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谁在控制我
定价:26.00元
作者:吴琝萱
出版社: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1561988
字数:
页码: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你认为人生都是由自我把控的吗?
你错了!我们时刻都在被一双看不到的手掌控着,这双手叫做——控制!
那么,到底是谁在控制着你呢?
打开吴琝萱编写的这本《谁在控制我》,它将为你揭秘来自身边的“控制力”,帮你远离被控阴霾。
内容提要
父母、夫妻、朋好友甚至是你不认识的人都会迫使你做一些事情,这就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控制。那么,我们该怎么逃离这些控制呢?不妨看看这本《谁在控制我》,或许,它能给你带来很重要的帮助,让你避免控制欲带来的烦恼。
《谁在控制我》由吴琝萱编写。
目录
前言
章 控制会带来什么?
1.“随便”,是真的随便吗?
2.你要多大的控制权?
3.你真的不够安全吗?
4.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5.“控制”的结果是“失控”
6.别被贴上自私的标签
7.“赢”字里面没友情
第二章 控制权战争之子战
1.恶性循环的单家庭
2.孩子脱离你的控制是必然的
3.注意别给孩子“伪授权”
4.我的孩子不听话
5.适度捍卫你的控制权
6.家庭两代互补定理
7.不否定,但学会制止孩子
8.后进孩子变身记
第三章 控制权战争之夫妻战
1.金钱,控制权的基石
2.改变的双重含义
3.婚姻中不能承受之重
4.弱势偏偏有
5.看透他的外强中干
6.翻旧账的无奈
7.分内事的双重含义
8.什么伤人
9.适得其反的原谅
第四章 控制叔战争之家庭战
1.千古冤家说婆媳
2.不止是年夜饭的问题
3.要常回家看看
4.语言是盔甲,也是武器
5.不肯跟上时代的老人
6.老人也是靠哄的
7.老小隔代
8.再婚家庭的锋芒
9.领头羊是怎样炼成的
10.背后的冷言冷语
第五章 那些隐藏在你身边的控制者
1.有些是关心,更多是控制
2.高处不胜寒,别急着登高
3.有些事,与面子无关
4.目标也是一种控制
5.有些事没什么好争的
6.三秒钟搞定你的消极情绪
7.请把自己的定位放低一些
第六章 请不要控制我
1.对情感敲说“不”
2.高度就是权力
3.我的地盘我做主
4.奇妙的肢体语言
5.打蛇打七寸
6.退一步海阔天空
7.直接的方式
8.阳奉阴违
作者介绍
吴琝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后曾担任过多家证券公司经济学研究员、顾问工作。后离职自主创业,成立了自己的经济咨询公司。
虽然工作压力巨大,但崇尚随性、精致生活的她喜欢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让自己过得轻松休闲。写东西是自幼养成的习惯,至今不改。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化作文字,已经成为她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吴女士本人也涉足出版业,挖掘了大批的年轻作者。其著作有《这个王子会赚钱》《375种态度改变女人一生》《女孩不哭》等多部畅销书。
文摘
1.“随便”,是真的随便吗?
【真实案例】
吴超职场白领
吴超,26岁。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了北京一家知名金融公司。由于工作积极、勤奋,再加上机会赶得好,工作不到两年,就被提拔为企划部的组长。
眼看着吴超都快“奔三”了,却迟迟不见他带女朋友回家,这可急坏了吴超的父母,尤其是吴超的母,总是催着吴超去相。
为这个事,吴超也很苦恼,其实他有自己的打算。吴超很清楚金融行业的竞争有多激烈,作为一名普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现在的位置,几乎已经是自己所能达到的极限了。要想升迁,只有继续深造。所以他想攒够了钱,去国外攻读金融学硕士学位。
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在如今这个现实的社会,重要的还是提高自己。只要功成名就,自然会遇上青睐自己的异性。《蜗居》中的小贝之所以输给了宋思明,就是因为他们的事业不在一个高度上,宋思明是“成功人士”,而小贝不是。
成功男士大多是“先立业后成家”,譬如,美国亿万富豪比尔·盖茨39岁与琳达·法兰奇步入婚姻的殿堂,陈景润教授47岁才找到了他的真爱由昆女士……
可吴超的母不懂这些。她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打酱油了…
这天,吴超母又一次打电话逼吴超去相,心烦意乱的吴超对母说了句“随便”。
“随便”,真的能随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随便”的人,并不是真的无所谓。像吴超,他的“随便”其实是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因为母没有被自己控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与此同时,吴超也想用这句“随便”来反抗母的控制,但是这种反抗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甚至给人一种“破罐子破摔,任人鱼肉”的感觉。
有时候,“随便”又是把控制权交给别人。例如:同学聚会,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去哪里旅游,A说去丽江,B说去九寨沟。两人争执不下,谁都不让步。这时,让你这位老大哥站出来“主持公道”,拿个主意。你却说“随便”。大家对你当然失望了。可能你不想得罪人,希望在这场争执中用“随便”来明哲保身,将控制权推给别人。可这种轻易说“随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样将你陷入了“不义”。纽约马里斯特舆情调研所曾针对“令人讨厌的词汇”做过一份调查统计,结果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随便”(Whatever)。在他们看来,“随便”虽然是一个中性词汇,但却透出一种漠然,给人以不愿与人合作、工作不求上进、没有主见等的感觉。
【我的建议】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随便”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常用词汇,怎样合理地分辨它、运用它,才能避免误会,让我们的沟通更加融洽呢?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刮风走小巷,下雨走大街
不说“随便”,可以换个词。例如案例中的吴超,针对母的“逼婚”,他不该说“随便”,而应该说“且慢”或者“等一下”。这类词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然后真诚地告诉母:谢谢您为我做的一切。不过,且慢一点,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先立业后成家……
用“且慢”代替“随便”不但能够重新夺回控制权,让“我的爱情我做主”,同时又避免了对情的伤害。因为谁都知道“随便”其实是敷衍和应付,如果长期对关心自己的人这么“随便”地对待,到后对方不心灰意冷才怪。
2.鼓要打到点上,笛要吹到眼上
鼓要打到点上,才能舞出欢快的节奏;笛子要吹在眼上,才能奏出动听的曲子。“随便”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例如:刚走上工作岗位,同事请你吃饭,问去哪里吃饭,由于都是新员工,大家不是特熟悉,所以不能张口就说去哪家豪华酒楼,万一对方手头拮据,或是认为不值,那不是自讨没趣。同理,你也不能直截了当地选择档次很低的餐厅,容易让对方误会你瞧不起他,认为他连顿像样的饭都请不起。所以你好说“随便”。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怎样应付生活中他人恶意的“随便”呢?这就需要我们先了解有哪些恶意的“随便”了。我将几类“不怀好意”的“随便”总结如下:
A.淡漠自私型
这种类型的人的特点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对人对事缺少基本的热情和关注,只要不触犯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就是外星人侵占地球了,也听之任之。
B.胆小怕事型
这种类型的人的典型特点是“走路看脚印——小心过度了”。他们怕事情落到自己头上,怕惹麻烦。上街钱包被抢了,他随便;论文被校长盗用了,他随便。缺乏与不平事情抗争的胆量。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后憋屈的是自己。
