者对基础概念有所了解,但对于那些渴望突破表面理解、直击思想深处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必须放慢速度,反复推敲那些逻辑链条,甚至要拿起笔在旁边做笔记。它迫使我进行主动的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宇宙、社会和自我定位时的焦虑与探索,提供了极其深刻的哲学框架。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更精妙的问题,引导读者进入哲学思辨的迷宫,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和最终理清脉络的成就感,是其他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套《宋词鉴赏辞典》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光是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典雅的书卷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编者对这份古典文学的敬畏之心。我尤其欣赏它在词条编排上的独到之处,不同于一般词典的枯燥罗列,它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的含义,更深入地剖析了词牌的格律、背景故事,甚至是词人创作时的心境。比如,对苏轼某首豪放词的解读,作者没有简单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结合了苏轼当时贬谪的处境,将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境界描摹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后仿佛也体会到了词人跨越时空的胸襟。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详尽的注释和通俗易懂的白话翻译,大大降低了欣赏古典诗词的门槛;而对于资深爱好者而言,其中引用的诸多考证和不同流派的观点碰撞,也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切入点。尤其是那些对词牌的演变过程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宋词这种文学体裁如何从民间小调一步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展现才情的殿堂,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在阅读具体作品时,更能体会到作品诞生的不易与珍贵。这套书的印刷质量也相当精良,纸张洁白细腻,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审美情趣的工具书,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读者收藏。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这本《明清小说名篇导读》,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导读”这种形式是有点保留的,总怕它会过多地干预我个人的阅读感受,削弱了发现的乐趣。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叙事方式,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文学史梳理,而是将《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经典作品的故事脉络和人物群像,用一种近乎“说书人”的口吻娓娓道来。读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辈在炉火旁,分享他对这些古典名著的独到见解。它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对时代背景的挖掘,比如它如何将《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士大夫阶层的心态紧密联系起来,让那些看似夸张的描写变得无比真实可信。对于那些因为篇幅宏大或语言隔阂而望而却步的读者,这本书简直是座灯塔,它提炼出每个故事的核心冲突和思想精华,让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作品的“灵魂”。而且,导读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小说艺术手法的讨论,比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金瓶梅》中的运用,或者清代章回体小说的结构美学,这些分析都极其精辟,能让人在重读原著时,看到之前完全忽略的结构精妙之处。这本书无疑提升了我对明清文学的整体认知,让我看到了这些长篇巨著背后隐藏的巨大文化工程。
评分我最近淘到的这本《西方艺术史: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简直是艺术鉴赏领域的一股清流。它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自然,完全没有传统艺术史书籍那种刻板的叙事腔调。作者似乎有一种将复杂的艺术流派和理论,转化为日常生活观察的能力。比如,在描述文艺复兴盛期的透视法时,他不是单纯地引用几何学原理,而是通过对比中世纪绘画中人物的扁平化处理,形象地解释了艺术家们对“真实世界”的探索欲望和知识的解放。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色彩和光影的分析。对于印象派的论述,作者简直是个“色彩魔法师”,他能精准地描述莫奈笔触下光线在水面上碎裂的全过程,那种对瞬间即逝之美的捕捉,让读者即便没有亲临博物馆,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那种绚烂的光影效果。而且,这本书的配图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非常准确,并且图片大多采用大开本全彩印刷,细节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绘画技法至关重要。它巧妙地将艺术家的生平轶事融入到艺术风格的演变中,使得每一幅画作都有了生动的背景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开始学着用更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构图、光线和色彩的和谐统一。它成功地打破了艺术高高在上的壁垒,让艺术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视野。
评分这套《世界文学名家传记丛书》的装帧设计走的是现代简约风,封面多采用黑白或极简色彩搭配作家的标志性肖像,给人一种沉静的力量感。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是想了解那些文学巨匠们在创作之外的真实生活状态,毕竟,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作者复杂人生轨迹的投射。这套传记做得非常出色的一点是,它非常注重环境对创作的影响。例如,在介绍卡夫卡的那一本里,详细描绘了布拉格那个压抑、官僚化的生活氛围,以及他与父亲之间紧张的关系,这些外部和内在的压力是如何共同铸造出那种疏离、荒诞的“卡夫卡式”的写作风格,描写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完后对《变形记》的解读瞬间立体化了。另外,传记的作者们似乎都秉持着一种克制的态度,他们避免了过度的猎奇和八卦,而是将笔墨聚焦于作家的思想发展、创作瓶颈的突破、以及他们与其他文学流派的互动上。阅读这些传记,仿佛是跟着这些作家们经历了一场场漫长而艰辛的创作远征。我从中体会到,伟大的文学不是灵光乍现,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自我怀疑与超越。这套书对于想要进行文学创作或者想深入理解文学史的人来说,是极佳的参考资料,它将冰冷的文学史实,转化成了鲜活、充满挣扎的人性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