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描述
《大越史记全书》,二十九卷,分外纪五卷、本纪十卷、实录五卷、续编三卷、续编追加一卷,黎史續編五卷。由是越南的编年体通史,以文言汉文编撰完成。该书从后黎圣宗洪德年间(1470-1497),由吴士连编纂,收录了自鸿庞氏时代以来的传说及史实,最后于1697年,由黎僖负责增补至 后黎嘉宗德元二 年(1675年)的史事,为全书最后修订本。《大越史记全书》作为域外汉籍的重要内容,与《高丽史》、《大日本史》等一起,作为周边国家正史文献,是越南古代历史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完整的一部史书。
本书以法国巴黎亚洲学会藏罕见全本越南内阁本为底本,参考了景盛八年刊本、国子监本、陈荆和合校本及其他相关版本,特别是续编部分,利用新发现的资料,进一步深入整理。《大越史记全书》作为越南历史记载的名作,与了解中越关系史的参考文献,而且可以作为中国历史与思想文化在域外延伸的重要方面,可以给有关越南史、中越关系史、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域外中国学研究相关学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对出版行业也注入新的内容。在陈荆和本整理的基础上,利用新发现的资料,进一步深入整理,后出转精;资深专家权威发布周边国家汉文正史整理的全新力作。我特别留意了这部《大越史记全书》在材料的取舍和叙事角度上的平衡性。历史著作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史料的筛选和编排方式。这个版本在保持了原书固有的宏大叙事框架的基础上,似乎在某些争议性事件的处理上更为审慎。例如,在描述某几个王朝的更迭时,不同史料的记载往往存在冲突,而校刊者并未武断地取舍某一方的说法,而是通过更精炼的校勘文字,将不同史官的侧重点或记载差异予以体现,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保持一种批判性的眼光。这种“存异”的处理方式,比那种只提供单边叙述的书籍要高明得多。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历史是如何被记录的”,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被完全建构好的历史版本。这种对史学精神的尊重,使得这套书的学术价值远超一般的大众普及读物,绝对是图书馆和资深研究者书架上的必备藏品。
评分这本《大越史记全书》的全新标点校勘版本,简直是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的一场及时雨。首先,光是“全四册”的厚度就让人心生敬畏,这不光是篇幅上的充实,更是对越南历史脉络梳理的深度和广度的体现。我花了些时间翻阅其中的一些篇章,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校勘工作的精细度。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原本的文本常有讹误和脱漏,让人在理解原意时颇费周章。而这个版本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人名地物上做了大量的考证和校对,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叙述变得清晰起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越南李朝、陈朝乃至更早期的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底本。那种咬文嚼字的乐趣,在准确的标点和清晰的注释下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仿佛能直接对话千年前的史官,感受他们记录历史时的严谨与不易。这不仅仅是一套史书的重印,更是一次对历史文本的“抢救性”维护,功德无量。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套“标点校刊本”也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献应有的尊重。纸张的厚度适中,墨迹清晰,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比阅读那些使用劣质纸张的版本要轻得多。我个人尤其看重一套严肃历史著作的“手感”,这套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可信赖的感觉。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学术成果。这种对物理载体的用心,间接反映了出版团队对内容本身的重视程度。当我合上第四册,回顾这几日的阅读历程,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知识的充盈感是难以言喻的。它不仅是一套书,更像是陪伴我进行一次漫长而富有启发的历史考察之旅的伙伴。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经典历史文献得到如此精心的整理和再版。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入手这套书是抱着一种挑战的心态的,毕竟古代史料的阅读门槛通常不低,即便是“标点校刊本”,也难免夹杂着许多晦涩的古代汉语和特定的历史语境。然而,这套书的“校刊”工作显然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需求。它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通过细致的标点符号处理,有效地将复杂的长句进行了结构上的拆解,使得信息的接收更加直观。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在涉及一些复杂的宗族谱系或复杂的官制变动时,往往附带了简明的旁注,这些批注虽然没有长篇大论地解释,但精准地指明了关键信息,避免了读者在查阅其他参考书目上花费的时间。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事,有了一种清晰的脉络感。对于我这样的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无痛阅读”古籍的可能,既能领略到原著的韵味,又不会被过于繁琐的文本结构所困扰,实在是一份难得的阅读佳品。
评分作为一名对东亚古代制度史感兴趣的读者,我对这套书的篇幅和结构感到非常满意。四册的设计,明显是为了服务于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不像某些断篇的史料汇编,读起来总觉得意犹未尽。《大越史记全书》的这种完整性,使得我可以沿着时间线索,清晰地追踪某个特定制度,比如科举制度在越南历史上的萌芽、发展与演变,而不需要频繁地在不同书籍间跳转。标点校勘的优化,尤其在涉及大量的官职名称和法典条文引用时显得尤为重要。以往阅读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辨认哪些是引文,哪些是作者的评论,而新的标点清晰地划分了这些界限,让制度的演变路径一目了然。这种清晰的结构,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对于需要引用或对比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