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货币生产的伦理 畅销书籍 管理 正版 | 开本: | |
| 作者: | (德)许尔斯曼,董子云 | 页数: |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 ISBN号: | 9787308081528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印次: |
控制通货膨胀一直是各货币当局宣称的政策目标之一。然而事实是,通货膨胀有利于新增货币的个拥有者——货币的生产者,在现今的货币银行体制下,也是各央行及其;其代价则是损害经济体中其他民众的利益。
作者指出,现今的货币银行体制——合法伪造、法定垄断、法定货币法、合法中止偿付——是问题的根源;它所造成的法令性通货膨胀,不只危害经济,更对社会造成文化和心灵的贻害。
关于货币获取和使用的伦理讨论和训诫从古至今不绝于耳,而现在是到了重新对货币生产的伦理问题加以认真检视的时候了。
金融危机之后,为避免实体经济陷入低迷,世界各(包括中)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来恢复经济和信心。这些政策当中包括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样做可谓,但可能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却不能不让人担忧,一旦猛虎出笼,为害更甚。那么通货膨胀的危害在哪里,根源又在何处呢?对此,本书给出了一个大胆然而的解决方案。一般人们都关心货币取得和使用的伦理问题(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关心货币供应量是过多还是过少,但少有人会对发行货币、规定法定货币的行为本身产生怀疑,即货币生产的伦理问题。作者从奥地利学派主张私有产权和市场机制的基本观点出发,对垄断货币生产的伦理正当性提出质疑,指出法定货币才导致了法定或授权的通货膨胀(fiat inflation),这进而导致一系列在社会、文化乃至精神方面的严重后果。作者呼吁变革现有的货币体制,认为解决之道并不是要废弃纸币,而是要废除在货币生产上的一系列特权,允许公民自由选取货币。
作者介绍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Guido Hülsmann),出生于1966年,现为法昂热大学法律、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美米塞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金融市场的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2007年出版的Mises:The Last Knight of Liberalism 是本关于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长篇传记,在一千多页的篇幅中,详细叙述了米塞斯的生平,并在历史背景中解读其作品和思想。其他专著还包括:Kritik der Dominanztheorie(1993)、Logik der W?hrungskonkurrenz(1996)、Ordnung und Anarchie(2007)、The Ethics of Money Production(2008)、Praxeological Papers(即出)。我总觉得,我们对“金钱”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被简化了。它更多地被看作是交易的媒介,是财富的载体,是衡量价值的标尺。然而,“货币生产的伦理”这个书名,瞬间将我从这种二维的视角拉回了更深层、更复杂的维度。它让我思考,货币并非凭空出现,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有人为的创造和管理过程。那么,在这个创造和管理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套潜在的“伦理”规则?这些规则又是由谁来制定?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经济活动,进而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货币的形式和流通方式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否会加剧或改变原有的伦理困境?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厘清这些复杂的脉络,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理解现代货币体系中的伦理挑战?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问题,并且,作为一本“畅销书籍”,它想必不会过于枯燥晦涩,而是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甚至引发我们对自身消费行为和金融观念的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充满力量,而“货币生产的伦理”这个书名,更是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货币高度渗透的世界里,从日常的柴米油盐,到宏观的国际贸易,货币无处不在。但我们似乎很少停下来,去思考货币本身的“出身”和“性格”。它的生产过程是否遵循着某种道德的游戏规则?是否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伦理”考量,隐藏在央行决策、金融创新、甚至每一次商业交易的背后?我曾经在阅读其他一些经济学书籍时,感觉到一种“不对劲”的疏离感,仿佛整个体系运行的逻辑,并没有完全与人类的普遍道德感相契合。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对这一领域认知的空白。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理论著作,更能以一种“管理”的视角,去探讨如何在货币的生产和流通中,融入更多符合伦理的考量,从而构建一个更可持续、更公平的经济秩序。许尔斯曼这个作者的名字,加上“正版”的标识,给了我一种信任感,期待它能带来深刻的洞见。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图书。在我看来,关于“货币”的探讨,往往容易落入技术分析或者历史回顾的窠臼,而《货币生产的伦理》这个书名,则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在阅读中常常忽略的核心问题。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如何被创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充分考虑了其对社会伦理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本书的定位是“畅销书籍”,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易读性和吸引力充满信心,同时也暗示着它可能触及了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我一直认为,任何经济活动,终究要回归到人的价值和尊严上来,而货币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石,其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必然与伦理道德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货币生产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伦理维度,甚至为我们提供一些在混乱的市场经济中,能够坚守道德底线的指引。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金融操作看起来“合法”却“不合理”,或者“有损道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货币生产的伦理》。光是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人忍不住去探究“货币”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是否也潜藏着深刻的伦理困境。我一直对经济学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到社会结构深层问题的作品。市场上关于货币的著作不少,但多数侧重于技术层面或历史叙事,真正深入探讨“伦理”的,却寥寥可数。许尔斯曼这个名字我之前并不熟悉,但“畅销书籍”、“管理”和“正版”这样的标签,以及它似乎来自德国的背景(“德”许尔斯曼),都暗示了其一定的学术分量和市场认可度。作为一名对现代金融体系运作感到一丝不安,但又难以找到清晰解释的普通读者,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货币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在践行或违背着怎样的道德准则。它是否能够解释为何有时我们会觉得整个经济体系并不那么“公平”?是否能揭示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伦理抉择?我怀揣着这样的期待,翻开了这本书,希望它能带来一场思想的洗礼。
评分读到《货币生产的伦理》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货币,但却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它的“生产”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所蕴含的伦理考量。很多时候,我们似乎默认了货币的价值和流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却忽略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的权力关系、道德判断和潜在的社会影响。这本书的标签——“畅销书籍”、“管理”、“正版”,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似乎不仅仅是在探讨理论,更可能是在“管理”这个层面上,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更负责任地生产和使用货币的思考。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货币的形态和影响力都在不断变化,这种伦理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清晰的解释,帮助我理解货币的“诞生”为何与伦理息息相关,以及这种伦理的缺失或扭曲,又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