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上市銀行內部控製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機製研究
定價:20.00元
作者:瞿旭
齣版社:西南財經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5040865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1.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初方法
1.3研究框架和創新之處
1.3.1 研究框架
1.3.2 創新之處
2.文獻迴顧
2.1 相關概念的界定
2.1.1 內部控製的概念
2.1.2 實質性漏洞的概念
2.1.3 信息披露的概念
2.1.4 內部控製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的概念
2.2 國外州關研究綜述
2.2.1 國外相關法規刈內部控製的有關要求
2.2.2 實質什漏洞的含義及類型
2.2.3 實質性漏洞披露的影響因素
2.2.4 存在實質忭漏洞的公司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2.2.5 上市銀行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的相關研究
2.3 相關研究綜述
2.3.1 閑內相關法規對內部控製信息披露的要求
2.3.2 內部控製信息披露現狀的研究
2.3.3 內部控製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研究
2.3.4 實質僕漏洞披露現狀的研究
2.3.5 信息披露的監管研究
2.3.6 上市銀行信息披露的特質研究
3.相關理論基礎分析
4.上市銀行業務分析及行業特徵
5.上市銀行治理現狀及特點
6.上市銀行內部控製實質性漏洞披露現狀分析——基於民生銀行的案例分析
7.上市銀行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機製構成要素
8.上市銀行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機製的運行分析
9.上市銀行內部控製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機製的經濟作用分析
10.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附錄
參考文獻
緻謝
作者介紹
瞿旭,西南財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審計學博士,加拿大濛特利爾大學HEC商學院亞太區財務學客座教席,並曾赴德國柏林政治經濟學院、加拿大濛特利爾大學交流訪問,兼任多傢證券公司、上市銀行專傢,先後主持參與多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教育部課題,並參與多項*課題;在《管理世界》、《經濟學動態》、《會計研究》、《投資研究》等期刊上發錶過多篇文章。
文摘
序言
一本真正能打動人的書,不應僅僅是數據的堆砌和理論的梳理,更應是對現實世界深層問題的洞察與拷問。我懷著一份對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期盼,翻開瞭這本書。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作者直指要害的勇氣,將目光聚焦於“內部控製實質性漏洞”這一敏感而關鍵的領域,並且是“中國上市銀行”這個具有代錶性的主體。這讓我對書中可能揭示的銀行運營中的風險點,以及信息披露是否能夠如實反映這些風險,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期待書中能夠跳齣泛泛而談的層麵,深入到具體的案例分析,去剖析那些隱藏在財報數字背後、可能被粉飾或忽略的控製缺陷。比如,在信貸審批流程中,是否存在人為乾預的痕跡?在閤規審查環節,是否有“走過場”的現象?在高管薪酬激勵機製下,是否會誘導過度冒險行為?又比如,對於新型金融業務的風險管理,是否能做到前瞻性和有效性?我很想知道,在信息披露的“藝術”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不為外人道的“生意經”。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絕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一麵照進現實的鏡子,讓監管者、投資者乃至普通儲戶都能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銀行業發展之路上的挑戰與機遇。
評分金融機構的透明度,是市場效率和投資者信心之源。中國上市銀行作為金融體係的中堅力量,其內部控製的健全與否,直接關係到金融市場的穩定。而信息披露,則是衡量這種健全程度的重要標尺。這本書以“內部控製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機製”為切入點,無疑觸及瞭一個非常核心且具有現實意義的議題。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疑問:在信息披露的語境下,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實質性”?它是否意味著超越瞭形式上的閤規,而觸及到瞭銀行運營的本質和風險的根源?比如,對於銀行內部的組織架構、權力製約、風險文化等方麵,信息披露是否能夠有所體現?又或者,在麵臨經營壓力時,銀行是否會采取一些“非傳統”的方式來管理利潤,而這些方式在信息披露中是否會被有效揭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分析方法,來審視這種信息披露機製,去揭示那些可能存在的、影響銀行長期穩健發展的“實質性漏洞”,並為改進這一機製提供有益的啓示。
評分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中,銀行作為核心的金融中介,其穩健運營對整個經濟體係至關重要。而內部控製,正是保障銀行穩健運營的關鍵環節。然而,現實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關於銀行內部控製失效,導緻風險事件發生的新聞。這本書的題目,直指“中國上市銀行內部控製實質性漏洞信息披露機製”,這讓我立刻聯想到,在某些情況下,信息披露可能成為掩蓋問題、甚至製造假象的工具。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剖析這種“機製”?它是否會探討,信息披露的哪些方麵,可能被銀行利用來規避監管,或者誤導投資者?例如,對於風險撥備計提的充足性,披露信息是否足夠詳盡,能夠讓外部人士判斷其真實性?對於關聯交易的披露,是否存在模糊不清、難以追溯的情況?又或者,在引入新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時,其風險評估和披露是否能夠做到位?我對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分析框架,來識彆和評估這些“實質性漏洞”的披露,以及披露機製本身存在的缺陷,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是一名對金融行業動態頗為關注的讀者,時常為中國金融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感到振奮,但也時常為其中潛在的風險感到擔憂。這本書的題目,精準地捕捉到瞭一個我一直以來非常關心的問題: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讓外部投資者能夠更準確地評估中國上市銀行的真實運營狀況,特彆是其內部控製的有效性。我期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到實踐中,去挖掘那些可能存在的“實質性漏洞”。比如,在監管閤規的執行過程中,是否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在風險管理部門,其獨立性和權力是否能夠真正製約業務部門的行為?對於內部審計的發現,是否能夠得到高層管理者的重視和及時整改?而信息披露機製,在其中又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它是否能夠有效地傳遞這些信息,還是僅僅停留在形式上?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實質性漏洞”的,以及如何評估信息披露機製在揭示這些漏洞方麵的能力。
評分我一直認為,金融機構的健康運營,其基石在於健全的內部控製體係。而信息披露,則是連接金融機構與外部世界、建立信任的橋梁。當這兩者結閤,尤其是在“中國上市銀行”這樣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實體中,其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這本書的齣現,恰好觸及瞭我長期以來對國內銀行業信息披露透明度的一些疑問。我特彆想瞭解,在信息披露的實踐中,是否存在一種“最低披露”的傾嚮?也就是,隻披露那些法律法規強製要求的信息,而對於那些可能影響市場預期的“非必要”信息,則選擇性迴避。這種做法,雖然可能暫時避免瞭負麵影響,但長久來看,卻可能侵蝕市場的信任基礎。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在信息披露的“形式”之外,如何更有效地關注其“實質”——即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完整,是否充分揭示瞭銀行在內部控製方麵存在的“實質性漏洞”。是否有具體的指標或方法,可以衡量信息披露的“實質性”?書中是否提供瞭一些可以藉鑒的國際經驗,或者提齣瞭適閤中國國情的解決方案?我對書中對這種“信息披露機製”的深入研究,抱有很高的期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