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晚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用书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近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如何应对知识上同样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时期,西学的传入与冲击促使科举制度必须对其有所回应,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与流通,既受到读书人精英知识取向调整与科举制度变革的影响,同时也深度介入了科举考试的实践。以科举考试用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有助于加深对晚清中国读书人群体阅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理解。
##有几部分甚为精彩,材料也颇为详实,将科举学、印刷文化、传统历史熔炼一处,还是非常之精彩。可惜引申不够,如这种知识转型的失败中传统学校体制的角色的缺席,云云,非常中国化的那种以翔实史料罗列为基础的著作,但阐发和对研究对象外部的散发却不多。不过作为一本研究科举教科书的书,对海外研究的罗列综述精彩且充分,却完全未提及de Weerdt和Peter Zarrow的研究,有些遗憾。
评分##有博论pdf
评分##“君等昔笑八股误中国,毋令后人笑君等以策论误中国。”科举考试是一个涉及考官、考生、出版市场等不同参与主体的“再生产”体系。
评分##六月第一本书。主要梳理了科举制度对于出版市场的出版活动(但同时出版乱象也影响了科举新政的推行)与士子购阅书籍(重首场导致士人对四书的重视与对史书、策论的轻视,这些态度都反映在书籍的出版与流通上)的导向作用之大,以及这些活动对读书人群体阅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改易所造成的影响。
评分##对有关史料的旁征博引十分了解,不过由博入约的工夫还欠不少,当成是一部晚清科场诸般奇闻的合集来看,倒是不错!印象较深之处:《纲鉴易知录》是许多清人史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清代科举,除钦定诸书外,不准提及本朝人物与著作;科举改制之际,因为懂新学的人实在太少,命题亦付之草草,后来干脆一废了之;而中间的那几年,上海的出版业迎来了空前繁荣,盖从朝廷到考生,都要去订新学的书。
评分##很有趣的角度和话题,但行文有些拖沓,论证时使用同质重复的材料,各章节的联系也不太紧密。
评分又名“晚清《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研究”。本书以“知识”与“书籍”为视角,“对晚清科举考试用书如何被出版、如何被使用、如何影响科举考试的实践,乃至如何在科举变革的互动中形塑一种新的印刷文化与知识取向”做了一定探索。跟以往侧重统计具体的出版机构数量及其出版的书籍种类、版本数量等研究不同,本书“着重从书籍与知识互动的角度,结合思想史、书籍史、阅读史等视角展现晚清读书人群体的阅读世界与知识世界发生的变化”。全书各章节环环相扣,较清晰地勾勒了晚清科举改制与士人“阅读变迁”与“知识转型”的图景。史料功夫扎实,但表述不够凝练。
评分##六月第一本书。主要梳理了科举制度对于出版市场的出版活动(但同时出版乱象也影响了科举新政的推行)与士子购阅书籍(重首场导致士人对四书的重视与对史书、策论的轻视,这些态度都反映在书籍的出版与流通上)的导向作用之大,以及这些活动对读书人群体阅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改易所造成的影响。
评分##科举研究出新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