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救援研究

庚子救援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志阳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导 论
一、命悬一线的清王朝
二、观常知变
三、本书框架结构
四、关于“东南各省”和救援经费
第一章 庚子国变中的京官
第一节 无主之城
一、“火候渐熟”
二、混乱与秩序
三、劫掠的盛宴
第二节 京官的日常生活
一、京官的社交及其在联军破城之初的活动
二、日渐困顿的生活
第三节 京官视野中的庚子国变
一、南北与新旧
二、满汉之别与家国之感
第二章 南北之间的交通与通讯
第一节 庚子年间的南北交通
一、庚子围城
二、南下之路
三、逃难之旅
第二节 庚子年间的南北通讯
一、电报与庚子国变时的南北通讯
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报刊与南方对北方乱象的了解及想象
第三章 从“江浙”到“东南”:救援组织的成立
第一节 救济善会的成立与东南意识的表达
一、“谊笃梓桑”与“粤人好义”
二、救济善会的创办者
三、“上李傅相禀”与救济善会成立前的筹备工作
四、救济善会的公启、章程与东南意识的表达
第二节 济急善局的成立与陆路救援
一、济急善局的创办与江南义赈传统
二、“江浙”、“东南”与“南省北省本属一体”
三、陆路救援与协济善会的创办
第四章 “泽被宣南”:对于京官的救援
第一节 东南济急善会
一、东南济急善会的主持者:济急善局的扩展
二、东南济急善会的救援活动
第二节 “各省同乡济各省同乡”
一、粤籍绅商与粤籍京官之救援
二、“公济”、“指济”与“专济”
第三节 疆吏与庚子救援
一、李鸿章、地方督抚与庚子救援
二、“三帅款”与奕劻的庚子救援
第五章 华洋官绅之间:以救济善会的活动为主
第一节 陆树藩与“救命船”
一、起程之前
二、津沽之间
三、京津沪之间
四、保定及其他地区
五、安旋故里
第二节 华洋之间
一、“红十字”:争取洋人认同的符号
二、德领事、德医官与德人喜士
三、“与洋人办事则昌言善举”
第三节 官绅之间
一、“与华人办事则依赖中堂”
二、刘鹗与庚子平粜
第六章 救援行动的终局
第一节 运送“浙江三忠”灵柩回南
第二节 京城社会秩序的逐渐恢复
第三节 救援组织的善后
余论 庚子救援中的关键词
第一节 上海的丝业时代
第二节 京官:中央与地方之间
第三节 省籍意识与东南意识
第四节 义赈与上海华人社会的整合
附录
一、庚子救援大事记
二、人物小传
三、三十三名京官籍贯
四、《救济日记》
五、严复在《大公报》上的一则佚文及相关问题考辨
后 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庚子国变期间,京津沦陷,秩序大乱,南北交通中断,大量京官和难民危在旦夕。上海绅商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中国救济善会和东南济急善会,发起、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救援。

这是一次非常时期由上海绅商发起、各省疆吏合力促成的大救援,其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施救对象之众、效果之著, 史所罕见。

庚子国变及其庚子救援的发生,与19世纪中外贸易的南北差异有重大关系。以丝茶为主的出口格局使得从对外贸易中获利的主要是东南各省,因为丝茶产区主要集中于东南。近代化的西洋器物如轮船、电报等进一步加剧了南北之间的利益分化,东南因而更容易接受西洋器物与文明,北省反之。

久而久之,南与北,新与旧,俨然对立。进一步探讨,可以发现庚子救援虽然是以“东南官绅商民合力筹办”的形象面世,但本质上仍是以乡谊为基础的救援行动,李鸿章称之为“造端于各人各家亲友之相赈,扩充为同省同旗官民之普济”。庚子救援让以往潜而不彰的“省籍”意识浮出水面,成为清末新政时期“省界”意识勃发的前奏,而正是“省界”意识深刻影响了新政时期的社会和政局,并最终改变了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看上去是一本学术著作,其实是一个绝佳的好剧本啊!如果能搬上大银幕,那绝对是一大片!

评分

##上海以一地救一国,在上海出现跨地域的救援祖宗商会组织不是偶然,一上海靠租界起家,思想先进,近代出口占绝大部分。浙粤商业巨人都在上海。二上海是移民社会,都是江浙粤移民,所以容易形成跨越原籍贯地域市民意识,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标签上海人。伟哉上海

评分

##南北通信不便加剧了南方对于北方苦难的想象,促成了庚子救援 庚子救援本质上是以乡谊为基础的救援活动,一方面彰显了京官作为各省代言人的利益相关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极大存进了“省籍”“省界”和“东南”意识的勃发,并深刻影响了晚清政治。同时庚子救援中的“义赈”的中心为上海,体现了上海对于不同移民群体的整合,对于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人形象也有影响。

评分

##小题大作,考究细致。打通了政治史、灾荒史、交通史、经济史等诸多脉络。余论部分给我印象最深,将庚子救援与中西、中央地方、“省”、官绅等连结起来,展现一历史事件折射出的诸多面向。同时也有与当下社会联系解读之感。也学到了历史博论的另一种理路。

评分

这本书需要细品,阅读是有点门槛的,不能读太快。引文多,人物也多,事情本身也头绪极多,但仔细读就能读出味道来。第一、二章讲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社会失序,特别震撼,尤其是拳民引发的最初的暴力和失序,这是以往很少讲到的,但是完全符合常识的历史。余论一章写得尤其好,显示出一个成熟学者的眼界和深度。不过我个人感觉余论中还少了“官绅”这个关键词。这方面内容其实前面已经谈到很多了,包括李鸿章和陆树藩的关系、刘鄂之死、李鸿章幕僚团队在中间起到的过渡作用,其实可以颠覆我们以往简单的“国家-社会”二分。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评分

##南北通信不便加剧了南方对于北方苦难的想象,促成了庚子救援 庚子救援本质上是以乡谊为基础的救援活动,一方面彰显了京官作为各省代言人的利益相关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极大存进了“省籍”“省界”和“东南”意识的勃发,并深刻影响了晚清政治。同时庚子救援中的“义赈”的中心为上海,体现了上海对于不同移民群体的整合,对于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人形象也有影响。

评分

##附录有庚子救援大事记、相关人物小传、陈树藩《救济日记》等材料。

评分

##通读完全书后对庚子事变有了另外一层了解。跨越时间,其实我们和他们都有着共通的人性。当灾难降临时,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家庭的一分子,都会尽力求生。不同时空的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到头来,人们对灾难的应对方式在某些部分上是相似、甚至是举世皆然的。对灾难相似的反应,提醒着我们要对战争与苦难戒慎恐惧,并且珍惜我们深爱的人、深爱的地方。

评分

##一、二、四、五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