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精)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澂 编
图书标签:
  • 印度佛教
  • 佛教史
  • 佛学研究
  • 佛教哲学
  • 印度文化
  • 佛教思想
  • 早期佛教
  • 佛教源流
  • 佛教经典
  • 宗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47447
商品编码:2973381874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精)
  • 作者:吕澂
  • 定价:85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号:978720814744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4-0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15
  • 字数:275千字

内容提要

吕澂著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精)》讲述印度 的佛学思想开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 扩展发达起来,一直到公元10世纪大乘佛学在印度衰 微,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
    

作者简介

吕澂,(一八九六年——一九八九年),江蘇丹陽人。現代中國佛教學者。吕氏深諳英、日、梵、藏、巴利等語,治學領域廣泛,不僅涵蓋印度(包括南傳)、中國與西藏的三系佛學,而且對梵藏佛典的校勘及版本目錄等文獻學亦極為精審。此外,*開啟因明翠的研究風氣。其治翠方向對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中國佛學界,有深遠的影響。吕氏在早期曾有美學著作問世。至于佛學著作,則在其逝世後,被彙编為吕澂佛學論著選集(五册)行世。

目录

整理者说明
绪论
**讲 原始佛学
第一节 释迦的时代
第二节 原始佛学的构成
第三节 原始佛学的要点
第二讲 部派佛学
第一节 佛学分派的经过
第二节 上座系学说的要点
第三节 说一切有部系学说的要点
第四节 犊子系学说的要点
第五节 大众系学说的要点
第三讲 初期大乘佛学
第一节 初期流行的大乘经典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节 龙树的学说
第三节 提婆及其后的传承
第四讲 小乘佛学
第一节 有部及新有部的学说
第二节 经部和正量部的学说
第五讲 中期大乘佛学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续出的大乘经及其主要思想
第三节 无著、世亲的学说
第四节 瑜伽行派和中观学派
第六讲 晚期大乘佛学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法称、月官与瑜伽行派
第三节 月称、寂天与中观学派
余论
附录
谈南传的佛灭年代
略论南方上座部佛学
略述有部学
阿毗达磨泛论
略述正量部佛学
毗昙的文献源流
略述经部学
佛家逻辑


