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自然到使然-心理成熟背后的脑机制-第3版
定价:68.00元
作者: 马克·约翰逊,米歇尔·德·哈恩,徐芬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303205486
字数:
页码:308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自然到使然:心理成熟背后的脑机制(第3版)》是发展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经典作品,2010年出版第3版修订。第3版对经典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与更新,是迅速兴起的发展认知神经学科的导论。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系统运用发展心理学、神经发育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介绍心理发展背后的脑机制问题。作者以发展心理学中“自然与使然”这个基本问题贯穿始终,根据新的研究成果,从成熟、技能学习及交互式特异化这三种观点诠释脑发育及功能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该版本的具体修订内容有:新增两章内容,对新方法论及认知发展基因法的应用,提供了加深入的内容;每章结尾新增专栏“关键讨论”;对儿童中期、青少年期给出了多的关注,对上一版侧重儿童早期的讨论作出了补充。
目录
章 发展的生物学
有关发展的观点
对发展的分析
为什么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发展
为什么从发展的角度研究认知神经科学
发展变化的原因
人类功能性脑发育的三种观点
展 望
第2章 研究方法与群组研究
行为与认知任务
评价脑功能发育的方法
对发育中大脑结构的观察
动物研究与遗传学
发展性障碍
大脑发育异常
感觉与环境影响
第3章 从基因到大脑
基因的历史
基因功能法则
遗传学和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FOXP2基因
第4章 脑的发育
灵长类动物脑解剖结构概述
出生前脑的发育
出生后脑的发育
皮质区域的发育:原始脑图还是原始皮质
皮质的可塑性
人类皮质发育的差异性
出生后的脑发育:青少年期
出生后的脑发育:海马和皮质下结构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
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形成的
概要与结论
第5章 视觉、定向和注意
视觉的发展
视觉定向的发展
视觉注意
概要与结论
第6章 对于物理世界的理解与行为:客体与数字
背侧和腹侧视觉通路
隐藏的客体
神经振荡和客体加工
数字
概要与结论
第7章 社会环境中的知觉和行为
社会脑
面孑乙识另4
小鸡的印刻
大脑发育和面孔识别
对眼睛的知觉与反应
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预测
异常的社会脑
概要与结论
第8章 学习与长时记忆
外显记忆的发展
内隐记忆
概要与结论
第9章 语言
皮质中存在语言获得的关键区域吗
婴儿言语加工的神经基础
经验对大脑语言加工的影响
阅读障碍
正常和异常语言获得的神经机制
概要与结论
0章 前额皮质、工作记忆和决策制定
前额叶皮质、客体性和工作记忆
前额皮质、社会决策制定和青少年
前额皮质、技能学习和交互式特异化
概要与结论
1章 脑的单侧化
概要与结论
2章 交互式特异化
人类功能性脑发育的三个观点
交互式特异化
有选择的修剪
区域化和自然产生的模块化
神经网络的出现
概要与结论
3章 一个整合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取向
基因与认知发展
发展中脑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神经建构主义
对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批评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应用
总结评论
术语缩写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从自然到使然:心理成熟背后的脑机制(第3版)》:
区域化的一个例子是在第5章中讨论过的眼优势柱的出现。眼优势柱专门接受一只眼的输入,大部分出现在第4层细胞(初级视觉皮质),接受来自双眼的传入神经。区域化过程使我们期待:传人神经有选择的剪除将导致网络的各个部分越来越封闭,与其他部分更为分离。赫尔德及其同事(Held,1993)利用曾在前面描述过的实验检验了这个观点。他们证明,在4个月前的婴儿身上可以观察到双眼间的整合形式,但在更大的婴儿上看不到这种形式。大一点的婴儿没有表现出这种整合形式的原因是:到了这个年龄,初级视皮质中第4层的神经元只接受来自某只眼的输入。
眼优势柱形成的例子也证明:某一加工水平上的区域化(或分离)进程,会促进另一加工水平的重新组合,使其更具适应性,或者更为。这样,当区域化导致系统之间失去某种整合水平时(例如,眼优势柱情景中的双眼总和),可能伴随着获得一种新的整合水平(例如,上述例子中的双眼视觉)。
……
序言
我是一位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在阅读《从自然到使然-心理成熟背后的脑机制-第3版》之前,我对于“心理成熟”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感性的层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将抽象的心理发展过程,与具体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起来。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流畅地穿梭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之间,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书中关于“社交大脑”的论述,让我对人际关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解到我们的社交互动,是多么依赖于大脑中复杂的网络和精密的信号传递,这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充满了敬畏。作者的叙述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来阐释科学原理,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而绝非枯燥的知识灌输。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本书不仅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兴趣。
评分这本《从自然到使然-心理成熟背后的脑机制-第3版》简直就像一本“人生说明书”的升级版,只不过更加科学、更加深刻。作者通过对大脑机制的深入探索,为我们揭示了心理成熟的底层逻辑。我一直对“情商”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它有些虚无缥缈。这本书则用扎实的科学证据,解释了情商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同理心等,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的。读到关于“杏仁核”在情绪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前扣带皮层”在冲突监测和情绪管理中的功能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情绪波动的“幕后黑手”,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有些人则容易被情绪所左右。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分析,而是提出了很多可以应用于实践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冥想、正念练习来优化大脑功能,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成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更提供了“怎么办”。它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洞察,也为我提供了踏上更成熟之路的指引。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类对心理学和脑科学都有兴趣,但又常常被专业术语劝退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以往读同类书籍,常常是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泛泛而谈,《从自然到使然-心理成熟背后的脑机制-第3版》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在探讨心理成熟的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大脑的复杂性,但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神经通路、大脑区域的功能、神经递质的作用等等,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联系起来。比如,当我读到关于“前额叶皮层”在决策、冲动控制和目标设定中的关键作用时,我 immediately 想到了自己在面对诱惑时的挣扎,以及成年后逐渐学会的延迟满足,这背后的大脑变化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作者的写作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的关怀,文字间充满了对生命奥秘的敬畏和对人类潜能的赞美。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经历心理成熟,而是能够更加主动地去理解和引导自己的成长,这是一种赋权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从自然到使然-心理成熟背后的脑机制-第3版》这本书,我抱着一种“看看就好”的心态。毕竟,“脑机制”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高深莫测。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原本晦涩的神经科学原理,化作了我们生活中可以切身体会的现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可塑性”的论述印象深刻。了解到我们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我们的经历和学习不断重塑,这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无论是在职业发展上遇到的瓶颈,还是在人际关系中的困惑,这本书都让我看到了改变和成长的可能性。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但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科学的权威性,又避免了枯燥的堆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不同年龄段心理特征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仿佛在为我揭示一个隐藏在时间轴上的秘密花园。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为什么我们会成熟”,更是关于“我们如何能更好地成长”。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也更加期待自己的未来。
评分一本让人惊喜的书!翻开《从自然到使然-心理成熟背后的脑机制-第3版》的第一页,就被作者那严谨又不失生动的笔触所吸引。我一直对人类心智的奥秘充满好奇,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内心那种微妙的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本书似乎为我推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枯燥的神经科学名词,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对人类心理发展的深入剖析之中。从童年时期的懵懂无知,到青少年期的叛逆与探索,再到成年后的责任与担当,每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都被赋予了清晰的神经生物学解释。读到关于“镜像神经元”的部分,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之所以能感同身受,与他人建立连接,背后有着如此精妙的神经机制。这种将抽象心理概念具象化的阐述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到,心理成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扎根于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之中。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便是一些前沿的科研发现,也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科学的魅力。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不断启发着我的思考,也让我对自身和他人的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