C.两面派型
俗称表里不一型,没有自己坚定的立场,今天你给点好处,我跟你“随便”。明天他给点更大的好处,就跟他“随便”。这种类型的人说一套做一套,善于察言观色,随时准备把握时机,随时准备“随便”。
D.阴险毒辣型
这种类型极具隐藏性、欺性。他们就像一条毒蛇,躲在“随便”的幕后,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咬你一口。这种类型的人,是那种明知道“随便”行不通,还鼓动随便去做的人。当你撞得头破血流时,他在一边拍手称快。
当你挣扎着向他伸出手寻求帮助时,他会严肃地对你说“对不起,我已经‘不随便’好多年了”。
……
序言
拿到《谁在控制我》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满理论术语、略显枯燥的心理学著作,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吴琝萱的文笔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她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书中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就是我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这本书并没有一味地宣扬“反抗”或“摆脱”,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为智慧的解决方案:理解、接纳,并最终找到平衡。它教会我在承认外部影响力的同时,也挖掘和强化内在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自我赋权”的强调,这是一种积极而充满希望的态度,它告诉我,即使身处被“控制”的境地,我们依然拥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并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逐步重塑自己的命运。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谁在控制我》着实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这个充满张力的标题吸引住了,脑海中瞬间涌现出各种关于“控制”的猜想。是心理上的操控?是社会规则的束缚?还是某种更深层、更隐秘的力量在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页,寻找答案。作者吴琝萱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这让我对她的视角和解读方式充满了期待。有时候,陌生的名字反而能带来更纯粹的阅读体验,没有预设的框架和偏见,更容易接受作者带来的新思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理解周围的世界。生活中有太多时刻,我们会感到身不由己,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推着走,这本书是否能够揭示这些“看不见的手”的面纱,让我获得一种拨开迷雾的顿悟感,是我最期待的。从书的装帧设计来看,也透着一股沉静而引人深思的质感,这更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评分《谁在控制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揭秘”之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度对话。作者吴琝萱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同理心的方式,探讨了那些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着“控制者”角色的各种力量。从我们成长环境中形成的观念,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再到人际关系中的互动模式,这些看似平常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都可能成为影响我们决策和行为的隐形绳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习惯”的解读,它不是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分析了习惯的形成机制,以及我们如何可能在这种“自动驾驶”模式下,逐渐失去自主的意识。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控制”,并非总是带有恶意,很多时候,它是无意识的、甚至是善意的,但结果却可能让我们偏离真实的自我。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新视角,让我更加关注那些“看不见”的互动和影响,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做出更具意识的选择。
评分《谁在控制我》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独特、最发人深省的一本。它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答案”,反而抛出了更多的问题,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作者吴琝萱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她似乎懂得如何触及读者内心最深处的困惑,并用一种温和却坚定的力量,引导你去探索。书中对于“他者期待”和“社会压力”的剖析,让我反复咀嚼,因为这些因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普遍了。我开始反思,自己有多少决定,是为了迎合别人,或者仅仅是为了避免冲突?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一些不自觉的模仿和妥协。然而,它并非是一本让人感到沮丧的书,相反,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框架,帮助我认识到,理解这些“控制”的根源,是实现真正自由的第一步。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控制”权,或许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中,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唤醒。
评分读完《谁在控制我》,我脑海中充斥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和反思。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层层剥茧,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控制”的本质。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那些我曾经以为是“我”的真实想法和选择,在作者的引导下,似乎蒙上了一层别样的色彩。我开始质疑,究竟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冲动,又有多少是被外在因素悄然植入的脚本?书中的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都相当精彩,它们相互印证,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控制”网络。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潜意识影响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理性决策,背后可能隐藏着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驱动力。这种对自身内在机制的深入挖掘,既令人不安,又充满了启迪。它不是一本让你感到轻松愉快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你陷入沉思、受益匪浅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