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定价:29.80元
作者:高铭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307075429
字数: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作者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诸多神秘机构,得以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终产生了——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有关人体、心理学、哲学、生物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及预言的震撼探讨!
部分内容已发帖《精神病人的世界》,4个月内天涯点击率突破300万!
内容已引起剑桥物理研究院等机构的关注和重视!
内容提要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是本具有人文情怀的访谈录形式的文学作品。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亦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是一本很神奇的书。从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中你或许能得到对自己世界观的一种启迪和思考,有句话叫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在跟随作者的笔触阅人无数之后,你会发现,天才和疯子或许真的只有一线之隔。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目录
作者介绍
高铭,男,汉族。生干20世纪70年代的北京。目前任职于某公司项目总监。自认为死心眼一根筋,对于探索未知事物总是有无尽渴望。从学龄前就已经有了至今仍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为什么”成年后曾一度沉迷于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和天体物理等学科。21世纪以来又开始对精神病患、心理障碍者以及边缘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好奇。2004—2008年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非常态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并终整理出了这本书的内容。
文摘
3.四维虫子
他:“你好。”
我:“你好。”
他有着同龄人少有的镇定,还多少带点漫不经心的神态。但是眼睛里透露出的信息却是一种渴望,对交流的渴望。
如果把我接触的患者统计出一个带给我痛苦程度排名的话,那么这位可以跻身前五名。而他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
多达7次的失败接触后,我不得不花了大约两周的时间四处奔波忙于去图书馆,拜会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还听那些我会睡着的物理讲座,并且抽空看了量子物理的基础书籍。我必须这么做,否则我没办法和他交流因为听不懂。
在经过痛苦恶补和硬着头皮的阅读后,我再次坐到了他面前。
由于他未成年,所以每次和他见面都有他的父亲或母亲在他身后不远的地方坐着,同时承诺:不做任何影响我们交谈的事情包括发出声音。
我身后则坐着一位我搬来的外援:一位年轻的量子物理学教授。
在少年的注视下,我按下了录音笔的开关。
他:“你怎么没带陈教授来?”
我:“陈教授去医院检查身体了,所以不能来。”
陈教授是一位物理学家我曾经搬来的救兵,但是效果并不如我想的好。
他:“哦,我说的那些书你看了没?”
我:“我时间上没有你充裕,看的不多,但是还是认真看了一些。”
他:“哦那么,你是不是能理解我说的四维生物了?”
我努力在大脑里搜索着:“嗯……不完全理解,第四维是指时间对吧?”
他:“对。”看得出他兴致高了点。
我:“我们是生活在物理长、宽、高里面的三维生物,同时也经历着时间轴在……”
他不耐烦地打断我:“物理三维是长宽高?物理三维是长度、温度、数量!不是长宽高!长度里面包括长宽高!!!”(物理中的四维是指长度、数量、温度、时间。前三维由牛顿总结,长度包括:长、宽、高、容积等;数量包括:质量、个数、次数等;温度包括:热量、电能、电阻率等。时间是由爱因斯坦在牛顿的基础上补充的,包括:比热容、速度、功率等。)
他说的没错.我努力让自己的记忆和情绪恢复常态,没想到自己居然会有点紧张。
他:“要不你再回去看看书吧?”他丝毫不客气地打算轰我走。
我:“其实你知道的,我并没有那么好的记忆力,而且我才接触这些,但是我的确看了。我承认我听某些课的时候睡着了,但是我还是尽量地听了很多,还有笔记。”说着我掏出自己这段时间做的有关物理笔记放在他面前。
这时候坦诚是有效的办法。他情绪缓和了很多。
他:“好吧,我知道你很想了解我说的,所以我不想难为你,尽可能用你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你。”
我:“谢谢。”
他:“其实我们都是四维生物,除了空间外,在时间轴上我们也存在,只是必须遵从时间流的规律……这个你听得懂吧?”
我:“听得懂……”
我身后的量子物理教授小声提醒我:“就是因果关系。”
他:“对,就是因果关系。先要去按下开关,录音才会开始,如果没人按,录音不会开始。所以说,我们并不是的四维生物,我们只能顺着时间流推进.不能逆反。而它不是。”
我:“它。是指你说过的‘四维生物’吗?”
