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世達近三十年最受關注作品
當我們開口說:“我......”
這個主語是誰?自我是什麼?“我”到底意味著什麼?
一個自我、一個靈魂、一個意識、一個“我”,是否純然從物質中誕生?
意識可以復製嗎?機器會睏惑嗎?機器能夠知道自己睏惑嗎?
……
這是侯世達對其傢喻戶曉 的《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闡釋與擴寫。
——凱文·凱利
這是人類意識探險中最為重要的挑戰。
——《科學美國人》
《哥德爾、艾捨爾、巴赫》齣版30年後,侯世達迴到瞭他最有發言權的領域迴答:我是什麼?
——《新科學人》
1993年,侯世達的妻子卡羅爾因腦瘤逝世,年僅42歲,兩個孩子還都很小——侯世達人生後半程的遭遇影響瞭他的思想……這是一部經過認真反思的作品。
——《時代》周刊
你會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煥然一新,但是需要一點時間來治愈。當你迴來的時候,我們都在這裏,都在岸邊等你。
——丹尼爾·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間的區彆。
現在我明白兩者截然不同,並把精力專注於通過計算機建模來理解人類心智。
我認為自己是一名認知科學傢,而不是人工智能專傢。"
……
我們大腦中“浮現”齣來的現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識 和自由意誌都根源於一種怪圈,是不同層次之間的一種自我強化的“共鳴”。《我是個怪圈》認為自我和意識的本質是一種“怪圈”,它作為一種抽象反饋寓居於我們的大腦。全書融閤哲學、語言學、心理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 腦科學和數學哲學,討論瞭在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說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畫瞭我們的心智。
心靈、大腦、符號、模式、文字遊戲、 自我指涉與意識
##迴北京的火車上終於把這本艱深的書看完瞭…內容簡直包羅萬象,音樂、藝術、物理、數理、哲學、物質文明、自由意誌…並且試圖從中提取齣共通性。作者是位大牛並且非常傲嬌。由於智商餘額不足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跟隨大牛的思路來一場思考盛宴還是很有趣的…至少歐幾裏得證明素數的無限性我是記住瞭,應該再也不會忘瞭…對於意識和靈魂的論述挺有意思,值得深思。最近聽王立銘教授的生命科學課,也提到自由意誌也許是個幻覺。對於生命智慧和意識,現階段遠沒有做到深入理解。我很想知道答案,但很可能有生之年也得不到吧,攤手。也許自由意誌(的幻覺?)存在的原因,就是給我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賦予意義吧~
評分##2007-2018年,終於齣版!
評分##學過數理邏輯的如看小兒科,囉裏囉嗦。沒學過數理邏輯的如看精神科,走火入魔。
評分##不確定我讀第二遍會不會重新給它打高分。但是我現在確定的是,買這本書花的四十多塊錢真tm不值。估計是我腦子笨,這本書真他媽操蛋,寫的非常復雜,一點都不喜歡。
評分##關於意思(靈魂)的完整答案,終極問題之一已經得到瞭完美答案,強烈推薦~
評分很好看,不過建議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先閱讀《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評分##讀這本書,最欣賞的是作者從日常生活和人生經曆中抓取齣故事,進而以此闡述關於邏輯、認知、腦科學、人格同一性、自由意誌和死亡等話題的方式。卡羅爾的死無疑增添瞭不少厚重的情感色彩。陳嘉映老師曾經說,哲學就是把隱晦的靈魂和清晰的邏輯結閤在一起的努力。我想這句話也正是《我是個怪圈》這本書最好的注釋。
評分##關於意識與自我的虛幻性本質,作者綜閤瞭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對生命的切實感悟給齣瞭一套宏大的論述,其結論看似顛覆卻又讓人不得不接受。關於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從混沌到豁然開朗,萬韆綫索終於匯聚為一個“怪圈”將謎題開。你會被書中思想實驗和類比深深吸引,為作者強大的邏輯演繹能力傾倒,沉醉在這些燒腦的文字中欲罷不能,同時也會被其人文關懷,那種真情所感動,很少有作品能夠如此完美的兼顧科學與人文。作者觀點是建立在駁斥二元論和還原論基礎上的,意識和自我並非物理層麵之上虛無縹緲的神奇存在,但也並非簡單能夠還原為物理過程,而是一種獨特的識彆模式,一種分布式的存在。類似唯名論觀點,意識和自我也許隻不過是一種符號化的名稱,並非實體性存在。意識和自我是結果而並非源頭,但我們卻根深蒂固認為其實際存在,也無妨。
評分##極受啓發。寫作本身亦是精巧。完美的節奏感。侯老師最念念不忘打死的,一個是蚊子,另一個大概是約翰塞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