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漫步太空书系探索印记(册)
定价:29.80元
作者:陈善广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5357546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书将带您回顾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并将着重向您描绘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历史,跟您一起展望未来人类的航天活动。希望能让您学到探索太空的基本知识,为将来进一步了解太空、认识未知的宇宙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容提要
《探索印记》,即漫步太空简史。充分回顾四十多年来太空出舱活动历史演变。
本分册着重介绍航天员舱外活动的历史。挑选典型的出舱活动案例,详细介绍从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开展的出舱活动的发展历史,回望人类漫步太空的脚步,梦想与渴望,并对人类未来将要进行的太空探索的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展望。
目录
章 梦想的发端
一、神话中的探索
古希腊神话
中国古老的传说
链接: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二、诗意的科学探索
屈子的追问
柳宗元的回答
三、理论的萌芽
四、科幻小说中的科学预言
奇妙的《梦想》
不可思议的预言
链接:了不起的万户:个吃螃蟹的人
第二章 探索的历程
一、初的探索
链接: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
二、理论渐趋成熟
链接: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故事
链接:赫尔曼·奥伯特的故事
三、初探太空
链接:世界航天人——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四、探索的延续
初期的空间站
走向成熟的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国际空间站
链接:国际空间站的16批“居民”
链接:人类的老朋友——“哈勃”太空望远镜
第三章 梦想的实现
一、人类次舱外活动
列昂诺夫的历史性一刻
人类舱外活动密码解读
链接:初的预想:让狗作位“航天员”
链接:两种舱外活动方式
二、美国不甘人后的舱外活动
埃德·怀特的舱外活动
链接:航天先驱者——埃德·怀特档案
美国舱外活动密码解读
三、“阿波罗”登月
阿姆斯特朗的登月故事
“阿波罗”登月计划密码解读
链接:“阿波罗”计划登月活动大事记
链接:“阿波罗”之
四、太空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马斯格雷夫和彼得森得:从航天飞机上出舱的航天员
链接: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的区别
麦坎德利斯和斯图尔特:批“人体卫星”
萨维茨卡娅:个进行舱外活动的女航天员
链接:人类位女航天员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
焦立中:个进行舱外活动的华裔航天员
链接:位进入太空的华裔航天员王赣骏
福阿莱和卡列里:次无人留守的太空行走
塞勒斯和福萨姆:次利用机械臂和延伸长杆进行太空行走
修复太阳能电池板:史上险太空行走
佩吉·惠特森:太空行走女王
链接:航空史上十大太空行走
链接:中国学生与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对话记录
第四章 途中的险阻
一、太空行走可能遇到的危险
舱外航天服的故障
预防减压病
空间碎片的袭击
链接:清理太空垃圾的对策
迷路的危险
二、太空行走事故
“上升”-2飞船太空行走事故
“双子星座”号飞船太空行走事故
“阿波罗”号飞船太空行走事故
“礼炮”号空间站太空行走事故
“和平”号空间站太空行走事故
链接:“挑战者”号失事
链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
链接:太空探索危险时刻
第五章 未来的探索
一、未来的探索活动
重返月球
探索火星
链接:中国将发射火星探测器
二、未来的航天设备
未来的探测工具
链接:美国的空天飞机计划
链接:俄罗斯的空天飞机计划
链接:NASA计划研制核动力宇宙飞船
未来的航天服
太空港
链接:未来的生命保障系统
链接:太空旅馆
中国式的行走
附录 世界出舱活动日志(1965-2008年)
作者介绍
陈善广,工学博士。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兼任《航天员》和《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主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深邃的星空图案,点缀着几颗闪烁的星辰,仿佛在诉说着遥远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文字风格,不像现在很多科普读物那样追求哗众取宠的表述,而是娓娓道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分享他的见闻。作者在描述宇宙的起源时,并没有简单地抛出几个科学名词,而是用一种极富画面感和想象力的语言,将那些宏大而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仿佛置身于混沌初开的洪荒之中,感受着物质的诞生、星系的形成。他对黑洞的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仅仅停留在“什么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黑洞的形成机制、其对周围时空的影响,甚至还涉及到了霍金辐射的理论,虽然有些部分对我来说有些晦涩,但作者循序渐进的引导,配合恰到好处的比喻,让我得以窥探到一丝宇宙最深处的奥秘。整本书在内容上,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严谨”和“厚实”,每一处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每一个论断都力求有理有据,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扎实的科学功底。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展现出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诗意与美感。我一直以为科普读物就应该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描述星云的色彩时,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仿佛你能看到那些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巨大“调色盘”在宇宙中缓缓展开。他对行星运动的描绘,也带着一种优雅的韵律,仿佛你能感受到恒星引力牵引下的舞蹈。即使是讲解相对论这样高深的物理学理论,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活化的比喻,比如时间膨胀的例子,让我这个物理小白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精髓。而且,这本书在行文上,并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教科书式写法,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思考和感悟。偶尔会流露出一些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更像是一位智者与你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作者的措辞,感受文字所带来的冲击和启迪,那种智识上的愉悦感,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沉浸感”。它不像一般的书籍,只是文字的堆砌,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和引人入胜的叙述,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宇宙的浩瀚时,那种发自内心的震撼;也能体会到他在讲述宇宙规律时的那种严谨和审慎。书中的很多段落,我都忍不住会反复阅读,因为它们所描绘的场景太过壮丽,太过迷人。比如,作者对星系碰撞的描绘,那种史诗般的宏大场面,仿佛就在我眼前上演。他对行星大气层中气候变化的解释,也让我对遥远星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而且,这本书并没有让我感到孤单,反而让我觉得,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并不是渺小的,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存在。我仿佛听到了宇宙的低语,感受到了星辰的呼吸,这种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感觉,是我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我非常惊喜。我原以为它会集中讲述某一方面的太空知识,但它却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从宇宙的起源、星系的演化、行星的形成,一直讲到星际旅行的可能性,再到宇宙的未来命运。每一个话题都得到了相当详尽的阐述,而且在讲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介绍引力波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引力波是什么,还详细讲述了人类是如何探测到引力波的,以及引力波对我们认识宇宙的意义。这种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意义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天文学史上的许多重要里程碑,以及那些改变了我们对宇宙认知的伟大发现。通过这些历史的视角,我不仅了解了科学的进步,也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光芒。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足以让我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地翻阅和思考。
评分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更侧重于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它不像某些速成读物,把所有信息都塞给你,让你应接不暇,而是巧妙地设置悬念,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比如,在讨论宇宙生命的可能性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有”或“无”的答案,而是从行星的形成条件、有机物的构成、甚至地外文明的探测方法等多个维度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他详述了地球生命演化的艰难历程,以及在宇宙中找到其他生命存在适宜环境的可能性,让我们认识到生命出现的偶然与伟大。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太空探索事件,以及参与其中的科学家们的故事,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冰冷的科学知识变得有温度,让我对那些为了人类的太空梦想而奋斗的先行者们充满了敬意。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一些尚未解开的宇宙谜团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谦逊和开放的态度,他承认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同时也鼓励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这种精神上的鼓舞,远比直接告诉你答案来得更加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