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机制研究
定价:20.00元
作者:瞿旭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504086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初方法
1.3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框架
1.3.2 创新之处
2.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2.1.2 实质性漏洞的概念
2.1.3 信息披露的概念
2.1.4 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的概念
2.2 国外州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法规刈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
2.2.2 实质什漏洞的含义及类型
2.2.3 实质性漏洞披露的影响因素
2.2.4 存在实质忭漏洞的公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2.5 上市银行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闲内相关法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
2.3.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
2.3.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
2.3.4 实质仆漏洞披露现状的研究
2.3.5 信息披露的监管研究
2.3.6 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特质研究
3.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4.上市银行业务分析及行业特征
5.上市银行治理现状及特点
6.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分析——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
7.上市银行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机制构成要素
8.上市银行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机制的运行分析
9.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机制的经济作用分析
10.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瞿旭,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审计学博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HEC商学院亚太区财务学客座教席,并曾赴德国柏林政治经济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交流访问,兼任多家证券公司、上市银行专家,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课题,并参与多项*课题;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会计研究》、《投资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对金融行业动态颇为关注的读者,时常为中国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振奋,但也时常为其中潜在的风险感到担忧。这本书的题目,精准地捕捉到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非常关心的问题: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让外部投资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中国上市银行的真实运营状况,特别是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实践中,去挖掘那些可能存在的“实质性漏洞”。比如,在监管合规的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在风险管理部门,其独立性和权力是否能够真正制约业务部门的行为?对于内部审计的发现,是否能够得到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及时整改?而信息披露机制,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是否能够有效地传递这些信息,还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实质性漏洞”的,以及如何评估信息披露机制在揭示这些漏洞方面的能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营,其基石在于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而信息披露,则是连接金融机构与外部世界、建立信任的桥梁。当这两者结合,尤其是在“中国上市银行”这样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实体中,其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触及了我长期以来对国内银行业信息披露透明度的一些疑问。我特别想了解,在信息披露的实践中,是否存在一种“最低披露”的倾向?也就是,只披露那些法律法规强制要求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影响市场预期的“非必要”信息,则选择性回避。这种做法,虽然可能暂时避免了负面影响,但长久来看,却可能侵蚀市场的信任基础。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在信息披露的“形式”之外,如何更有效地关注其“实质”——即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是否充分揭示了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实质性漏洞”。是否有具体的指标或方法,可以衡量信息披露的“实质性”?书中是否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或者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我对书中对这种“信息披露机制”的深入研究,抱有很高的期望。
评分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银行作为核心的金融中介,其稳健运营对整个经济体系至关重要。而内部控制,正是保障银行稳健运营的关键环节。然而,现实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关于银行内部控制失效,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新闻。这本书的题目,直指“中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机制”,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在某些情况下,信息披露可能成为掩盖问题、甚至制造假象的工具。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剖析这种“机制”?它是否会探讨,信息披露的哪些方面,可能被银行利用来规避监管,或者误导投资者?例如,对于风险拨备计提的充足性,披露信息是否足够详尽,能够让外部人士判断其真实性?对于关联交易的披露,是否存在模糊不清、难以追溯的情况?又或者,在引入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其风险评估和披露是否能够做到位?我对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分析框架,来识别和评估这些“实质性漏洞”的披露,以及披露机制本身存在的缺陷,充满了期待。
评分金融机构的透明度,是市场效率和投资者信心之源。中国上市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信息披露,则是衡量这种健全程度的重要标尺。这本书以“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机制”为切入点,无疑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疑问:在信息披露的语境下,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它是否意味着超越了形式上的合规,而触及到了银行运营的本质和风险的根源?比如,对于银行内部的组织架构、权力制约、风险文化等方面,信息披露是否能够有所体现?又或者,在面临经营压力时,银行是否会采取一些“非传统”的方式来管理利润,而这些方式在信息披露中是否会被有效揭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方法,来审视这种信息披露机制,去揭示那些可能存在的、影响银行长期稳健发展的“实质性漏洞”,并为改进这一机制提供有益的启示。
评分一本真正能打动人的书,不应仅仅是数据的堆砌和理论的梳理,更应是对现实世界深层问题的洞察与拷问。我怀着一份对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期盼,翻开了这本书。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作者直指要害的勇气,将目光聚焦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这一敏感而关键的领域,并且是“中国上市银行”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主体。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揭示的银行运营中的风险点,以及信息披露是否能够如实反映这些风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期待书中能够跳出泛泛而谈的层面,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去剖析那些隐藏在财报数字背后、可能被粉饰或忽略的控制缺陷。比如,在信贷审批流程中,是否存在人为干预的痕迹?在合规审查环节,是否有“走过场”的现象?在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下,是否会诱导过度冒险行为?又比如,对于新型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是否能做到前瞻性和有效性?我很想知道,在信息披露的“艺术”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外人道的“生意经”。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绝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面照进现实的镜子,让监管者、投资者乃至普通储户都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银行业发展之路上的挑战与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