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世达近三十年最受关注作品
当我们开口说:“我......”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 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科学美国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
你会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焕然一新,但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治愈。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都在岸边等你。
——丹尼尔·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读这本书,最欣赏的是作者从日常生活和人生经历中抓取出故事,进而以此阐述关于逻辑、认知、脑科学、人格同一性、自由意志和死亡等话题的方式。卡罗尔的死无疑增添了不少厚重的情感色彩。陈嘉映老师曾经说,哲学就是把隐晦的灵魂和清晰的逻辑结合在一起的努力。我想这句话也正是《我是个怪圈》这本书最好的注释。
评分##关于意思(灵魂)的完整答案,终极问题之一已经得到了完美答案,强烈推荐~
评分##棒棒哒!
评分##棒棒哒!
评分##极受启发。写作本身亦是精巧。完美的节奏感。侯老师最念念不忘打死的,一个是蚊子,另一个大概是约翰塞尔。
评分##阅读的思考快感抵得上看五本精彩的科幻小说。讲哥德尔的那两章非常精彩,虽然最关键的结论还是没有完全想明白。
评分##我们生活在被祝福的无知之中。
评分##2018-12-29:半自传。层级论。大脑是可选择触发的离散型符号系统。意识是幻觉。结构优美。
评分##学过数理逻辑的如看小儿科,啰里啰嗦。没学过数理逻辑的如看精神科,走火入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