他:“嗯,它是真正存在于四维中的生物,四维对它来说,就像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一样。也就是说,它身体的一部分不是三维结构性的,是非物质的。”
我:“这个我不明白。”
他笑了:“你想象一下。如果把时间划分成段的话,那么在每个时间段人类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而不是。能理解吗?”
我目瞪口呆。
量子物理教授:“你说的是生物界假设的生物吧?”
他:“嗯……应该不是,生物是可以无视任何环境条件生存,了环境界限生存,但是四维生物的界限比那个大,可以不考虑因果。”
量子物理教授:“具有量子力学特性的?”(参见《薛定谔的猫——玄奥的量子世界》,布里吉特·罗特莱因(德)著;《上帝投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曹天元著;《物理之演进》,爱因斯坦,英菲尔德合著。)
他:“是这样。”
我:“这都是什么意思?我没听明白。”这部分的几堂入门课我都是一开始就睡了。
量子物理教授:“说清这个问题太难了,很不负责地这么简单说吧:就是两个互不相关联的粒子单元,也许远隔万里却能相互作用……我估计你还是没听懂。”(参见《实验性量子电运》,鲍梅斯特等著,1997年12月11日《自然》杂志)
我隐约记得跟某位量子物理学家谈的时候对方提到过.但是此时脑子却无比的混乱。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这次谈话可能会失败。
少年接过话头:“简单的说法就是:你在这里,不需要任何设备和辅助,操纵家里的一支画笔在画画,完全按照你的意愿画。或者像在电脑上传文件一样,把一个三维物体发给远方的别人。”
我:“那是怎么做到的呢?”
量子物理教授:“不知道,这就是量子力学的特性.也是全球量子物理工作室都在研究的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后面的话是对少年说的。
他:“四维生物告诉我的,还有看书看到的。”
我:“你说的那个四维生物,在哪儿?”
他:“我前面说过了,它的部分组成是非物质性的,只能感觉到。”.
我:“你是说,它找到你,跟你说了这些并且告诉你看什么书?”
他:“书是我自己找来看的.因为我不能理解它给我的感觉,所以我就找那些书看。”
他说的那些书目我见到了,有些甚至是英文学术杂志。一个高中生,整天抱着专业词典一点一点去读,就为了读懂那些专业杂志刊登的专业论文。
我:“可是你怎么能证实你的感觉是正确的,或者说你怎么能证明有谁给你感觉了呢?”
他冷冷地看着我:“不用很远,只倒退一百多年,你对一个当时的物理学家说你拿着一个没有巴掌大、没一本书厚的东西就可以跟远方的人通话.而这要靠围着地球转的卫星和你手机里那个跟指甲盖一样大小的卡片;你可以坐在一个小屏幕前跟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交谈.而且还不需要任何连接线;你看地球另一边的球赛只需要按下电视遥控器。他会怎么想?他会认为你是疯子!因为那超出当时任何学科的范畴了,列在不可理喻的行列,对吗?”
我:“但你说的是感觉。”
他:“那只是个词,发现量子之前没人知道量子该叫什么,大多叫做能量什么的。你的思维,还是惯有的物质世界,那是三维的!我要告诉你的是‘四维’,非得用三维框架来描述,我觉得我们没办法沟通。”他再次表示我该滚蛋了。
量子物理教授:“你能告诉我那个四维生物还告诉你什么了吗?”
“是四维生物。”他不耐烦地纠正。
量子物理教授:“对,它还给你什么感觉了?”
他:“它对我的看法。”
我:“是怎么样的呢?”
