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澂著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精)》讲述印度 的佛学思想开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 扩展发达起来,一直到公元10世纪大乘佛学在印度衰 微,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
吕澂,(一八九六年——一九八九年),江蘇丹陽人。現代中國佛教學者。吕氏深諳英、日、梵、藏、巴利等語,治學領域廣泛,不僅涵蓋印度(包括南傳)、中國與西藏的三系佛學,而且對梵藏佛典的校勘及版本目錄等文獻學亦極為精審。此外,*開啟因明翠的研究風氣。其治翠方向對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中國佛學界,有深遠的影響。吕氏在早期曾有美學著作問世。至于佛學著作,則在其逝世後,被彙编為吕澂佛學論著選集(五册)行世。
整理者说明
绪论
**讲 原始佛学
第一节 释迦的时代
第二节 原始佛学的构成
第三节 原始佛学的要点
第二讲 部派佛学
第一节 佛学分派的经过
第二节 上座系学说的要点
第三节 说一切有部系学说的要点
第四节 犊子系学说的要点
第五节 大众系学说的要点
第三讲 初期大乘佛学
第一节 初期流行的大乘经典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节 龙树的学说
第三节 提婆及其后的传承
第四讲 小乘佛学
第一节 有部及新有部的学说
第二节 经部和正量部的学说
第五讲 中期大乘佛学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续出的大乘经及其主要思想
第三节 无著、世亲的学说
第四节 瑜伽行派和中观学派
第六讲 晚期大乘佛学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法称、月官与瑜伽行派
第三节 月称、寂天与中观学派
余论
附录
谈南传的佛灭年代
略论南方上座部佛学
略述有部学
阿毗达磨泛论
略述正量部佛学
毗昙的文献源流
略述经部学
佛家逻辑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而富有韵味,与书名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形成了和谐的统一。尤其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折射出低调而沉稳的光泽,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种反光刺眼的白,而是略带米黄色的纸张,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研习佛学原流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福音。装订得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资料,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看得出这是一本可以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传家宝”级别读物。整体而言,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精工细作”,这种对实体的尊重,仿佛也在暗示着内容本身的严肃性与价值。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留出的宽裕边距,这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和标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知识载体,更是一个互动的学习工具。
评分我之所以会选择拿起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对传统学术论著那种严谨的求证精神的向往。初读之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所花费的心血,那种旁征博引、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让人立刻明白这不是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一部试图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力作。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结论性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带领读者沿着历史的河流向上溯源,去探究那些看似零散的概念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汇集成宏大的学派体系的。这种“求其所以然”的探究过程,远比直接被告知“是什么”要来得更有启发性。特别是在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同一概念的诠释差异时,作者展现出的那种辩证的思维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佛学研究范畴的认知边界,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和不偏不倚的研究态度。
评分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思想的生命力”的展现。它并非枯燥地罗列历史事实或教条,而是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它们如何应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挑战。例如,作者在阐述某一学派如何回应婆罗门教义的挑战时,其笔下的思想仿佛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先贤们在面对思想冲击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坚韧。这使得阅读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而更像是一场关于“智慧如何抵抗时代变迁”的深度思考。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哲学的思辨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完后,对“佛学”二字不再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而是清晰地看到了其内部流派纷呈、思想交锋的壮阔图景,无疑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滋养。
评分从结构布局来看,这本书的逻辑层次划分得极为清晰,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历史演变至关重要。它似乎采取了一种“大写意”与“工笔画”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内容。宏观上,它为我们勾勒出了印度佛学思想从兴起到分化直至最终形成各个主要学派的整体时间轴和地理分布,犹如一幅清晰的地图。而在微观层面,当深入探讨某一特定宗派的核心教义时,作者的笔触又变得极其细腻,对关键的论点和反驳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这种结构上的张弛有度,使得读者在感到信息量庞大的时候,能够随时退回到宏观框架中进行定位,避免了在细节中迷失方向。这种精心设计的叙事节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吸收率,让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深奥哲理,通过清晰的框架得以井然有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一场在迷宫中寻找出口的旅程,充满了挑战性,但也因此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它没有使用过多现代流行的“口语化”表达来降低阅读门槛,反而坚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凝练与精确。有些段落,初看之下晦涩难懂,需要结合背景知识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辅助性的名词解释。但这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它强迫读者从舒适区走出来,去激活自身的学术储备。这种“需要努力才能理解”的过程,让知识的吸收变得更加深刻和持久。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那位遥远的、严谨的学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面对那些古老的智慧难题。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像是在心中搭建起一块坚实的基石,对整个知识结构的理解也随之更加清晰稳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