印度佛教的起源与演变:一部思想史的宏大叙事 印度,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更诞生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宗教——佛教。佛教的源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史,它随着历史的脉络不断发展、演变,深刻地塑造了亚洲乃至全球的精神图景。《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精)》所要探寻的,正是这条蜿蜒曲折、丰富多彩的河流,从其发源地的涓涓细流,到汇入江海的浩瀚壮阔。 一、 释迦牟尼的觉悟:佛教的诞生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在那个社会变革、思想激荡的时代,婆罗门教虽然盛行,但其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繁琐的仪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解脱的渴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子,放弃了王室的荣华富贵,踏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他经历了六年艰苦的苦行,最终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为了“佛陀”(觉者)。 佛陀的教法,简而言之,是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洞察,以及由此生发的解脱之道。他提出了“四圣谛”: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的根源在于贪嗔痴等烦恼)、灭谛(苦可以被灭除)、道谛(灭除烦恼的方法是遵循八正道)。此外,他还阐述了“缘起”的宇宙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因果相依、相互联系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这些核心思想,构成了佛教最初的基石,也为后世无数的哲学思辨和宗教实践提供了源泉。 佛陀的出现,并非要建立一个新的神祇崇拜,而是要引导众生认识生命的真相,并教导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烦恼的止息和心灵的解脱。他的教诲,以慈悲为怀,以智慧为 guida,强调平等、非暴力和内观的修行。在佛陀在世的四十五年间,他游走于恒河两岸,向各阶层的人们宣讲佛法,感化了无数信徒,组建了僧团,将佛法传播开来。 二、 部派佛教时期:思想的分化与发展 佛陀涅槃后,佛教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开始出现不同的解释和实践方式,逐渐形成了众多的部派。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大约持续了数百年。尽管存在分歧,但各部派都承认佛陀的根本教义,只是在对戒律、论议、阿罗汉果位等问题的理解上有所侧重,甚至产生了激烈的辩论。 其中,比较重要的部派包括: 上座部(Theravada): 倾向于保守佛陀的原始教法,强调个人解脱,以阿罗汉果为最高目标,修行方法主要依靠自力。他们认为佛陀是人间的导师,而非神祇。 大众部(Mahasāṃghika): 相对而言,大众部在思想上更具革新精神,他们认为佛陀具有超凡的智慧和能力,可以同时出现于多个地方,并且阿罗汉的境界并非绝对的究竟,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 部派佛教的形成,标志着佛教思想的初步系统化和理论化。各个部派的论师们,通过对佛经的阐释和辩论,发展出了丰富的哲学体系,为后来的大乘佛教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佛教不仅在印度本土传播,也开始向周边地区,如斯里兰卡等地传播,开始了其国际化的步伐。 三、 大乘佛教的兴起:普度众生的理想 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的发展——大乘佛教的兴起。与上座部佛教强调个人解脱不同,大乘佛教将目标定为“普度众生”,认为每一个众生都有成佛的潜能,并且发愿要引导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包括: 菩萨道(Bodhisattva Path): 菩萨是指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最终成佛的修行者。他们不仅追求自身的解脱,更重要的是发愿救度一切众生。 空性(Śūnyatā): 大乘佛教深入阐述了“空性”的观念,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的、固定的自性,即“无我”的进一步阐释。理解空性,有助于破除执着,达到真正的智慧。 方便(Upāya): 为了引导不同的众生,菩萨会运用各种善巧方便的教化方法。 般若(Prajñā): 智慧是认识实相,洞察一切现象本质的关键。 大乘佛教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佛教的思想内涵,其哲学思辨更加精深,对慈悲和智慧的强调也更加突出。著名的《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都属于大乘经典,它们对佛性、菩萨行、空性等概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大乘佛教的兴起,也伴随着对佛陀形象的重新解读。他们认为佛陀并非只是历史上的释迦牟尼,而是宇宙真理的化身,具有无边的功德和智慧。不同的大乘宗派,如中观派(Madhyamaka)和唯识派(Yogācāra),分别从不同角度发展了其哲学体系,对空性和心识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后世印度乃至东亚的佛教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四、 佛教的传播与演变:本土化与融合 随着大乘佛教的成熟,它开始大规模地向印度以外的地区传播。丝绸之路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通道,佛教经中亚传播到中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汉传佛教。在中国,佛教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天华严宗等。 与此同时,佛教也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朝鲜佛教和日本佛教。在东南亚地区,上座部佛教则占据主导地位,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家,至今仍保留着较为纯粹的上座部佛教传统。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并非简单地复制,而是与当地的文化、哲学、宗教习俗相互融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本土化形式。这种融合,既丰富了佛教的内容,也使得佛教能够更深地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 五、 印度佛教的衰落与复兴 然而,在佛教发源地印度,佛教却在公元8世纪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其原因复杂,包括: 婆罗门教的复兴: 印度教(婆罗门教的演变)在哲学和宗教实践上对佛教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外族入侵: 后期伊斯兰教的入侵,特别是12世纪的德里苏丹国建立后,对佛教寺院和文化进行了破坏,导致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势力大幅削弱。 内部原因: 部分佛教寺院的腐败,以及与世俗权力结合过深,也削弱了佛教的吸引力。 尽管如此,佛教的火种并未完全熄灭。在20世纪,随着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对自身文化遗产的重新发现,佛教在印度的复兴运动也逐渐展开。特别是以阿姆倍伽尔博士(B. R. Ambedkar)为代表的 Dalit(贱民)群体,选择皈依佛教,将其视为摆脱种姓制度歧视的途径。这场运动,为印度佛教的现代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精)》所要呈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智慧、辩证、发展和融合的历程。它不仅仅是宗教教义的梳理,更是人类对生命意义、宇宙真理不懈探索的思想画卷。从释迦牟尼的觉悟,到部派佛教的细致辨析,再到大乘佛教的博大胸怀,直至其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与本土化,印度佛教的源流,是一部永不枯竭的精神宝藏,至今仍为无数人提供着心灵的慰藉和启迪。理解其源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佛教的本质,以及它对人类文明的持久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而富有韵味,与书名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形成了和谐的统一。尤其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折射出低调而沉稳的光泽,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种反光刺眼的白,而是略带米黄色的纸张,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研习佛学原流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福音。装订得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资料,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看得出这是一本可以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传家宝”级别读物。整体而言,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精工细作”,这种对实体的尊重,仿佛也在暗示着内容本身的严肃性与价值。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留出的宽裕边距,这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和标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知识载体,更是一个互动的学习工具。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拿起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对传统学术论著那种严谨的求证精神的向往。初读之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所花费的心血,那种旁征博引、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让人立刻明白这不是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一部试图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力作。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结论性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带领读者沿着历史的河流向上溯源,去探究那些看似零散的概念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汇集成宏大的学派体系的。这种“求其所以然”的探究过程,远比直接被告知“是什么”要来得更有启发性。特别是在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同一概念的诠释差异时,作者展现出的那种辩证的思维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佛学研究范畴的认知边界,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和不偏不倚的研究态度。

评分

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思想的生命力”的展现。它并非枯燥地罗列历史事实或教条,而是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它们如何应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挑战。例如,作者在阐述某一学派如何回应婆罗门教义的挑战时,其笔下的思想仿佛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先贤们在面对思想冲击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坚韧。这使得阅读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而更像是一场关于“智慧如何抵抗时代变迁”的深度思考。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哲学的思辨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完后,对“佛学”二字不再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而是清晰地看到了其内部流派纷呈、思想交锋的壮阔图景,无疑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滋养。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这本书的逻辑层次划分得极为清晰,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历史演变至关重要。它似乎采取了一种“大写意”与“工笔画”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内容。宏观上,它为我们勾勒出了印度佛学思想从兴起到分化直至最终形成各个主要学派的整体时间轴和地理分布,犹如一幅清晰的地图。而在微观层面,当深入探讨某一特定宗派的核心教义时,作者的笔触又变得极其细腻,对关键的论点和反驳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这种结构上的张弛有度,使得读者在感到信息量庞大的时候,能够随时退回到宏观框架中进行定位,避免了在细节中迷失方向。这种精心设计的叙事节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吸收率,让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深奥哲理,通过清晰的框架得以井然有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一场在迷宫中寻找出口的旅程,充满了挑战性,但也因此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它没有使用过多现代流行的“口语化”表达来降低阅读门槛,反而坚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凝练与精确。有些段落,初看之下晦涩难懂,需要结合背景知识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辅助性的名词解释。但这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它强迫读者从舒适区走出来,去激活自身的学术储备。这种“需要努力才能理解”的过程,让知识的吸收变得更加深刻和持久。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那位遥远的、严谨的学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面对那些古老的智慧难题。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像是在心中搭建起一块坚实的基石,对整个知识结构的理解也随之更加清晰稳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