他严肃地转向我:“应该是我们,是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对它来说不是现在的样子,因为它的眼界跨域了时间,所以我们在它看来,都是蠕动的虫子一样的东西。”
我忍不住回头和量子物理教授对看了一眼。
他:“你可以想象得出来,跨越时间地看,我们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条虫子。从某一个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
我和量子物理教授都愣愣地听着他说。
他:“四维生物可以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后因果。其实这个我很早就理解了: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他一字一句地说完后,任凭我们怎么问也不再回答了。
那次谈话基本上还是以失败告终。
不久后少年接受了一次特地为他安排的量子物理考试,结果很糟。不知道为什么,我听了有些失望。如果,他真的是个天才,那么他也只能是一百年后,甚至更遥远未来的天才,而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我是说时间段落?也许吧。
我至今依旧很想知道,那个所谓的“四维生物”会是什么样子的。它恐怖吗?我可能永远没办法知道了,即便那是真的。
写到这里的时候,莫名地想起歌德说过的一句话: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
……
序言
老实说,我带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来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本以为会看到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谈怪论”,然后以一种优越感来审视这些“异类”。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记录,而是通过精妙的引导,让被访谈者们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的内在世界。我被他们的逻辑所折服,被他们的想象力所震撼。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认为的“现实”究竟有多真实?是不是我们太过于依赖感官经验,而忽略了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但却可能真实存在的维度?书中的某些片段,让我感到一股寒意,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对自身认知局限的悚然。那些关于时间、空间、生命起源、宇宙法则的论述,虽然听起来荒诞不经,但仔细品味,却又有着某种奇特的合理性。我仿佛窥见了另一个宇宙的入口,里面的一切都颠覆了我的常识,但又充满了别样的魅力。这本书迫使我走出自己固有的思维舒适区,去拥抱那些可能存在的、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访谈录,不如说是一次哲学思辨的盛宴。我曾以为精神病患者的内心是混乱不堪、缺乏逻辑的,但读完这本书,我彻底改变了这个看法。书中的许多被访谈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异常清晰,逻辑链条严密,甚至能构建出自己一套完整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他们对生命、死亡、时间、空间、意识等宏大命题的探讨,常常让我陷入沉思。有时,我会觉得他们的观点比我们这些“正常人”更加深刻,更加触及本质。他们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即使是在描述最“离奇”的经历时,也显得那样自然而然,仿佛那才是世界的真实模样。这本书挑战了我对“现实”的定义,也让我开始质疑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我开始思考,那些被边缘化的、被视为“疯子”的人,是不是拥有一种我们普通人所不具备的、更纯粹的感知能力?他们的“疯狂”,或许正是对这个看似“正常”的世界的一种反叛,一种对被压抑的真实世界的呐喊。
评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精神疾病”和“正常人”的认知边界。我曾经以为,“疯子”是逻辑混乱、行为失常的代名词,但书中的许多受访者,他们的思维却异常清晰,甚至能构建出严谨自洽的哲学体系。他们对宇宙、时间、生命的理解,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谓的“现实”究竟有多么真实?书中的许多论述,虽然听起来匪夷所思,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合理性,仿佛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新维度。我被他们的想象力所折服,被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所震撼。他们用一种独特的语言,描绘着我们无法触及的精神图景,让我看到了理性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正常”世界,可能只是一个狭隘的视角,而那些被我们视为“疯子”的人,或许拥有一种更广阔、更自由的视野,他们只是用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方式,体验和表达着生命。
评分不得不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理性的人,习惯用逻辑和经验来解释一切,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逻辑之外的可能性,看到了理性之外的广阔天地。书中的那些“非同寻常”的灵魂,他们用一种近乎神谕的语言,讲述着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他们关于意识的流转,关于宇宙的深邃,关于生命的意义,都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我曾试图去理解他们的“病”,但很快就发现,与其说是“病”,不如说是一种超越了凡俗的感知和表达。他们的世界观如此独特且自洽,以至于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追求的“正常”是否真的就是最好的状态?我们是否因为过于遵守规则,而错过了许多更精彩的可能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他人的故事,更是关于我们自身的拷问,关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
评分这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阅读之前,我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精神病患者的访谈录,可能充斥着一些猎奇或者悲伤的故事。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犀利的提问和被访谈者们天马行空的回答深深吸引。我曾经尝试着去理解那些“不正常”的思维模式,试图在逻辑的框架内寻找他们的“病灶”,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定的“正常”可能只是一个狭隘的社会约定俗成,而那些被我们定义为“疯子”的人,或许拥有一种我们无法触及的,更广阔的、更自由的视野。他们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哲学,他们的世界观构建得如此自洽且逻辑严谨,以至于我开始怀疑,到底是谁疯了?是我们这些被现实束缚、在条条框框中小心翼翼生活的人,还是他们那些敢于挣脱一切枷锁,自由翱翔于精神宇宙的灵魂?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潜藏的对未知的好奇和对规则的质疑,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天才”与“疯子”之间那条模糊而又迷人的界限。它不是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引发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